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58)
- 2023(19001)
- 2022(15886)
- 2021(14485)
- 2020(12363)
- 2019(28404)
- 2018(27939)
- 2017(53425)
- 2016(28930)
- 2015(32658)
- 2014(32518)
- 2013(32429)
- 2012(30318)
- 2011(27316)
- 2010(27505)
- 2009(25639)
- 2008(25610)
- 2007(23116)
- 2006(20287)
- 2005(18543)
- 学科
- 济(133612)
- 经济(133472)
- 业(102609)
- 管理(93098)
- 企(89738)
- 企业(89738)
- 方法(58541)
- 数学(48640)
- 数学方法(48108)
- 农(38087)
- 财(37057)
- 业经(35945)
- 中国(34560)
- 地方(30744)
- 农业(26745)
- 务(25690)
- 财务(25636)
- 财务管理(25581)
- 制(24429)
- 企业财务(24292)
- 学(23958)
- 贸(23371)
- 贸易(23352)
- 易(22554)
- 技术(22536)
- 和(21627)
- 理论(20666)
- 环境(19216)
- 划(19194)
- 银(19075)
- 机构
- 学院(422720)
- 大学(418408)
- 济(176005)
- 经济(172458)
- 管理(164369)
- 研究(143630)
- 理学(140531)
- 理学院(138952)
- 管理学(136637)
- 管理学院(135862)
- 中国(110812)
- 京(91012)
- 科学(88770)
- 财(81497)
- 农(76813)
- 所(73663)
- 中心(66621)
- 研究所(66427)
- 江(66298)
- 业大(64486)
- 财经(64146)
- 农业(60417)
- 经(58123)
- 北京(57708)
- 州(53982)
- 经济学(53228)
- 范(53145)
- 师范(52519)
- 院(52209)
- 经济学院(48123)
- 基金
- 项目(278472)
- 科学(220042)
- 基金(202638)
- 研究(199208)
- 家(177935)
- 国家(176390)
- 科学基金(151946)
- 社会(127022)
- 社会科(120534)
- 社会科学(120503)
- 省(110345)
- 基金项目(106950)
- 自然(100200)
- 自然科(97892)
- 自然科学(97861)
- 自然科学基金(96144)
- 划(92735)
- 教育(91273)
- 资助(83872)
- 编号(79444)
- 发(63444)
- 重点(63193)
- 成果(63072)
- 部(60872)
- 创(59595)
- 课题(55641)
- 创新(55243)
- 科研(53872)
- 业(52733)
- 国家社会(52513)
- 期刊
- 济(199561)
- 经济(199561)
- 研究(123016)
- 中国(85675)
- 农(69915)
- 学报(66706)
- 财(66441)
- 管理(65070)
- 科学(62633)
- 大学(50517)
- 学学(47836)
- 农业(47684)
- 教育(41517)
- 融(40363)
- 金融(40363)
- 技术(39823)
- 业经(34102)
- 财经(32301)
- 经济研究(31221)
- 业(28166)
- 经(27791)
- 问题(26477)
- 技术经济(23361)
- 统计(21080)
- 贸(20737)
- 现代(20013)
- 版(20003)
- 商业(19827)
- 策(19597)
- 世界(19285)
共检索到641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鹏程 方慧芬 陈江龙 蒋伟萱
改革开发以来开发区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与增速方面效果显著,而在如今转型增效背景下实现由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的增长模式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园区企业生产效率也已成为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途径。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采用微观企业数据研究了南京、苏州两市开发区内企业集聚现状与生产率水平,并对其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市开发区内已形成企业集聚与产业集中,企业园区集聚特征显著,集聚态势日益强化,区内产业集聚已具相当规模;(2)开发区内企业具备一定生产率优势,开发区优势主要体现为低效率企业较少与高效率企业数量的增多,且不同特征开发区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存在差异。以期为提升区内企业生产率水平、促进园区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关键词:
开发区 工业企业 空间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胡浩然 聂燕锋
本文使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开发区数据,研究开发区内产业集聚效应与结构优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设立开发区的地区企业生产率更高,集聚效应有助于提升产业生产率,但是产业结构优化过程抑制了生产率。(2)考虑到产业集聚效应和结构优化相伴而生,其对企业生产率提升存在协同效应,其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呈现出""形特征。经济集聚过程中存在负向的拥挤效应,前期拥挤效应相对更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得正向效应增大,总的净效应增大。(3)其协同效应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拐点出现的时间早一年,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本文建议合适的政策应当持之以恒和因地制宜,积极主动的政府指导可以减小拥挤效应。
关键词:
开发区 产业集聚 产业结构优化 拥挤效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礼卿 孙俊新
本文采用2004—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数据,通过扩展Olley和Pakes(1996)的模型,修正了以往分析中普遍存在的选择性偏差;运用出口产出比来测算企业的出口,结果发现出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实证研究显示,出口企业有着比非出口企业更高的生产率,但这种生产率优势一般在出口企业进入市场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不是因为进入市场之后出口企业显著提高了生产率。我们认为,出口效应不显著的原因除了中国的市场体系不完善外,可能更在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
关键词:
出口 生产率 异质性 选择性偏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跃峰
本文主要在控制企业自身特征因素的前提下将空间集聚分为行业内集聚和行业间集聚,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空间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行业内集聚 行业间集聚 企业生产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建春 许家云 毛其淋
CEO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是否能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作用机制如何?目前国内还尚未有文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的匹配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地评估CEO交流对流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CEO交流显著地提高了流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这种正向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在样本期内具有持续性而且是逐年递增的;(2)CEO交流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CEO是否具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历、性别差异、学历差异以及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3)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CEO交流通过企业出口拉动效应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戴宏伟 杨思华
采用2011—2019年北京、天津各16个区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GMM模型,探究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地区间的异质性。实证结果显示:总体上京津冀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天津和北京的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正向作用较河北更为显著;尽管北京的金融业集聚程度远高于天津,但其对科技创新的促进效应却明显弱于天津。从京津冀整体来看,人力资本储备、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科技支出、研发经费投入、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科技创新均存在积极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和房价水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不明显。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金融业集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兵 张明
