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63)
- 2023(7400)
- 2022(5953)
- 2021(5469)
- 2020(4320)
- 2019(9752)
- 2018(9360)
- 2017(16933)
- 2016(8751)
- 2015(9863)
- 2014(9865)
- 2013(9650)
- 2012(9186)
- 2011(8533)
- 2010(9036)
- 2009(9076)
- 2008(8169)
- 2007(7624)
- 2006(7030)
- 2005(6209)
- 学科
- 济(38175)
- 经济(38132)
- 业(28082)
- 融(25047)
- 金融(25047)
- 农(24233)
- 银(22444)
- 银行(22435)
- 行(21836)
- 管理(21746)
- 中国(19442)
- 企(18840)
- 企业(18840)
- 农业(16436)
- 制(13392)
- 地方(12841)
- 业经(12774)
- 财(12316)
- 方法(11895)
- 中国金融(10968)
- 数学(10392)
- 数学方法(10181)
- 体(7933)
- 发(7464)
- 农业经济(7348)
- 务(7187)
- 财务(7165)
- 财务管理(7150)
- 企业财务(6881)
- 度(6769)
- 机构
- 学院(126517)
- 大学(124247)
- 济(52133)
- 经济(50717)
- 管理(43886)
- 研究(43826)
- 中国(41859)
- 理学(36621)
- 理学院(36228)
- 管理学(35389)
- 管理学院(35171)
- 财(26567)
- 农(26203)
- 京(25672)
- 科学(25195)
- 中心(23566)
- 所(21616)
- 江(20584)
- 财经(19809)
- 研究所(19216)
- 农业(19109)
- 银(18564)
- 业大(18253)
- 银行(17865)
- 经(17855)
- 州(17195)
- 范(17111)
- 师范(16915)
- 经济学(16854)
- 行(16817)
- 基金
- 项目(78839)
- 科学(61425)
- 研究(60567)
- 基金(56114)
- 家(48002)
- 国家(47456)
- 科学基金(40414)
- 社会(39491)
- 社会科(37167)
- 社会科学(37158)
- 省(32207)
- 基金项目(29033)
- 教育(26639)
- 划(25565)
- 编号(25416)
- 自然(23184)
- 资助(22747)
- 自然科(22676)
- 自然科学(22673)
- 自然科学基金(22235)
- 成果(21932)
- 发(18492)
- 课题(17851)
- 重点(17677)
- 部(16724)
- 国家社会(16617)
- 创(16226)
- 性(16170)
- 制(15419)
- 发展(15333)
共检索到2123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罗必良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爱君 宋李毅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是我国当前的重点任务。县镇具有同时连接城乡的重要功能,和谐的城乡关系能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县域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条件及县域城乡产业、地域及社会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推动作用,提出县域城乡融合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县域城乡融合 乡村生态振兴 共同富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斌 宋智勇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累积了诸多问题,既造成了“城市病”,也造成了“农村病”。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以后,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在人口、土地、资金、公共服务、制度体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矛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于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破解二元经济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城乡一体化的资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学昌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明确协调城乡文化发展关系和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构建"过程相嵌-资源共享-主体合作"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框架,以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协同推进"两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共育共享为抓手,以乡村文化振兴决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文化振兴资源的动态倾斜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多元合作机制、乡村居民文化权益的共同保障机制、乡村文化安全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全过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秀慧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需融合发展,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在统一。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盲目向“城镇化”看齐、盲目追求产业“规模化”、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亟待加强等难题,需要通过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的融合性服务功能、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培育乡村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路径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谢东东 赵泽皓 孔祥智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离不开要素在城乡间双向互动。文章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从形成分割、打破分割、开始融合的演进逻辑基础上,采取乡村向城市要素开放的切入点,准确识别开放乡村的发展必然与现实困境,并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村庄如何向城市要素开放。研究表明,开放村庄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发挥乡村多元价值的必由之路,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要素难以集聚、服务质量低下及集体产权开放性不够的现实挑战。为此,应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升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顺应城乡人口互动发展趋势,搭建人才下乡机制,引进乡村产业、公共服务相关紧缺人才成为新村民,推动乡村开放水平提高。
关键词:
城乡融合 要素配置 城乡关系 村庄开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玉华
