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54)
- 2023(12155)
- 2022(9946)
- 2021(8884)
- 2020(7177)
- 2019(15895)
- 2018(15908)
- 2017(29360)
- 2016(15904)
- 2015(17101)
- 2014(16428)
- 2013(15574)
- 2012(13692)
- 2011(12181)
- 2010(11844)
- 2009(11273)
- 2008(10641)
- 2007(8915)
- 2006(7792)
- 2005(6888)
- 学科
- 济(64946)
- 经济(64873)
- 管理(42388)
- 业(41437)
- 企(31111)
- 企业(31111)
- 方法(24933)
- 数学(22201)
- 数学方法(22016)
- 农(21458)
- 中国(18826)
- 地方(15496)
- 财(15490)
- 业经(15312)
- 农业(14724)
- 学(13908)
- 贸(12379)
- 贸易(12375)
- 易(11995)
- 制(11055)
- 环境(10264)
- 发(9851)
- 土地(9545)
- 技术(9352)
- 务(9057)
- 财务(9032)
- 财务管理(9022)
- 银(8973)
- 银行(8932)
- 融(8799)
- 机构
- 学院(217100)
- 大学(215018)
- 济(88335)
- 经济(86722)
- 管理(81242)
- 研究(74904)
- 理学(71063)
- 理学院(70237)
- 管理学(68882)
- 管理学院(68526)
- 中国(55028)
- 科学(48772)
- 农(45878)
- 京(44554)
- 所(38154)
- 业大(38006)
- 财(37539)
- 农业(36450)
- 研究所(35281)
- 中心(34371)
- 江(32003)
- 财经(30837)
- 范(28328)
- 经(28190)
- 师范(27913)
- 经济学(27619)
- 院(27219)
- 北京(26724)
- 州(25326)
- 经济学院(25134)
- 基金
- 项目(156960)
- 科学(123127)
- 基金(114647)
- 研究(109153)
- 家(103296)
- 国家(102473)
- 科学基金(86695)
- 社会(72280)
- 社会科(68547)
- 社会科学(68527)
- 省(61555)
- 基金项目(61332)
- 自然(56639)
- 自然科(55372)
- 自然科学(55352)
- 自然科学基金(54351)
- 划(52348)
- 教育(49112)
- 资助(44551)
- 编号(43187)
- 重点(35815)
- 发(34956)
- 部(33492)
- 创(33088)
- 成果(32477)
- 国家社会(31080)
- 创新(31062)
- 科研(30562)
- 计划(29930)
- 课题(29480)
共检索到308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勇
经济开放和城镇化大幅度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国30年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经验。内陆地区经济赶超更加受到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挑战。在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以重庆40个区县为例,通过对其城镇化水平、开放度、技术水平、区位指数及城镇建设用地综合效率进行测算,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重庆40个区县在开放条件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区位因素并不像在沿海地区一样对土地利用效率起着显著性作用;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严重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密度,而不是人力资本投入密度;极低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大量缺乏训练的劳动力涌入城市,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提高了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勇 郎永建
研究目的:比较分析经济开放条件下,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的差异性。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以重庆40个区县为例,通过对其城镇化水平、开放度、技术水平、区位指数及城镇建设用地综合效率进行测算,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各区县在开放条件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1)区位因素并不像在沿海地区一样对土地利用效率起显著性作用;(2)土地利用效率高低严重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密度,而不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密度;(3)极低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大量缺乏训练的劳动力涌入城市,降低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因此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进中 韩峰 张文静 徐荻迪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南省、对全国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作为"两型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必然受到普遍关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进而在对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计量模型,采用协整分析与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现出先平稳,然后急剧上升的倒"L"型变化趋势;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牛德利
城镇土地等别调整,是国家以全国各(区)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按照《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影响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分类排队,综合评定城镇土地等级的一种管理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逐步提高工业用地价格。而调整城镇土地等别是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国土资源部开展了全国城镇土地等别调整的前期测算和校核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土地等别调整做准备。重庆市虽为直辖市,但大城市、大农村的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佳佳 罗能生
利用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在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城镇化进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较低,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东、中、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大。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且呈现负相关,但是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在急剧增加;而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开放程度、土地价格以及单位土地资本投入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小勇
在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发展,需要付出相应的土地资源代价,会遇到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西部地区一方面要做好保护,一方面又要利用,这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集约利用土地,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新路子。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工业化 城镇化 土地利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康 张寒 王玲 郑伟伟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土地高效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11—2021年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新型城镇化能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新型城镇化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3)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异质性,表现为该效应在大规模及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为明显。研究结论:研究区应扎实推进以高效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助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玥 代亚强 柯新利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文臣 王卷乐 贾香云 李福印
威海市区自20世纪1980s~2000年,特别是1987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利用遥感解译成果,图示出威海市区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的空间位置和范围,计算出威海市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3个反应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威海市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1980s~2000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大,达3600hm2,多发生在80年代城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次为耕地转化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517hm2;1980s~1995年,耕地转化为城镇...
关键词:
威海市区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城镇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金晶
协调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利用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保障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与社会安定,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课题。本文拟研究通过治理目标秩序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多维化、治理结构网络化的风险治理路径,解决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问题,拓展公共部门回应社会转型、结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野,为转型期资源利用安全问题的风险治理策略研究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安全 治理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龙拥军 杨庆媛 陈琳琳 洪辉
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估是当前进行国土规划的必要环节,它旨在探明省域国土开发程度的空间差异,对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重庆市的研究为例,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GIS的空间聚类方法,对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领域的共计30个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当前国土开发利用效率以主城区最高,十四区县次之,渝东北和渝东南为低效率区域,巫溪、酉阳一带为土地利用效率最低的区域。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唐亚明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全球角度来看,尽管城镇用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总面积不足2%,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我国城镇化进程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缓慢起步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的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2013年,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在现有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持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哲远
农村城镇化中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思考赵哲远一、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认识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探讨集约利用城镇存量土地的方法,能缓减城镇增量土地扩张压力。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是城镇土地利用水平的度量指标,土地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城镇土地配置越合理、使用越充分,土地价值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晓芳
[目的]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方法]运用由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构成的综合确权法,基于耦合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2006~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并进行时空上的分析与评价,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协调发展类型由研究基期的低度协调型逐步优化为末期的中高度协调型。武汉都市圈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集聚区;协调发展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武汉与长沙,协调发展度低值点由基期的益阳、娄底等城市转变为末期的宜昌、咸宁、鹰潭等地。2006~2012年Moran's I值均为负,协调发展度集聚特征由相异属性集聚向随机状态转变,2014年Moran's I值正,协调发展度呈相似属性集聚状态。[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特征呈现由相异属性集聚向相似属性集聚状态转化,协调聚集区空间格局趋于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晓芳
[目的]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方法]运用由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构成的综合确权法,基于耦合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2006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并进行时空上的分析与评价,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协调发展类型由研究基期的低度协调型逐步优化为末期的中高度协调型。武汉都市圈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集聚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