本文在运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中国省际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蓬勃发展的加工贸易出口是否促进了生产率增长。结果发现,加工贸易出口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研发能力、二元结构状况、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因素制约了这一作用的发挥;而且,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个变量的平均值尚未达到促进这一作用发挥的临界值。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邵敏
本文采用2000~2006年持续经营的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对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倍差法的Kernel倾向评分匹配估计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能在出口后的1年或2年内将显著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此后该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出口贸易未能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出口活动的"干中学"效应与出口加工贸易度和技术水平均密切相关,而通过出口贸易而产生的"扩张陷阱"只存在于出口加工贸易度高的(中)低技术行业以及金属制品业中。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高彦彦 胡小文
开发区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转型制度"形式,正在经历一个企业"扎堆"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本文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区企业的微观调研数据,检验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空间集聚因素与技术升级对"落地"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揭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企业集聚的性质以及演变为产业集群的趋势。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进驻开发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政策租",由此导致开发区企业"扎堆"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效应:靠近要素或者靠近市场的好处。企业一旦"落地"开发区,尽管它并不必然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但其技术和市场行为必将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关联要素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因此,在产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鹿坪
该文以中国2004-2015年期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作用途径,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但没有产生拥挤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显著提高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且存在拥挤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影响主要通过抑制技术进步发挥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鹿坪
该文以中国2004-2015年期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作用途径,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但没有产生拥挤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显著提高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且存在拥挤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影响主要通过抑制技术进步发挥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影响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升技术效率两条途径实现的。(3)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Jacobs外部性有助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平 盖柏青
1997年以来,我国工业领域制度变迁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按照国际通行规范建立现代公司的阶段,二是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率显著提高。本文采用扩展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大量企业数据,对制度变迁、科技进步与工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改制、私营企业成长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是显著的。
关键词:
工业企业 企业改革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密
以"营改增"为代表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调整税基优化企业支出结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同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从微观数据分析出发,对比"营改增"前后企业生产函数中税收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利用2009—2016年wind数据库上市企业年报数据以及CSMAR上市企业系列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评估"营改增"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效应。研究显示:"营改增"显著激励了企业研发投入,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政策效应因企业异质性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特大城市的民营企业的政策效应更强,完善企业研发费用抵扣制度是"营改增"政策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季柳 蒋伏心
高等院校在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其科研资源的转化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运用20092014年我国大中型高技术企业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基于转化效率的视角,实证研究高校科研资源转化效率等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科研资源转化整体效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投入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对企业技术创新呈负向抑制作用,政府R&D资助、企业规模、市场化程度均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席强敏
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结合双重差分倾向评分法,在克服自选择性和异质性偏差的基础上实证探究了城市内部制造业企业的迁移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是否有促进效应,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验证了比较优势、企业异质性对该效应发挥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城市内部企业迁移行为对其TFP提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从时序上看促进效应呈现逐渐增强趋势。进一步的分样本研究表明,企业迁移前后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企业效率改进;企业迁移对效率不同的企业影响程度不同,对低效率企业TFP提升的促进效应更显著。上述结论在考虑了不同时间段、不同企业类型和不同的TFP估计方法后结果仍稳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