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56)
2023(6277)
2022(4735)
2021(4416)
2020(3772)
2019(9084)
2018(9269)
2017(18229)
2016(9518)
2015(10662)
2014(10644)
2013(10416)
2012(9298)
2011(8431)
2010(8508)
2009(7781)
2008(7605)
2007(6601)
2006(5662)
2005(5031)
作者
(26295)
(21849)
(21731)
(20891)
(13741)
(10269)
(9863)
(8441)
(8128)
(7828)
(7435)
(7353)
(7009)
(6955)
(6818)
(6701)
(6655)
(6311)
(6173)
(6121)
(5475)
(5439)
(5285)
(4959)
(4918)
(4879)
(4813)
(4565)
(4369)
(4215)
学科
(49060)
经济(49037)
(26646)
管理(25555)
方法(23040)
(22730)
企业(22730)
数学(20949)
数学方法(20463)
业经(11552)
中国(10781)
(10639)
产业(10438)
地方(10071)
(8112)
(7850)
技术(7754)
(7376)
贸易(7372)
理论(7336)
(7237)
结构(7134)
(7132)
农业(6730)
(6136)
地方经济(6120)
(5805)
银行(5798)
(5688)
(5601)
机构
学院(135878)
大学(133467)
(60084)
经济(59064)
管理(55395)
理学(48546)
理学院(48090)
管理学(47020)
管理学院(46788)
研究(42905)
中国(31840)
(27658)
科学(25452)
(24038)
(20458)
财经(19595)
(19569)
中心(19334)
经济学(18861)
研究所(18722)
业大(18611)
(18213)
(17713)
北京(17266)
经济学院(17016)
(16536)
师范(16355)
(15966)
(15620)
经济管理(14895)
基金
项目(93446)
科学(74888)
研究(68532)
基金(67963)
(58529)
国家(58136)
科学基金(51134)
社会(44387)
社会科(42452)
社会科学(42440)
(37809)
基金项目(35282)
自然(32595)
自然科(31905)
自然科学(31901)
教育(31831)
自然科学基金(31335)
(30943)
资助(28847)
编号(27500)
(21548)
重点(21272)
成果(21069)
(20240)
(20225)
课题(19205)
创新(18891)
国家社会(18508)
教育部(17670)
发展(17569)
期刊
(62854)
经济(62854)
研究(37698)
中国(24135)
管理(21874)
科学(18026)
(17660)
学报(17321)
(16215)
技术(14541)
大学(13986)
教育(13960)
学学(13300)
业经(11724)
经济研究(11572)
农业(11248)
(10512)
金融(10512)
财经(9687)
统计(9439)
(8839)
(8533)
问题(8251)
技术经济(8141)
决策(7835)
商业(7810)
科技(6631)
(6287)
现代(6249)
(5894)
共检索到191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飞翔  居励  林善波  
后进国家的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初始的开放模式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会使后进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面临一些特殊的深层次矛盾,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往往直接造成经济结构转型的明显滞后。当前我国面临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初始开放模式所带来的资源锁定效应,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初始开放模式从多个方面对产业结构升级构成严重制约。面对金融危机后阶段中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动,应当也必须要特别重视通过加快开放模式的转型来启动和支撑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进而真正有效地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步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广军  张汉鹏  
通过对第五长波中关国产业的研究,阐述当前第五长波中产业演进的态势及时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进而提出我国应采取的产业演进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从技术和产业两个层面共同演进,以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从技术上讲,要引进和发展第五长波中新兴技术系统中的技术,实现我国的技术跨越和技术系统的升级;从产业上讲,要采取不同的战略同时发展前三次长波中的主导产业群,使我国产业整体、连续和顺利地发展,并且快速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聂元贞  孟燕红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模式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以比较优势原则为基础的互动转型关系。由于西部地区在贸易模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具有很多共性,本文在分析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模式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有利于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贸易模式,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具体措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梅  龚长兰  
基于我国省级单位面板数据,采用多步多重中介模型,实证分析了商业模式更新在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传导效应。研究发现,消费升级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而在此作用过程中,商业模式更新起到了一定的传导效应。这种传导效应主要体现在三种路径:一是借力新商业业态的中介渠道,二是依托新商业业态向商业服务便利化的过渡传导作用,三是借助商业模式的便利化这一中介渠道,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德学  
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比较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五种模式,指出了在实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区域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等方面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魏格坤  
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广西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而广西贸易模式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明显共性和联动性,通过研究广西贸易模式对产业机构的适应性,可以发现广西现存的贸易模式仍存在结构性调整的空间,在诸多方面都需要及时调整和改善。因此应通过提高附加值高产品的出口政策支持、改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夯实加工贸易支撑作用等途径来实现广西贸易模式优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方向东  
产业结构升级的两种模式及其选择方向东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总趋势是由一次产业(农业、采掘业)为主。发展到第二次产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再向三次产业为主演进。国际上产业结构升级的道路千差万别,但总的来看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平稳渐进模式;另一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殷李松  伯娜  贾敬全  
