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63)
2023(17033)
2022(14119)
2021(12832)
2020(10927)
2019(25027)
2018(24723)
2017(46357)
2016(25219)
2015(28591)
2014(28764)
2013(28216)
2012(26038)
2011(23481)
2010(23483)
2009(21810)
2008(21367)
2007(19014)
2006(16840)
2005(15124)
作者
(73877)
(62064)
(61562)
(58868)
(39407)
(29668)
(28227)
(24251)
(23664)
(22040)
(21145)
(21030)
(19987)
(19647)
(19404)
(19142)
(18482)
(18406)
(18070)
(17818)
(15627)
(15222)
(15167)
(14467)
(14103)
(13903)
(13606)
(13509)
(12579)
(12320)
学科
(121987)
经济(121870)
管理(69537)
(63149)
(50563)
企业(50563)
方法(47735)
数学(42024)
数学方法(41496)
中国(30969)
(29990)
地方(28786)
(25826)
(25373)
业经(24538)
(20473)
农业(20011)
(18143)
贸易(18135)
(17486)
理论(17018)
(16837)
金融(16829)
环境(16715)
(16574)
地方经济(16521)
(16456)
银行(16416)
(15796)
(15710)
机构
大学(362715)
学院(362506)
(154392)
经济(151233)
管理(135760)
研究(127559)
理学(116426)
理学院(115028)
管理学(112726)
管理学院(112051)
中国(95596)
科学(78686)
(77313)
(68660)
(65005)
(61842)
(59333)
研究所(59140)
中心(58648)
财经(54477)
业大(54001)
(49289)
(48763)
农业(48433)
师范(48201)
经济学(48051)
北京(47821)
(46224)
(43965)
经济学院(42997)
基金
项目(242576)
科学(191126)
研究(175790)
基金(175633)
(153842)
国家(152621)
科学基金(130539)
社会(111974)
社会科(106059)
社会科学(106030)
(96163)
基金项目(92185)
自然(83987)
自然科(82018)
自然科学(81993)
教育(81175)
自然科学基金(80491)
(80404)
资助(71693)
编号(70983)
成果(57642)
重点(55640)
(53671)
(52998)
课题(49996)
(49815)
国家社会(46834)
创新(46729)
科研(46538)
教育部(45133)
期刊
(174799)
经济(174799)
研究(106446)
中国(73174)
学报(58460)
(55795)
(54472)
科学(52980)
管理(50925)
大学(44169)
学学(41559)
教育(39188)
农业(37420)
技术(34167)
(32544)
金融(32544)
经济研究(28597)
财经(27632)
业经(27179)
(23840)
问题(22875)
(20093)
统计(19194)
技术经济(19024)
(17750)
(17523)
(17199)
图书(17091)
资源(16893)
商业(16147)
共检索到547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勾勒的开放格局,构建两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开放格局变迁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地理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格局的变迁会引致国际市场对产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发生改变,临近一个区域的国际市场规模越大,集聚力就越大;临近的外国竞争产品越多,分散力就越大;构建内陆的国际贸易通道,会使得本国产业布局趋于分散化,降低外部市场一体化对本国造成的冲击;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改变了本国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地理重塑的影响,当国内一体化优先于国际一体化时,本国市场进一步一体化会导致产业布局沿"从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的"钟状曲线"路径演化。因此,以统一的大国市场体系为基础,打造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开放通道,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以及破解"胡焕庸线"难题的关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朱廷珺  林薛栋  
文章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有资本积累的D-S模型,证明了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技术落后国均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渠道实现技术赶超。通过FC模型论证了初始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开展区域一体化会通过资本集聚效应拉大区内各国技术差距。对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实证分析,在剔除东西德合并、欧元诞生初期对外围国家的资产价格虚估作用和美国次贷危机因素后证实了这一假说。我国应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吸引区域内资本向国内的相对流入,推动技术赶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朝臣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案例所做的论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学术界的若干争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宏艳  齐俊妍  
近年来国际分工表现为生产和贸易的垂直专业化,但现有理论分析未能考虑在垂直专业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跨国公司的跨国生产因素,而且未能考虑跨国跨产业的投入产出的垂直关联。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加入投入产出垂直关联因素的跨国跨产业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得出完全垂直专业化是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稳定均衡点的结论,并分析了垂直专业化的两个决定因素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以及不同垂直关联程度和运输成本对不同国家要素收入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薛领  张晓林  张天骄  
