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18)
- 2023(15911)
- 2022(13292)
- 2021(12106)
- 2020(9881)
- 2019(22439)
- 2018(21957)
- 2017(40335)
- 2016(20868)
- 2015(23017)
- 2014(22478)
- 2013(22130)
- 2012(20901)
- 2011(19331)
- 2010(19487)
- 2009(18308)
- 2008(17780)
- 2007(15689)
- 2006(14358)
- 2005(13349)
- 学科
- 济(107326)
- 经济(107233)
- 管理(62264)
- 业(57516)
- 企(46301)
- 企业(46301)
- 方法(34448)
- 中国(33296)
- 数学(29447)
- 数学方法(29193)
- 地方(27826)
- 农(25255)
- 业经(23060)
- 技术(20074)
- 贸(19738)
- 贸易(19718)
- 环境(19385)
- 财(19180)
- 易(19101)
- 学(19010)
- 制(17777)
- 农业(17101)
- 融(17056)
- 金融(17055)
- 银(16910)
- 银行(16897)
- 地方经济(16836)
- 行(16567)
- 发(15604)
- 和(14335)
- 机构
- 学院(301160)
- 大学(300474)
- 济(141073)
- 经济(138589)
- 研究(112869)
- 管理(111968)
- 理学(94941)
- 理学院(93862)
- 管理学(92442)
- 管理学院(91869)
- 中国(87386)
- 京(64506)
- 科学(63181)
- 财(61825)
- 所(56141)
- 研究所(50399)
- 中心(49577)
- 财经(48251)
- 江(45888)
- 经济学(45142)
- 经(43871)
- 农(42779)
- 北京(41915)
- 范(40938)
- 院(40743)
- 师范(40584)
- 经济学院(40254)
- 业大(37100)
- 州(36550)
- 财经大学(35521)
- 基金
- 项目(193741)
- 科学(155271)
- 研究(147286)
- 基金(141580)
- 家(122409)
- 国家(121413)
- 科学基金(104616)
- 社会(98424)
- 社会科(93570)
- 社会科学(93554)
- 省(74897)
- 基金项目(73031)
- 教育(66557)
- 自然(62663)
- 划(62398)
- 自然科(61099)
- 自然科学(61078)
- 自然科学基金(60035)
- 编号(57241)
- 资助(57158)
- 发(47928)
- 成果(47008)
- 创(45296)
- 重点(44321)
- 部(43350)
- 国家社会(42279)
- 创新(41579)
- 课题(41573)
- 发展(39796)
- 展(39154)
- 期刊
- 济(167668)
- 经济(167668)
- 研究(100902)
- 中国(70023)
- 管理(47639)
- 财(45857)
- 科学(41294)
- 农(40961)
- 学报(39783)
- 教育(36716)
- 融(31976)
- 金融(31976)
- 大学(31521)
- 学学(29235)
- 经济研究(28843)
- 农业(28329)
- 技术(27970)
- 业经(25845)
- 财经(24953)
- 经(21879)
- 问题(21161)
- 贸(19676)
- 国际(17880)
- 世界(17877)
- 技术经济(17371)
- 业(16432)
- 科技(15083)
- 坛(14374)
- 论坛(14374)
- 统计(14160)
共检索到485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虹潘
针对当前中国地区差距较大的现实,本文从沿海—内陆开发开放联动的新视角出发,对各地区"第一自然"(先天条件)进行全新的"再发现",认为在中国扩大向西、向南开放的背景下,中西部内陆原本远离东部沿海的劣势地理区位可能转化为新的优势经济区位。应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第二自然"条件进行"再创造"(重新改造),加快发展沿海次级城市,培育内陆中心城市及经济圈以提升内陆的相对区域经济地位,并在承认地区发展客观差距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逐步形成更加协调发展的中国经济地理新格局。
关键词:
经济地理 对外开放 第一自然 第二自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鞍钢 周绍杰 鲁钰锋 地力夏提·吾布力
以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密度—距离—分割"描述经济地理的框架,结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四个版本: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地区均衡发展战略的1.0版本(1949—1978年);旨在效率优先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2.0版本(1979—1998年);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发展战略的3.0版本(1999—2014年);区域协调发展的4.0版本(2014年以后)。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0版本到3.0版本的转换逻辑和阶段性特征,从地区差距的角度评价了区域发展战略对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影响。2014年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支撑带",形成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0版本,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它不仅有利于在已取得的缩小地区差距的成就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板块的协调发展,也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创新国际发展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常春燕 刘彩霞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零售企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再加上国内经济市场的逐渐开放,促使大量的国际零售企业纷纷进军我国零售市场,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发展壮大。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引发了零售企业向电子商务领域拓展的潮流,现阶段的零售企业正朝平台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而零售企业的电商化更是为我国零售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现阶段,我国零售行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企业活动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利润,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进行价值再创造的目标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对企业本位价值、社会价值、顾客价值统一的视角对我国零售企业价值再创造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关键词:
电子商务 零售企业 零售行业 价值再创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红玲
中国历史上曾有合纵连横之说。研究认为,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转换的改革路径,在东、中、西纵向同质性非均衡区域基础上合纵连横,构成横向区划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集聚性趋同俱乐部区域,通过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形成公平竞争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共同发展富裕的战略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佳 王超齐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数字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促使我国逐渐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形势,对各领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数字经济在农业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积极效应,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及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产业持续性发展,从而实现农业产业价值再创造。本文主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村农业产业价值再创造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以期望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产业价值 作用机理 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善余
