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64)
2023(13404)
2022(11178)
2021(10484)
2020(8669)
2019(20031)
2018(19449)
2017(37118)
2016(19050)
2015(21716)
2014(21358)
2013(21202)
2012(19579)
2011(17840)
2010(17393)
2009(16177)
2008(15391)
2007(12995)
2006(11358)
2005(10067)
作者
(52231)
(44139)
(43817)
(41760)
(28219)
(20920)
(19865)
(17025)
(16878)
(15166)
(15032)
(14815)
(13818)
(13770)
(13722)
(13391)
(12992)
(12674)
(12573)
(12183)
(10823)
(10464)
(10294)
(10166)
(9970)
(9958)
(9349)
(8875)
(8758)
(8384)
学科
(110026)
经济(109942)
管理(54907)
(50948)
方法(47817)
数学(43911)
数学方法(43551)
(40686)
企业(40686)
中国(26216)
(22163)
地方(21728)
(20655)
业经(18873)
(18763)
贸易(18751)
(18172)
(15940)
(15629)
(15100)
金融(15097)
农业(14678)
环境(14184)
地方经济(14081)
(13789)
银行(13786)
(13293)
(12756)
(12348)
财务(12313)
机构
大学(284771)
学院(280851)
(140151)
经济(138026)
管理(113522)
理学(98903)
理学院(97922)
管理学(96632)
研究(96285)
管理学院(96105)
中国(75588)
(59731)
(57832)
科学(50726)
财经(49314)
经济学(46331)
(45251)
(44764)
中心(44172)
经济学院(41716)
研究所(40491)
(37784)
财经大学(37108)
北京(36323)
(35495)
业大(34719)
(34700)
(33718)
师范(33462)
商学(31518)
基金
项目(190279)
科学(154649)
基金(146293)
研究(140047)
(125602)
国家(124720)
科学基金(109933)
社会(96845)
社会科(92332)
社会科学(92311)
基金项目(76674)
(68588)
自然(68566)
自然科(67097)
自然科学(67083)
自然科学基金(65946)
教育(63705)
资助(59988)
(58557)
编号(52992)
(44888)
国家社会(42652)
重点(42240)
成果(41493)
(41038)
教育部(40118)
(39473)
人文(38660)
创新(37152)
大学(36960)
期刊
(147577)
经济(147577)
研究(87098)
中国(47737)
(44559)
管理(42578)
科学(36490)
学报(34219)
(30402)
大学(28233)
(28184)
金融(28184)
学学(26882)
经济研究(26197)
财经(26016)
技术(24880)
(22439)
农业(20900)
业经(20118)
问题(19786)
教育(18987)
(18090)
统计(16432)
世界(16115)
技术经济(16088)
国际(15948)
(14421)
理论(13219)
商业(13115)
决策(13091)
共检索到411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嘉楠  代谦  庄嘉霖  
对外开放是否有利于国内市场整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19世纪中国被迫开埠作为开放的准自然实验,发现开放不仅促进了国内市场整合,而且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空间变迁。通过分析1818-1910年中国南方104个府的上等米月度价格,我们发现口岸开埠显著促进了各府与周边地区的市场整合,设立租界的口岸具有更强的市场整合促进效应;沿海地区市场整合受开埠的促进效应更明显。以上结论在考虑不同邻近口岸开埠、贸易产品特征、市场空间范围及样本选择性偏误后保持稳健。本文进一步以清代常关分布作为近代出口贸易的工具变量,发现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能够促进国内市场整合,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并促使更多企业进入市场,尤其是对沿海地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熊金武  
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发生了从传统的、前科学的经济思想向现代的、科学的经济学转型。拉卡托斯科学革命纲领方法论有利于理解经济思想范式变革。通过构建经济思想演进机制,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转型,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变迁的可能方向,说明社会经济思想形态的复杂性,留学生、海归经济学家、传教士等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经济思想范式演进息息相关。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需要坚守本土经济思想文化传统,扎根于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面向实际经济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文波  柯华  
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尝试从近代制度变迁与政府管理作用角度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宏观上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变迁以及政府管理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混乱。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聂志红  周建波  
鸦片是中国近代各种矛盾的凝结物,是开启和强制中国走向发展陷阱的变异体。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的落后问题,必须深刻理解鸦片商品的特殊本质,由此认知中国经济改造的方向。自18世纪以来,清廷就已开始戒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弛禁"与"严禁"发生碰撞,"严禁"完全胜出;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寓征为禁"成为主流;甲午战争之后,"严禁"又被重新确立,并且禁烟的意义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单纯的禁烟思想演变为关乎全局、探索富强道路的思想。只有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既定政治框架,才可能得出近代中国经济改造的可行出路。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路  肖土盛  
笔者利用2001—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数据,考察了企业并购行为与并购后高管任职去向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公司高管晋升与并购绩效呈显著负相关,且该负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中。这意味着毁损公司价值的并购行为反而为公司高管带来职位晋升,这似乎与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相违背。进一步研究发现,国企高管晋升与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冗员)显著正相关,且在控制政策性负担后,并购绩效对高管晋升的负向影响变得不显著。这表明,公司高管在并购中虽因容纳多余雇员而损害了股东利益,但只要完成政府赋予的政策性负担(解决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述忠  屈艺  
空间市场整合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和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数据对空间分隔市场的价格传导和市场整合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均衡调整速度较慢,地理距离是影响价格调整速度和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市场间的贸易成本空间分隔受到市场、运输、信息和政策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中国粮食市场尚缺乏有效的空间套利活动。为了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粮食安全,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利用市场机制、降低贸易成本以推动粮食市场整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述忠  屈艺  
空间市场整合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和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数据对空间分隔市场的价格传导和市场整合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均衡调整速度较慢,地理距离是影响价格调整速度和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市场间的贸易成本空间分隔受到市场、运输、信息和政策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中国粮食市场尚缺乏有效的空间套利活动。为了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粮食安全,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利用市场机制、降低贸易成本以推动粮食市场整合。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愿   陈子聪  
