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8)
2023(9295)
2022(7620)
2021(7256)
2020(5720)
2019(12915)
2018(12709)
2017(23659)
2016(12659)
2015(13932)
2014(13395)
2013(12783)
2012(12019)
2011(10839)
2010(11395)
2009(10447)
2008(10314)
2007(9433)
2006(8573)
2005(7675)
作者
(33832)
(28364)
(27879)
(26582)
(18551)
(13394)
(12559)
(10677)
(10674)
(10378)
(9573)
(9411)
(9310)
(9011)
(8880)
(8840)
(8388)
(8323)
(8153)
(8042)
(7101)
(6762)
(6646)
(6627)
(6446)
(6374)
(6306)
(6297)
(5707)
(5596)
学科
(45735)
经济(45676)
管理(42477)
(41166)
(36101)
企业(36101)
技术(16146)
中国(14965)
方法(14755)
(14143)
(12805)
业经(12610)
地方(12543)
技术管理(11877)
理论(11268)
数学(11131)
(10938)
数学方法(10897)
(10506)
(9875)
农业(9396)
(9359)
贸易(9346)
(9192)
银行(9176)
(8953)
(8873)
(8591)
金融(8590)
(8076)
机构
学院(172040)
大学(169472)
(71371)
经济(69711)
管理(67981)
研究(59078)
理学(57394)
理学院(56726)
管理学(55944)
管理学院(55558)
中国(45874)
(35248)
(35129)
科学(33246)
(28693)
(28234)
中心(27096)
财经(26216)
研究所(25115)
(23988)
师范(23822)
(23685)
(23060)
北京(22718)
(22452)
(22221)
经济学(20959)
业大(20500)
技术(19595)
财经大学(19245)
基金
项目(109810)
科学(88029)
研究(87060)
基金(77385)
(66120)
国家(65486)
科学基金(57277)
社会(54554)
社会科(51629)
社会科学(51621)
(44552)
教育(40934)
基金项目(40008)
(37000)
编号(36173)
自然(35083)
自然科(34229)
自然科学(34219)
自然科学基金(33635)
资助(30385)
成果(30359)
(28927)
课题(26819)
创新(25924)
重点(24930)
(24693)
(23869)
(22209)
(22050)
国家社会(22036)
期刊
(86248)
经济(86248)
研究(57017)
中国(41784)
管理(29761)
教育(29278)
(26585)
科学(21397)
(20677)
(20019)
金融(20019)
学报(19454)
技术(18093)
大学(15786)
学学(14324)
业经(13955)
农业(13855)
经济研究(13510)
财经(12789)
(11186)
科技(10376)
问题(10161)
(9602)
论坛(9602)
职业(9520)
(9350)
技术经济(9070)
图书(8878)
现代(8563)
国际(8337)
共检索到277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睿博  杨明  
粤港澳大湾区在“双碳”目标下开展ESG政策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绿色低碳转型,能够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展现政策创新的衔接性、示范性和稳健性,发挥支撑、承载和桥梁功能,在国际规则定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卿  
为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分布规律及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评价体系重要性来看,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湾区内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各子系统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内强外弱"的分布格局;依照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11个城市被划分为卓越型、普通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许鲁光  
本文基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从湾区经济产生及运行特征出发,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港创新合作的轴心战略地位及其应发挥的枢纽作用,针对当前深港合作创新依然面对的障碍,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提升深港创新合作层次,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建成的若干策略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许鲁光  
本文基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从湾区经济产生及运行特征出发,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港创新合作的轴心战略地位及其应发挥的枢纽作用,针对当前深港合作创新依然面对的障碍,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提升深港创新合作层次,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建成的若干策略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永  王子丹  李炳超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人才、高校院所、科研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探索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等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明  林正静  
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既能反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动力来源、又能协调创新要素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这是一种跨组织共生式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其核心是由科技导向型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科技资金链、科技服务链构成的"四链",通过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协同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于这个理论框架,在对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将为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体制创新提供实践。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设计资源协作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应围绕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自主品牌集聚区、国际化设计人才集聚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构建产业、人才、文化、体制深度融合的大湾区创新设计生态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金山  文丰安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化与国家战略互动的引领性平台,是未来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全球治理的空间载体和经济增长极群落。以智能制造全球生产权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粤港澳大湾区要率先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要湾区内部各地区产业链有效连接。全球化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全球化"融智"和全球化"融资",通过全球化"融智"实现全球化"融资",吸引全球的高端要素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要探索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等条件下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任重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完善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区域内制度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在区域融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任重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完善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区域内制度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在区域融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将为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体制创新提供实践。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设计资源协作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应围绕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自主品牌集聚区、国际化设计人才集聚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构建产业、人才、文化、体制深度融合的大湾区创新设计生态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芸菲  杨栎颖  陈烁桐  李伊玟  
本文将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构建合成珠海市的"反事实"样本,并结合高质量发展背景,研究珠海市的创新效应。研究得出,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对珠海市创新水平的提高有强烈的助推作用,且这一助推作用在短期内效果明显。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为珠海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助于珠海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对此,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人才激励及人才引进等政策,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推广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经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革新与经济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静銮  王姣娥  刘卫东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技术创新活动深刻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和合作。论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技术(知识)异质性视角,使用包括申请人地址和专利分类号的2001—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授权发明专利数据,通过运用分布拟合、技术空间可视化和Log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其技术创新特征及其路径演化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创新类别呈现幂律分布,集中在电通信及计算等少数技术类别,存在马太效应,技术的路径依赖较强。技术创新的跨产业“产品—零部件/软件—新产品(新产业)”和产业链上游“产品—零部件—基础材料”的关联拓展带动了区域的产业升级。(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技术演化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深圳在专注核心技术的同时,进行相关多样化;广州从其强势的医学转向电通信及计算技术,进行非相关多样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趋于同质,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城市间创新协同。对比现有文献,论文提出技术创新路径受到所在区域技术创新特征的强烈影响,当前全球—地方(城市)视角研究需要加入区域尺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欣  张猛  唐杰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不是简单地做大经济规模,而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现湾区发展动力转换,全面提升粤港澳湾区的全球创新竞争力。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打破湾区内部城市间的行政樊篱,推动城市间的分工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补科学研究创新的短板,巩固创新的基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整体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率先形成以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丁焕峰  
创新资源配置是促使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间交互学习和发挥效能的关键,有利于提升国家/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发挥竞争市场机制和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来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和布局、健全产业创新分工体系、创新空间格局和完善较强支撑力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创新高地,重视实体经济,统筹区域协调,优化创新环境吸引人才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