一、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全球性问题。有人认为,资源和环境,或者说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从实质上讲指的都是一个东西;整个环境中能被人们加以利用的部分,就是资源,有一部分目前还不能利用,也应被视为潜在的资源。资源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从中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源泉,是一切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不管将来生产力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总脱离不开这个基础。经济地理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布规律的科学,显然,应该把对自然资源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什么是自然资源?一般认为,凡是自然界生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与能量(包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勾勒的开放格局,构建两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开放格局变迁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地理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格局的变迁会引致国际市场对产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发生改变,临近一个区域的国际市场规模越大,集聚力就越大;临近的外国竞争产品越多,分散力就越大;构建内陆的国际贸易通道,会使得本国产业布局趋于分散化,降低外部市场一体化对本国造成的冲击;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改变了本国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地理重塑的影响,当国内一体化优先于国际一体化时,本国市场进一步一体化会导致产业布局沿"从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的"钟状曲线"路径演化。因此,以统一的大国市场体系为基础,打造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开放通道,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以及破解"胡焕庸线"难题的关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安同良 杨晨
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集聚逆转"的事实,本文使用融入房地产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互联网对企业的"引力机制"与放大房价分散力的"放大机制",推演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实证方面,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运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互联网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对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快速上涨的房价大幅提高了拥挤成本,成为分散企业的力量。中国的"基础设施奇迹"填平了"接入鸿沟",在充分发挥网络外部性的同时,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流入低房价地区。互联网放大了以房价为表征的拥挤成本的分散力,正在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本文提出以互联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晟君 王翀
改革开放诱发了以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为特征的首轮制造业重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快速发展,尤其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大量外向型产业集聚,并由此构成"旧"经济地理格局。进入21世纪,"旧"经济地理格局的弊端凸显,加上外部变化的冲击,催动了以"向上走"、"向西走"和"走出去"为主的第二轮产业重构,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经济地理格局。制造业地理格局的剧变使得中国经济地理相关研究亦发生巨大转向,重心逐渐从关注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渡到产业升级、转移和去地方化等要点。中国相关研究不仅验证西方经典理论,同时对改进西方理论亦有重大贡献,尤其在对制度政策、国内市场、中国企业的能动性在产业重构中的作用等方面极大弥补了经典经济地理学的缺陷。本文最后还就经典理论的整合和研究方法的普适性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重构 经济地理格局 中国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针对翻译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再创造"现象,从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该现象存在的根源和必然性,表明"再创造"是翻译实践中受多重语言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得不作出的策略选择,并指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仍应秉持对原作者语言自由、话语权和母语尊严的尊重,谨慎把握"再创造"的分寸,避免落入"媚俗陷阱"。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浩翔 王伯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新旧建筑的冲突加剧。调查国内外学者对于旧建筑改造、保护的看法和观点,并结合对深圳柠盟人才公寓改造项目的深刻剖析,分析旧建筑改造对城市文化、社会、建筑层面的积极意义以及其发展方向,以期得出对今后旧居住建筑改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针对翻译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再创造"现象,从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该现象存在的根源和必然性,表明"再创造"是翻译实践中受多重语言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得不作出的策略选择,并指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仍应秉持对原作者语言自由、话语权和母语尊严的尊重,谨慎把握"再创造"的分寸,避免落入"媚俗陷阱"。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杜曙光 刘刚
国内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正在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发展经济学"阶段论"、均衡"陷阱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被视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基础。金融外部经济可以为"阶段论"和均衡"陷阱论"提供一个能够操作"结构约束"和"关联机制"的方法论源头;以金融外部经济为方法论基础的高级发展经济学"多重均衡"模型,可以系统分析经济系统的"自我强化"和"锁定效应",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准确的模型化解析。这一模型也可以基于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律,阐明"比较优势"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翔宇 程钦良 许培源
推动亚欧大陆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经济地理重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世界其他区域的三地区非对称自由资本模型,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分析“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内在机制,模拟其引发的生产、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将在亚欧大陆内、外两个层面产生生产、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形成亚欧大陆内的核心-边缘结构与亚欧大陆对外围的核心-边缘结构。其中,本地市场放大效应是世界产业经济地理和贸易经济地理重塑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应着力联通市场规模大、交汇线路多的区域,整体上应致力于联通东亚和西欧两大市场,加速亚欧大陆一体化,促进“世界岛”的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