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38)
2023(13329)
2022(11527)
2021(10959)
2020(9083)
2019(21391)
2018(20870)
2017(40287)
2016(21572)
2015(24297)
2014(24072)
2013(24205)
2012(22185)
2011(20156)
2010(19770)
2009(18089)
2008(17426)
2007(14860)
2006(12932)
2005(11525)
作者
(60902)
(50694)
(50126)
(47977)
(32320)
(24084)
(22817)
(20063)
(19299)
(17891)
(17257)
(17213)
(16093)
(15956)
(15716)
(15533)
(15072)
(14739)
(14409)
(14376)
(12460)
(12404)
(12069)
(11499)
(11317)
(11182)
(11076)
(10935)
(10052)
(9864)
学科
(93729)
经济(93627)
管理(57643)
(54187)
(42882)
企业(42882)
方法(42253)
数学(37282)
数学方法(36902)
中国(26443)
(24046)
(22280)
地方(19829)
(19018)
业经(18549)
(17925)
贸易(17914)
(17431)
农业(16495)
(15063)
(14146)
环境(14077)
理论(13475)
(12997)
银行(12963)
(12811)
金融(12809)
(12458)
技术(12378)
(11921)
机构
大学(308281)
学院(303333)
(129530)
经济(127093)
管理(121264)
研究(107472)
理学(105716)
理学院(104519)
管理学(102842)
管理学院(102287)
中国(80206)
(66720)
科学(65276)
(55933)
(53462)
研究所(49067)
中心(46903)
(45676)
财经(45545)
业大(43389)
北京(42932)
(41764)
(41149)
(40987)
师范(40682)
经济学(40118)
(39137)
经济学院(36205)
农业(35682)
财经大学(34156)
基金
项目(212613)
科学(168277)
基金(156685)
研究(156462)
(136712)
国家(135646)
科学基金(116224)
社会(100491)
社会科(95293)
社会科学(95268)
基金项目(82803)
(79193)
自然(74381)
自然科(72667)
自然科学(72650)
自然科学基金(71322)
教育(70658)
(67965)
资助(64848)
编号(62426)
成果(50851)
(47980)
重点(47525)
(45595)
(43628)
课题(42878)
国家社会(42263)
教育部(41353)
创新(40782)
科研(40455)
期刊
(136932)
经济(136932)
研究(93309)
中国(55947)
学报(46849)
科学(44888)
管理(43770)
(41025)
(39478)
大学(35694)
学学(33244)
教育(32970)
农业(29270)
技术(25123)
(23638)
金融(23638)
经济研究(23483)
财经(21962)
业经(20380)
(18799)
问题(17927)
图书(16432)
(15830)
(15377)
技术经济(14824)
理论(14741)
科技(14346)
世界(14286)
资源(14223)
实践(13236)
共检索到441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诚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期局限于国家利税上缴与企业留成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所得分配关系等宏观性的分配领域,而对个人的收入分配问题几乎没有涉及。以一句人们常用的话来说,中国的收入分配在过去只讲“大分配”而不讲“小分配”。但实际上,分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无论是宏观收入分配的格局还是微观收入分配的状态,其效应最终都会对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并由此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当然,个人的利益往往是与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或特殊人群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赵人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中外学者的密切合作下,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协同下,在国内外几个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多年努力,近来完成了二期研究成果①。该课题仍然保持着以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Empiricalanalysis)为主的特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甘犁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一书作者陈宗胜教授,是我国收入分配研究领域的长期深耕者。本书是作者集十数年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之大成。书中以"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为核心和主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和总结,证实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差别倒U曲线"的客观性,证明中国居民收入差别总体及各主要组成部分已基本上越过最高点并开始进入下降阶段。全书体系完整,逻辑统一,结构严谨,创新点突出,实证规范,是研究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读著作。我自己团队的研究亦支持陈教授书中的结论。相信该书对政商学界和社会各方面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参考价值,能够推动和引导更多学者在研究我国收入分配方面做出更多有益探索。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严炳洲  
针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困境,在对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表现及其影响作出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曾对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对策作过点滴探讨。为了深入研究治理整顿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问题,现提出居民收入分配平等化、货币化、公开化、等“十化”的构想,作为收入分配改革对策的跟踪探索。 一、收入分配的平等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谷书堂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海港  
收入分配的代际流动指一个人在总体收入分配中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由他上一代人的位置所决定,或说子辈收入对父辈收入的弹性的大小。本文利用1988年和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资料,建立了城镇居民子女收入对家长(父亲或母亲)收入的回归方程,得到了1988 年和1995 年代际收入弹性分别为0.384和0.424。按父母收入高低的居民分组显示,虽然1995年低收入组父母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比1988年有所下降,但高收入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曾纪芬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的社会财富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由此引发了人们心态的失衡和不满情绪的积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不安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常兴华  
一、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和收入分配的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为了分析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我们计算了用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不良指数”。1990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00年的“收入不良指数”分别为4.70、6.94、6.66、7.23和8.17。从计算结果看,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比,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通过数据对比看出,1995年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随后有所缩小;但1999年2000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又超过了1...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今天已经建立起了新型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收入不平等、贫困和极化问题开始凸显起来。当中国社会面临这些挑战时,社会关注是不可避免的。洪兴建博士的新作《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的测度方法研究》(经济科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柏培文  
我国不同省份的居民收入占比存在明显差异。在变化趋势上也存在北京等与河北等两组差异。在居民收入占比变化中,利率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工资的影响较为复杂,而居民劳均资产和劳均产值的提高可以分别增加和减少居民收入占比;并且劳均资产增长率高于劳均产值增长率,有助于居民收入占比增加。在居民收入占比变化序列中,存在一定程度收敛趋势,其收敛性与居民资产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率相对大小有密切关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瑾  
通过分析2000~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来源及其变化动因,以及改善居民收入对中国经济转型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2000~2015年间中国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所占比例出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经常性转移之后,居民分配所得有所增加; 2000~2015年间中国消费在GDP中占比有所下降,进一步将其分解为政府和居民消费后发现,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主要与居民消费率下降有关;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是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下降是次要因素;过高的房价使得城镇居民住宅投资快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城镇居民在消费方面的支出,加大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的难度。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利  
本文分析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居民(包括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并没有完全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在"十五"和"十一五"的大部分时间,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国家税收的增速却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日益严重,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文章认为,在城市化滞后的情况下,投资与出口导向型的重工业化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劳动力价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