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8)
2023(10139)
2022(8230)
2021(7758)
2020(6000)
2019(13590)
2018(13583)
2017(23227)
2016(13818)
2015(15662)
2014(16009)
2013(15051)
2012(14705)
2011(13797)
2010(14379)
2009(12822)
2008(12902)
2007(11981)
2006(11006)
2005(10483)
作者
(39840)
(33074)
(33045)
(31213)
(21222)
(16020)
(15164)
(12948)
(12880)
(12067)
(11405)
(11258)
(10760)
(10739)
(10377)
(10334)
(9967)
(9962)
(9615)
(9568)
(8816)
(8401)
(8100)
(7765)
(7631)
(7427)
(7380)
(7333)
(6885)
(6706)
学科
(57894)
经济(57838)
管理(30597)
(27915)
中国(25331)
地方(22129)
教育(20775)
(19793)
企业(19793)
(17264)
方法(15120)
(14154)
业经(13634)
(13024)
地方经济(13004)
数学(12284)
理论(12147)
数学方法(12035)
农业(12010)
(10940)
金融(10939)
(10580)
银行(10563)
(10345)
(10312)
发展(10101)
(9973)
(9792)
环境(9385)
技术(9374)
机构
大学(195741)
学院(192971)
研究(78248)
(70990)
经济(69025)
管理(61070)
中国(54399)
理学(50146)
理学院(49277)
管理学(48138)
科学(47896)
管理学院(47730)
(46009)
(40820)
(39001)
师范(38705)
研究所(36669)
教育(34750)
中心(33988)
(33659)
(32953)
(31932)
师范大学(31571)
北京(30641)
(28213)
(27179)
技术(25912)
业大(25595)
农业(24639)
财经(24620)
基金
项目(117088)
研究(94321)
科学(92459)
基金(78045)
(67358)
国家(66573)
社会(56282)
科学基金(55080)
社会科(52978)
社会科学(52967)
教育(49455)
(48757)
(42505)
编号(41622)
基金项目(39553)
成果(37468)
课题(33322)
(32753)
自然(31819)
资助(31287)
自然科(31013)
自然科学(31006)
自然科学基金(30398)
重点(28531)
(27844)
发展(26858)
(26366)
(25994)
规划(24988)
项目编号(24364)
期刊
(93759)
经济(93759)
研究(72890)
教育(57940)
中国(56645)
(31393)
学报(29615)
科学(27142)
管理(24624)
(23833)
大学(23315)
农业(21964)
技术(21325)
(19877)
金融(19877)
学学(19870)
业经(16011)
职业(14345)
经济研究(14150)
图书(12508)
财经(12293)
(11969)
论坛(11969)
问题(11611)
(11396)
(10920)
(10780)
(9625)
技术教育(9427)
职业技术(9427)
共检索到331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梁燕玲  
后现代视阈中的高等教育学科是一个开放的发展领域,其开放发展通过问题的开放和研究的开放得以实现,根本在于人的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应在坚持问题研究和多范式实践的同时,促进研究者以及研究文化的开放,努力拓展自身的开放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颜丙峰  
后现代已经走向式微 ,但后现代的精神气质却发生着久远的影响。“后现代”是在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否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景观包括 :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富有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后现代观照下的高等教育有如下特点 :打破叙事范式 ,奉行实用的知识观 ;反对理性教育 ,追求多元的目的观 ;活化静态课程 ,倡导对话的教学观 ;立足本土文化 ,面向全球的发展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峰  
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经历了从一般的高等教育研究到高等教育学理论构建的过程。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既是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也是高度开放的研究领域。即使西方永远不出现"高等教育学"的提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称之为学科。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应增强使命感,促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更加理性和自觉,进而建立一个更为开放自主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学派,或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邹海燕  
后现代主义思潮广泛影响到文化、哲学、教育等领域,高等教育课程也必然受到波及。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出发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进行思考,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试图建构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的高等教育课程观,以期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晓光  
后现代主义与高等教育施晓光随着美国日趋从一个生产型的社会转向消费型的社会,及其内外政策日趋从国家型政策转向地方型和国际型政策,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术语和各种假设业已渗透到美国文化的核心,并对美国整个社会乃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组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教育要有一个较大发展;从根本上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还谈到加强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别敦荣  
高等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根本在于高等教育研究产出并形成丰富的科学知识体系。高等教育研究作为领域得到发展最早出现在美国大学,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使其成为各学科研究的重要主题。多种因素促成了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学科化,学科建设更加快了高等教育学的生长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已有四十年发展历程。潘懋元先生领导的学科建设工作不只是对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高等教育学科的地位和价值不在于其附属于什么学科门类,应用性与非应用性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是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特性,高等教育学的存续和繁荣,从根本上讲,取决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其自身的创新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1978年5月17日成立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它的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0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先生的带领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联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30年来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昨天,畅谈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今天,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明天,以之纪念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建院30周年。我们相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近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潘懋元先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他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第一次构建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2)他领导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率先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成立,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训练制度化"与"研究制度化"过程,使得高等教育学成为一个新兴的知识领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均  
危机是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境遇。与成熟学科的危机相比,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主要是制度性危机和生存性危机。高等教育学鲜明的制度依附性特征,可能是造成学科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从长期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学应该通过"再学科化"等途径加强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逐步降低和削弱制度依附性。从近期形势看,解除当下制度性危机的关键是重建两大制度体系,即作为学科存在的制度体系和保障学科发展的制度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祝爱武  
高等教育学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而又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特点:发展路径,由外而内;发展主线,追逐热点问题;热点追踪,学科体系的探索;研究方法,单学科转向多学科、跨学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建立在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之上。40年的高等教育学科成长首先体现在制度化的建设上,发展了大学中的学科组织,构建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繁荣了学科研究成果发表平台,组建了学科学术共同体机构。作为学科"基础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努力目标。理论进程集中表现为学科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和学科性质的探讨。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服务国家等教育发展战略,影响高等教育观念更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展现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中的应用性特征。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与研究的解释力、建构力、影响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创者潘懋元教授十分关注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他辩证地看待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关系,确立了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地位;积极倡导多学科研究方法,推动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热情为分支学科的专著作序,鼓励学者进行分支学科理论研究;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培养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骨干力量。分析潘懋元教授的相关论述,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以下启示:正确认识分支学科与主干学科的关系,走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并重的道路,在发展中既要重视知识增长也要注重组织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构建学科体系的“目标指向”,学科研究的“热点趋向”和学科研究的“泛化现象”。分析学科发展的特殊性是为了从学科自身去寻找学科发展不成熟的原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强  叶宝娟  
国际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区域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经途径。文章在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化的内涵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国际化背景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