利用开放式空间计量建模技术,构建产业结构空间杜宾模型,并在区位视角下分解产业结构的本地效应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农林水务、城镇化、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文化传媒、居民消费通过影响劳动力跨区聚集,制约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老龄化引起各省对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主导着劳动力跨区聚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医疗卫生、节能环保、住房保障、一般公共服务、出口、科技能诱导劳动力就近聚集,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裴  李慧丽  
为探寻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对美、英、法、德、日五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美、德两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内生集中型城市化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外生均衡型城市化模式代表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当中的两种不同模式。其中,德国模式不仅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避免了严重的"城市病",而且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苏伟洲   雷高文   王钰   郭四代  
理清资源型城市的形成过程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破解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资源型城市形成模式这一新视角,对“资源诅咒”效应进行再检验。依据城市的发展历史,将32座煤炭资源型城市划分为23座“先矿后城”型城市和9座“先城后矿”型城市,利用资源型城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的不同形成模式对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先矿后城”这一形成模式显著地抑制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升级;机制分析发现,该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挤出制造业发展、降低人力资本累积期望以及抑制金融业发展三种途径来实现。研究结论较早证实了不同的形成模式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不仅为研究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诅咒”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分类制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薛继亮  
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显著影响,将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动力。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统计数据,在测度技术选择系数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技术选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中国的整体产业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带来资本深化和产值增加,进而导致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其中技术选择系数对行业人均产值具有正向影响,并且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伴随着技术选择的准确越来越快。这说明了合适的技术选择将会较大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是技术选择路径是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还需进一步关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辛冲冲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强力支撑,而贸易开放则是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根据产业结构变迁所表现出的矢量特征,从数量、质量和合理化三个维度刻画了中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状况,并基于空间β收敛模型,利用1999—2018年中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收敛特征及贸易开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在数量、质量和合理化三个维度下的转型升级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贸易开放促进了产业结构在质量维度下转型升级的收敛,但加剧了数量和合理化维度下转型升级的发散;贸易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主要对产业结构在数量维度下转型升级的收敛具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收敛速度在东部地区的质量和合理化维度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数量维度下更快,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维度下的收敛速度均有明显加快;贸易开放的收敛效应主要在东部地区的质量维度和金融危机之前的质量维度下更为显著,贸易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收敛则主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质量维度下更为显著。因而,应加快全局性战略举措的制定,增强地区间的空间联动性,充分发挥贸易开放的扩散效应,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安礼伟  张二震  
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对于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金融危机以后,学术界甚至有人认为,我国现有的对外开放模式阻碍了产业结构转型。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然后通过对昆山利用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案例分析,指出对外开放是推动新产业建立、成长和高度化演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总结了昆山经验的几点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屈国俊  韩丹  
:本文首先按照股票发行市场的市场化演进、上市公司的遴选方式的不同将股票市场融资模式分为审批制模式与核准制模式,然后对这两种模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假说:审批制模式到核准制模式的转换改变了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路径,有利于提高股票市场的融资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接着,本文采用资金流量法对不同股市融资模式下的产业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在核准制阶段,股票市场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又有效地约束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蕴如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世界经济面临着国际性转移的机遇。国内目 前 存在着内需不足、投资机会减少、出口增长困难、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封闭式产 业结 构升级的思路已无法继续有效地发挥其积极效用,开放式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势在必行 。可以 加工贸易为切入点,通过拓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市场,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 产业方向 突围,实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评估政策,以此推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封闭式向 开放式转型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