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19)
2023(14905)
2022(12728)
2021(12123)
2020(10179)
2019(23214)
2018(23506)
2017(44075)
2016(24227)
2015(27508)
2014(27306)
2013(26376)
2012(24400)
2011(21840)
2010(22037)
2009(20223)
2008(19964)
2007(17661)
2006(15579)
2005(13532)
作者
(69816)
(57992)
(57545)
(54913)
(36902)
(27900)
(26085)
(22741)
(22070)
(20844)
(19802)
(19562)
(18550)
(18496)
(17945)
(17770)
(17341)
(17306)
(16629)
(16548)
(14532)
(14401)
(14072)
(13362)
(13079)
(12951)
(12927)
(12639)
(11764)
(11618)
学科
(87198)
经济(87084)
管理(72658)
(68137)
(58471)
企业(58471)
方法(37987)
数学(31636)
数学方法(31160)
中国(25311)
(24232)
(23416)
(21833)
业经(21069)
技术(20425)
(18808)
理论(18529)
地方(18355)
农业(15900)
(15571)
(15422)
贸易(15410)
(15139)
银行(15084)
(14936)
(14393)
教育(14342)
(14305)
财务(14226)
财务管理(14200)
机构
大学(335737)
学院(334339)
管理(131101)
(124002)
经济(120926)
理学(112769)
研究(111642)
理学院(111489)
管理学(109401)
管理学院(108806)
中国(83123)
(72643)
科学(71567)
(59397)
(56621)
(55352)
研究所(51522)
业大(51196)
中心(50750)
(50713)
财经(46633)
北京(45960)
(45271)
师范(44758)
农业(43460)
(42253)
(41200)
(41084)
技术(39209)
师范大学(35827)
基金
项目(227576)
科学(177175)
研究(167756)
基金(161337)
(141364)
国家(140130)
科学基金(119336)
社会(101896)
社会科(96232)
社会科学(96203)
(90999)
基金项目(85478)
自然(77921)
教育(77674)
(76378)
自然科(76138)
自然科学(76116)
自然科学基金(74740)
编号(69708)
资助(65949)
成果(57825)
重点(50720)
(50617)
课题(48945)
(48710)
(48269)
创新(46546)
项目编号(43459)
科研(42997)
大学(42349)
期刊
(139760)
经济(139760)
研究(99701)
中国(70849)
学报(56727)
管理(50728)
(50595)
科学(50321)
教育(47411)
(45064)
大学(42361)
学学(39435)
农业(35054)
技术(31329)
(27686)
金融(27686)
业经(23428)
财经(22002)
经济研究(21633)
图书(20354)
(18764)
(18621)
科技(18534)
问题(17363)
(16353)
理论(16166)
技术经济(16068)
实践(14891)
(14891)
现代(14781)
共检索到500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武汉大学开放式创新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开放式创新,探索出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当前,我国还存在创新主体互动不够、消化吸收经费不足、创新服务与激励机制不完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而再创新动力不足、国际创新合作不充分等问题,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实现以开放促创新,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良性循环发展,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不断优化技术的引进质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完善再创新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晓强  朱斌  
本文首先在总结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系统模型,然后据此分析了我国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对于如何完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提升系统功能进行了探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傅利平  张出兰  
文章在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演化相关理论,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机理进行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耿子扬  汪贤裕  张莉  
在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组织间技术转移效率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背景下的技术转移实现模式分为"推式"和"拉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每种模式下都存在多次技术转移,发现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的重要性将发生分化并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推式"模式下变化的不确定性比"拉式"模式下更大;二是转移效率因素在二次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和相对重要性会因处于"推式"或"拉式"模式下有所不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春培  张振刚  田帅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最后研究了广州某公司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的动态演进过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莉静  王庆玲  
本文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高技术产业分行业技术获取、技术转化、技术开发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并进行稳健回归,验证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三个阶段投入产出效果都不显著,更多地依赖于R&D人员和经费投入,各行业间差异显著,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开发阶段投入产出效果差;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技术开发阶段投入产出效果显著;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重引进轻消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斌  陈艳华  陈丽霞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捷径。立足于机械装备企业核心部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进程,基于动态的技术演化规律,提出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匹配矛盾性和破解路径,进而通过福建省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指导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鹏  刘莉  杜鹏程  
文章在研究已有旋进路径模式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分析与比较、模型构建与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时间和旋转角速度为自变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跨越路径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当企业实施技术跨越时,旋进系统对技术力产生的阻力因素大于驱动力时,宜采取螺旋路径;当旋进系统对技术力产生的阻力小于驱动力时,企业则应该采取直进路径方式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董志凯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在自力更生的方针下发展工业化,注重并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终于在贫穷落后的背景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元才  
引进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进行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本文通过对三家企业的案例分析,初步概括出我国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总体框架。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静武  
本文介绍了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和组织吸收能力,建立了组织吸收能力和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系框架,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陶永明  
对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由于在开放式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主导地位的创新知识类型的不同,使得吸收能力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存在产业差异性。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结果数据对比证实,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对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中介作用比经验驱动型产业更大。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开放度不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建议,我国的经验驱动型产业应该适当提高技术创新的开放度,而科技驱动型产业应该把握好开放度,注意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内部研发与外部技术获取的平衡问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建成  毛蕴诗  
基于文献研究以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本文分析了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演进到自主创新路径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并从获取国家或企业外部知识的途径、企业所处国家的资源、企业自身的努力、政策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机制理论框架,提出了若干结论与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韵江  杨柳  付山丹  
跨界搜索在开放创新环境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基于开放式创新情境从前因角度探索吸收/解吸能力对跨界搜索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剖析和完善了开放式创新下的吸收与解吸能力,运用实证方法对两种能力与跨界搜索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检验。研究发现,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吸收能力和解吸能力均对跨界搜索产生正向影响,但由于创新源的扩大和知识复杂性的增加,吸收能力与解吸能力的各维度对于跨界搜索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二者交互并不能对跨界搜索产生一致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所以,必须在深入剖析知识复杂性基础上,细致平衡吸收与解吸能力各维度,才能有助于提高跨界搜索成功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磊  刘海兵  
本文以组织外部情境和内部能力基础为主要切入视角,以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为问题导向,选择华为、海尔、宝洁进行跨案例研究,将吸收能力作为重要的参与变量,试图探索创新情境与开放式创新的共演路径。研究发现:①开放式创新路径随创新情境的动态变化呈现内部依赖—主导参与—社群共创的演化规律;②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创新情境有高度匹配性;③开放式创新开放方向可能的影响因素是行业属性、技术生命周期及企业文化;④吸收能力既是开放式创新实施的前提也是开放式创新的目标,吸收能力的演化对开放式创新的变迁起到了推动作用,与创新情境构成三者的共演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