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3)
2023(9745)
2022(7734)
2021(7289)
2020(5944)
2019(13667)
2018(13606)
2017(25855)
2016(13969)
2015(16292)
2014(16015)
2013(15627)
2012(14128)
2011(12947)
2010(12866)
2009(11794)
2008(11735)
2007(10363)
2006(9469)
2005(8993)
作者
(40236)
(33383)
(33297)
(31908)
(21445)
(15995)
(15071)
(13007)
(13004)
(11798)
(11682)
(11260)
(11042)
(10861)
(10820)
(10520)
(10159)
(9758)
(9639)
(9487)
(8587)
(8336)
(8291)
(7787)
(7573)
(7545)
(7475)
(7324)
(6816)
(6802)
学科
(59749)
经济(59681)
管理(35696)
(35582)
(27334)
企业(27334)
方法(22752)
中国(22468)
数学(19813)
数学方法(19654)
(18189)
业经(14143)
(13540)
(13327)
贸易(13315)
(13051)
(12679)
农业(11944)
(11808)
(10443)
银行(10415)
地方(10247)
(10097)
金融(10096)
(10060)
(9696)
理论(9511)
(9396)
(8447)
(8033)
机构
大学(199799)
学院(197658)
(88777)
经济(87243)
研究(76943)
管理(69536)
中国(59906)
理学(58831)
理学院(58151)
管理学(57176)
管理学院(56849)
科学(45087)
(44471)
(39707)
(39475)
研究所(36009)
(35402)
中心(33107)
财经(31122)
经济学(29320)
(29152)
北京(28950)
(28654)
业大(28055)
农业(27971)
(27639)
经济学院(26316)
(26043)
师范(25693)
科学院(23444)
基金
项目(129101)
科学(101584)
基金(94734)
研究(94239)
(84802)
国家(84169)
科学基金(70241)
社会(61435)
社会科(58149)
社会科学(58132)
基金项目(48510)
(47363)
自然(43737)
教育(43476)
自然科(42758)
自然科学(42742)
自然科学基金(42035)
(41607)
资助(39534)
编号(36548)
成果(30742)
重点(30213)
(29831)
(29129)
国家社会(26987)
(26956)
课题(26824)
中国(26655)
教育部(25453)
创新(25407)
期刊
(99634)
经济(99634)
研究(64487)
中国(46309)
(33689)
学报(33602)
科学(31371)
(29924)
管理(28537)
大学(25795)
教育(25301)
学学(24043)
农业(23365)
(20380)
金融(20380)
经济研究(18170)
技术(17414)
财经(16692)
(14628)
业经(14564)
(13900)
问题(13363)
(12935)
世界(12657)
国际(12217)
(9372)
技术经济(9302)
图书(8879)
现代(8762)
(8557)
共检索到310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志艳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不仅要实现“物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切实方案。这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资本创新潜能,使其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做大蛋糕”,从而实现“物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驾驭资本创新,规避和克服以“资本为中心”的消极作用;创新国家,消灭私有制;解放雇佣劳动,实现工人阶级的共享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三个“主体”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两个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体地位,更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这一主体地位以“分好蛋糕”,确保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孔祥利   侍萱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经典杰作,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在这部恢弘著作中,马克思揭示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共性特征,包括机器大生产与工业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科技进步、商品流通与市场化、人口转移与城市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同时,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对物质主义的崇拜、资本积累的趋势以及暴力掠夺的实质。《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同宗同源,其中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追求是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了人的现代化新内涵,坚持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小飞  马俊峰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那些渴望依靠自身力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在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徐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巨著,呈现出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品格,这是其作为方法论而非教条的深刻体现,也是其具有强大解释力、思维力、指导力和创新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源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对中国道路科学内涵的高度凝练,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不仅承继了《资本论》的理论品格,还将中国道路的独特价值寓于其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引领理论创新立足具体实践、运用科学方法、把握本质属性、直面时代问题,从而进一步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荣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成为当下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境遇和研究视域。作为世界历史的“资本”阐释,《资本论》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世界历史的逻辑起点、内在动力、拓展空间和发展界限,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中发生世界观转变、对社会历史现实进程的总体考察中实现方法论变革以及在对资本逻辑造成人的消极发展的无情批判中提出价值观展望,最终达成了对世界历史之谜的解答。这一解答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时代任务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推进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群慧  佟家栋   戴长征  陈伟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通过长期探索,在与世界现代化互动中形成的中国“范式”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不同,中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方面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现代化,而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创新引领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保平  迟克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迎来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得以重塑,现代化新动能得以培育,现代化新优势得以形成。从阶段性目标来看,经济体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三个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生了内涵上的拓展。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面临着推进和拓展的任务,包括由单一发展战略向综合发展战略的拓展,由外向型发展战略向内外结合型发展战略的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坚持并联式发展道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协调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平台体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任保平   辛伟  
国家规划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的演变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后续规划提供支撑与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三条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是以持续动态调整的具体任务明确现代化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引导地区现代化发展,三是厘清发展思路确保现代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国家规划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作用很明显,而且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在于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制定的领导,以充分调研预防潜在风险,以现实导向确定有效目标,以两阶段评价提供纠错机制。总结国家规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及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规划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协调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政府定位和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元春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数据成为新要素、创新成为新主驱动力、协调融合发展成为新思路、绿色低碳成为发展新底色、高水平开放成为新拓展空间、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新目的是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新型工业化是我国中长期多重战略重任的实现路径,数字化变革、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导向等重塑了我国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为此,我们需要重点从关键要素、融合创新、结构优化、政策转型等方面完善工业化的运行体系,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炜杰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姜长云   林万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重大问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未来一段时间工作作出的总动员、总部署。本组笔谈特邀三位专家学者对全会强调的“三农”领域的重大原则、重要改革举措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刻解读,希冀为新阶段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新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都为之振奋,凝聚起了踔厉奋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裴长盛  曲建武  
本文构建由社会服务现代化、经济发展现代化、技术创新现代化、文化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现代化、政治治理现代化6个维度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函数和空间Markov链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不高,但整体呈现良好上升趋势,其中绿色发展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综合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这一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具有俱乐部收敛特点,发生状态转移概率较小。鉴于此,提出构建绿色现代化发展体系、建立区域差异化发展机制、释放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地区辐射带动效应的推进路径,希冀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