做高质量的好产品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自由企业家(FE)模型为基础,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引入产品质量因素,构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品质量模型(FE-Q),讨论区域一体化与地方品质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FE-Q模型表明,运输成本和区域一体化是集聚力,地方品质是一种新的集聚力,但两者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不同。当两地区存在地方品质差异时,区域一体化程度对于当地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提升产品质量或不产生影响。如果两地区地方品质差异不大,运输成本是影响产业集聚的主因;当两地区地方品质差异较大时,地方品质成为影响产业集聚的主因,且地方品质越高,产品质量越好。另外,一个地区产品替代弹性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青华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处于提升趋势,行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化、消费、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优化,都能引起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运输成本带来了负向抑制效应,产业外部性尚未发挥带动效应,而区位效应可以使运输成本负向效应得到弱化,也能使产业外部性效应得到一定显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秋玉  曾刚  苏灿  尚勇敏  
区域一体化通过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与经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经济地理学领域长三角区域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系统文献阅读探索区域一体化议题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经济地理学界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的学术规模、学科开拓性和学术共同体建设有待提升;相关研究已形成产业协作与空间组织、城市分工与区域发展、区域交通网络、区域协同管治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五个方面,发现了长三角区域协同的网络化、圈层化、多中心、沿交通线路发展的格局,以及邻近性、集聚效应、溢出效应、政府博弈在一体化中的作用;研究重点从格局刻画转向机制和对策探究,研究认知也从强调区域分工合作到区域协同、区域一体化不断升级,但囿于测度数据及方法的有限性,区域一体化研究仍处于待发展的探索争鸣期。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宇  樊坤  刘洪铎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三区域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设定了联系资源地-加工地的联合生产成本,以及联系加工地-消费地的商品贸易成本,重点研究这两个成本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模型中发现,降低联合生产成本,将抑制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降低商品贸易成本,将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同时,资源开采部门生产率下降将产生两方面的福利影响,一是直接导致本地工资下降,二是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本地工资上升。使用现实数据进行了校验后发现,结构升级将给资源型地区带来正向收益,陕西取得的收益最大,山西次之,新疆最低;区域一体化对陕西的影响要大于山西,而新疆由于融入全国整体市场的相对滞后,对区域一体化基本不敏感。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宇  樊坤  刘洪铎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三区域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设定了联系资源地-加工地的联合生产成本,以及联系加工地-消费地的商品贸易成本,重点研究这两个成本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模型中发现,降低联合生产成本,将抑制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降低商品贸易成本,将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同时,资源开采部门生产率下降将产生两方面的福利影响,一是直接导致本地工资下降,二是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本地工资上升。使用现实数据进行了校验后发现,结构升级将给资源型地区带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安虎森  周亚雄  
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污染外部性模型,运用数理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污染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区际生态补偿政策中的角色。结果显示:当贸易成本很小时,在较小概率下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当贸易成本不足够低时,污染外部性将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在治理市场失灵时出现政府失灵,因此由中央政府以第三方当事人主导的区际生态补偿政策是有效的。此外,实施差异化的税收补偿政策、在生态区实施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等有助于政府主导的区际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久文  李爱民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整体效率和空间平等间进行权衡,经由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相对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和区域政策,因而积累了大量的区域问题。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与分散的角度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本文结合区域发展现实和区域发展阶段,提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构建了"四大板块并重,五条轴线共举,七个经济圈,若干城市群"四个层次的国土开发空间模式,以提高分散力为核心,促进空间平等和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耀中  刘志忠  
改革开放以来 ,西部引进外资进展缓慢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并没有使这种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相反还有恶化的趋势。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地理集中模型分析发现这是由我国制造业集中在东部 ,厂商生产中的固定成本显著增加、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成本不断下降造成的。积极推进外商并购投资 ,加快西部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将改变这种状况。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季赛卫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区域差距依然过大的背景下,从理论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变化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