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12)
2023(14765)
2022(12426)
2021(11988)
2020(9715)
2019(22792)
2018(22924)
2017(42170)
2016(23830)
2015(27195)
2014(27509)
2013(26459)
2012(24263)
2011(22160)
2010(22014)
2009(19944)
2008(19420)
2007(16998)
2006(15039)
2005(13605)
作者
(66348)
(54933)
(54636)
(52167)
(35148)
(26239)
(24929)
(21683)
(21091)
(19684)
(18760)
(18687)
(17612)
(17372)
(17076)
(16923)
(16432)
(16186)
(15814)
(15683)
(13876)
(13568)
(13075)
(12521)
(12295)
(12215)
(12167)
(12078)
(10945)
(10833)
学科
(92994)
经济(92893)
管理(61830)
(57780)
(46907)
企业(46907)
方法(40584)
数学(34844)
数学方法(34477)
中国(32758)
(25291)
教育(23338)
(21806)
(20988)
业经(20815)
理论(18428)
(18222)
贸易(18211)
(17758)
地方(17597)
(16667)
农业(16626)
技术(14738)
(14658)
(14267)
(14088)
银行(14053)
环境(13821)
(13526)
金融(13524)
机构
大学(341448)
学院(333227)
(132484)
经济(129680)
管理(125445)
研究(118759)
理学(108237)
理学院(106930)
管理学(105098)
管理学院(104469)
中国(84230)
(74927)
科学(71850)
(59489)
(59106)
研究所(54545)
(53565)
师范(53219)
中心(51059)
(49409)
北京(48609)
财经(48015)
(47887)
业大(46235)
(43835)
师范大学(43713)
(42371)
经济学(40795)
教育(39843)
(38982)
基金
项目(223640)
科学(177067)
研究(170847)
基金(161026)
(139639)
国家(138373)
科学基金(117631)
社会(106783)
社会科(100909)
社会科学(100884)
(84850)
基金项目(84540)
教育(83397)
(74172)
自然(73688)
自然科(71976)
自然科学(71960)
编号(70835)
自然科学基金(70673)
资助(65890)
成果(60876)
(51714)
课题(51124)
重点(51070)
(48559)
(46042)
教育部(45087)
国家社会(43561)
项目编号(43278)
大学(42956)
期刊
(144171)
经济(144171)
研究(110479)
中国(69436)
教育(63931)
学报(52187)
科学(48138)
(45623)
管理(45543)
(43143)
大学(40396)
学学(36416)
农业(32269)
技术(30714)
(26081)
金融(26081)
财经(24590)
经济研究(23446)
业经(21528)
(21118)
图书(20141)
问题(19491)
(17306)
(16169)
理论(15541)
技术经济(15277)
(15234)
论坛(15234)
职业(15212)
世界(15073)
共检索到498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正伟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新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它积极宣传杜威、孟禄等的教育改革思想、推动"六三三"学制的酝酿形成、倡导"教育独立"运动等,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思想源之一,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由"模仿日本"向"取向美国"的转型,影响了当时的舆论导向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调适了政府与民间的教育诉求,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演进。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黄新宪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字又陵,又名几道。严复不但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研究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新学以变革社会的同时,还耗费极大精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879年从英国留学归来后,即应聘担任福州船政学堂的教习。次年,又应直隶总督李鸿章之邀,前往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1890年升任该校总办。1912年,出任京师大学堂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严复对教育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教育变革的紧迫性也有着切身的感受,他发表了大量的言论和著述,提出了许多变革主张,不遗余力地为新教育的诞生鼓吹呐喊。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肖朗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30余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阶段。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步步紧逼的国际环境下起步的。距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仅仅10年左右,发生了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和18...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总结报告《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主持人是杭州大学教育系主任田正平教授。课题组成员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杭州大学的14位同志组成。课题的最终成果,由下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商丽浩  田正平  
教育财政能力的概念框架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从中央政府、省政府、地方政府等教育投资主体入手 ,建立分析近代教育财政能力的框架 ;二是教育财政能力由教育财政汲取能力、教育财政合法化能力、教育财政调控能力组成。中国近代教育财政汲取能力逐渐增强 ,近代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源于地方教育经费 ,在财政中所占比例较低 ,教育财政规模小 ;中国近代教育财政合法化能力逐渐发展 ,但在税收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 ;中国近代教育财政调控能力加大 ,但由于教育财政投资逆向发展 ,使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处于不利状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齐家  葛新斌  
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郭齐家葛新斌教育目标是对人才培养性质和规格的价值限定。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是指从培养具备封建纲常的“圣贤君子”向培养资产阶级健全人格“共和国民”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从“圣贤君子”到资产阶级“共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商丽浩  田正平  
本文在对大量教育史料分析的基础上 ,理出了中国近代教育财政制度发展的线索。传统教育财政体制是国家中央集权管理体制 ,教育财政收支由是国家定项定额地规定的 ,教育财政处于国家财政结构边缘 ,国家教育财政经费主要用于精英教育。鸦片战争后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中国近代教育财政体制开始向地方分权制转变 ,教育财政收支开始引进西方预算制度 ,教育财政开始走进国家财政结构的核心 ,国家教育财政经费投资开始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过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论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王建军一所谓教科书近代化,指教科书为适应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变革。它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传统教材的格局,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引进教科书,并结合新学制而力图切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之朝着科学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近代...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敬雯  
从全球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史源远流长,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取向等,都提供了一整套极具独特性与创造性的东西,对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多方面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学习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特点、展望中国教育史的发展,目的是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推动当代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  
新中国教育史学70年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初建、重建、探索和形成五个阶段。新中国教育史学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转型。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教育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重评孔子、杜威为突破口,教育史学科逐步恢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讨论,开启了从教育史学层面研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先河。进入21世纪,教育史学科日益摆脱教科书传统的束缚,逐渐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性和教育史学科的本来面貌。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弘祺  
教育思想史的特色在于范围广泛,不只讨论教育理论及思想家的系统作品,更要研究教育实践背后的思想基础。教育的面向很多,研究者应利用世界史的眼光来处理,文化间的相互比较以及世界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历史活动的内在相关性是近代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可以提供研究的灵感。写作思想史应该有问题意识,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最大的基础或特色是"事事关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焕英  
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教育遗产中,教育思想遗产是最丰富、最精彩、最珍贵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始终是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点,并且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最近,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炳照、阎国华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把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堪称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新硕果,实在可喜可贺。 这部鸿篇巨著共8卷,约300余万字,涵盖了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教育思想产生、发展及其演进的真实历程,充分展现了历代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刻揭示了前人认识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锋  
中国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尚未走出理论与现实的困境。我们需要克服学科本身范畴纠葛的因素,澄清国际上普遍的由这门学科的属性、功能、意义而导致的问题,以及教育学本身不成熟与不独立导致的问题。进一步而言,则应在理论上针对中国现实形成他者视域,更好地定位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属性,并在对象、方法、主题、风格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上需要更有效地拓展和整合各种资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先军  
受微观史学、心态史学、人类学等影响,20世纪70、80年代新叙事史学产生。新叙事史学有着与传统叙事史学、科学化史学以及新史学不同的特点。它更关注具体个人的生存意义,注重微观的历史叙事,重视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历史研究中,叙事有着独特的价值。叙事有利于人的身份建构,知识的合法性来自叙事,历史需要通过叙事来表现。新叙事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加深对人受教育过程的理解,促进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升研究者的反省意识。教育史研究者运用历史叙事时,应关注历史中"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差异叙事与批判性的反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