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有所增加,而中国则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本文以近代中国通商开埠为准自然实验,重新检验开放与贸易的关系。晚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开放特定通商口岸,条约联系可以降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促进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利用1927—1931年50个通商口岸与32个国家(地区)之间进出口贸易数据的研究发现,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额显著高于主动自开口岸,但与约定自开口岸规模相当。在条约口岸(含约定自开口岸)内部,势力范围的作用不显著,口岸与贸易国之间的条约联系,尤其是租界条约联系对通商口岸对外贸易至关重要。机制分析表明,条约联系可以促进口岸府外商直接投资,进而增加进出口贸易。在1929年关税自主改革冲击下,口岸进口贸易额显著下降,但首次条约国利用其“先占者”优势扩大对华出口。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峰  
制度、技术、工业化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一般性理论关系。制度和技术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不仅以独特的方式作用于工业化,而且还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合力推动工业化。通过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和民国初年、南京国民政府这三个代表性阶段的分析,可以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与不发展(迟缓)归因于制度和技术。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不懈地坚持科技进步的制度性促进,完善新型工业化的信息化带动制度,建立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宏观科技管理制度,加快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源促进制度,推行资源环境生态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现代环境产权制度和现代生态产权制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杨盈盈  
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框架下,笔者构建了包含制度要素的多地区两部门的经济理论模型,阐明了经济体产出增长率决定于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认为制度质量的提高,制度对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的影响程度的增强,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随之本文采用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市场分配资源程度、国有化程度和腐败程度作为制度变迁的代理变量,利用混合回归、动态面板回归以及面板分位数回归三种不同的计量实证方法,探究了制度变迁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混合回归和动态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市场分配资源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正,国有化程度、腐败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负;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的区域,这些变量与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书生  
19世纪中叶开启的中国千年未有经济大变局的空间形态及其内涵,是海内外学界关注已久但似乎仍模糊不清的一个"世纪命题"。本文在前人近年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近代中国"口岸—腹地"格局上"地域化经济"现象的线索,以华南地区为例剖析单个地域化经济体形成,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多个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最后尝试解析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三个层次,由此回应冀朝鼎对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新变局的"世纪之问"。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可描述为发端于"口岸—腹地"格局上的地域化经济体及其全国性组合,其内容则表现为以"地域化经济体"为载体的区位价值发现与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这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的属性与涵义,同时也为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变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丛   陈婷   薄诗雨  
本文使用新搜集的近代电力数据,考察20世纪初电力供给的迅速扩张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借助1875—1936年的面板数据,基准回归使用双重差分和工具变量法发现电力供给促进了当地工业企业进入。为进一步考察电力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影响,我们基于棉纺织业的微观企业数据,发现电力供给增加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劳动力和纱锭,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电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生产率较高的小企业上,从而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组织效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留彦  黄桂田  
关于中国购买力平价(PPP)的实证文献普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假定实际汇率向PPP的调整是线性过程,二是仅使用当代很短的样本期。这样传统单位根或者协整检验会倾向于得出否定PPP的结论。事实上,考虑到交易成本时,理论上实际汇率向PPP的调整应是非线性过程。中国晚清和民国跨度70年(1867~1936)数据的经验结果验证了实际汇率的非线性特征。偏离幅度越大,实际汇率向均衡值回复的动力就越强。尽管会长期偏离PPP,实际汇率仍然是整体平稳的均值自反过程。这提供了支持PPP的证据,也表明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与国际的市场整合进程已经开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哲  
本文梳理了历史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在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中使用的发展脉络,探讨了未来经济史研究领域利用可视化手段的可能性。同时,以清代南方粮价空间分布和粮食运销网络为例说明了如何对历史空间经济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清代南方地区米价从东到西的四个空间梯度,同时根据旧海关统计中的"多种粮食"贸易源汇数据,在分析其空间属性基础上定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的粮食贸易网络。本文认为可视化能够在原始史料"二次整理"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方面有着很好的学术前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哲  
本文梳理了历史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在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中使用的发展脉络,探讨了未来经济史研究领域利用可视化手段的可能性。同时,以清代南方粮价空间分布和粮食运销网络为例说明了如何对历史空间经济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清代南方地区米价从东到西的四个空间梯度,同时根据旧海关统计中的"多种粮食"贸易源汇数据,在分析其空间属性基础上定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的粮食贸易网络。本文认为可视化能够在原始史料"二次整理"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方面有着很好的学术前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