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我国依据城乡关系所具有的变化特征所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而要想振兴乡村,就必须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所以,应采取对制度进行改革、对机制进行完善的方式,使城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土地制度的相关改革以及投融资相关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村资源和城市资源的相互流动,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和激励机制,留住农村人才,引入城市人才。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关系 融合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雷兴长 王韫玉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以来党的重点战略,城乡融合则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城乡融合与乡村融合战略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也存在诸多掣肘。文章基于农村和城镇的发展要素展开研究,剖析现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融合 问题 路径选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德余 代岭
实证研究证明在利益关系和认同感的影响下,村民身份不同,村民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效用感知也不同,且在影响因素方面也存在差异。村干部更加关注与自身职责和政绩相关的因素,村民更关注与家庭发展和生活环境的相关因素,但总的来说,产业与就业、环境风貌、文化活动与社区安全是所有村庄成员都关心的内容,体现了乡村振兴中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重要性,展现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成果;而乡贤与创业代表的人才振兴、村干部与集体事务代表的组织振兴相对影响不够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景帅 张东玲
[目的]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洼地带”;在样本期间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轻微下降,城乡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具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菏泽、聊城等边缘地市存在明显的“低耦合度-低协调度”特征,城乡发展关系需进一步优化。[结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政宏 吕晓 徐畅 牛善栋 王亚男
化解东北地区乡村贫困与黑土地退化高度重叠问题,需探索统筹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系统策略,发现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在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二者间融合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过程追踪法对典型案例村庄开展调查,厘清二者间的互馈理路,明晰内在因果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二者在目标上高度统一、内涵上高度融合、利益上相互协调、措施上相互补充;(2)从驱动机制、链接机制、助推机制解析二者间的互馈理路,要求推动要素层整合优化、政策层中介链接、资源层转化提升;(3)要素驱动型、政策主导型、资源赋能型三类村庄发展历程具有差异化的因果传导路径。需从保护黑土资源本底、加快生产要素驱动、健全政策统筹机制、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支撑二者统筹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博 刘伟伟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也是引领农村创业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时代,立足高质量,追求高标准,实现高效能必须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不断用高质量、高标准、高效能的三产融合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 引领 带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之阳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构想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通过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为例,探索地处大都市郊区环境下,依托城市辐射,通过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结果]于家务回族乡产业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全局视野下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分析,通过国家、北京市、通州区3个层级区域对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农业为基础构建科技农业、服务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四大产业板块,引领乡村振兴。[结论]需做好产业规划设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基础服务,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环境,发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应充分依托城乡协同发展的优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安文雨 涂婧林 侯东瑞 朱春阳
为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并对我国乡村振兴生态修复规划、实践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知网2004—2021年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检索主题得到的830篇期刊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并基于文献计量结构总结了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图谱共现关系。通过系统梳理乡村三生空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衔接融合关系,明确未来应着力强调人地系统耦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阶段,提出基于乡村三生空间视角,从生产-生态、生活-生态、人类福祉-生态等方面探索乡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施路径与技术集成模式。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思维完善乡村三生空间动态的系统观,在提升人类生态福祉的基础上,推动生态修复向高级阶段发展,持续推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海军 邹银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催生了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旅游业为主、农业为辅,以旅游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由单一结构转向多元化结构,以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发展。论文采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以及理论逻辑,通过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农旅融合以及乡村振兴三个主要变量的发展水平。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引入农旅融合中介变量,借助中介模型验证数字经济通过间接促进农旅融合新产业模式兴起带动乡村振兴。实证回归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西部地区的作用效果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2.间接影响机制分析显示,农旅融合在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间接影响机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生态、治理以及生活方面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乡村产业的影响效果最显著。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农旅融合 中介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