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74)
- 2023(16606)
- 2022(14250)
- 2021(13378)
- 2020(11008)
- 2019(25089)
- 2018(24866)
- 2017(47689)
- 2016(25833)
- 2015(28832)
- 2014(28516)
- 2013(27948)
- 2012(26120)
- 2011(23678)
- 2010(24118)
- 2009(21976)
- 2008(21374)
- 2007(19080)
- 2006(17116)
- 2005(15272)
- 学科
- 济(103773)
- 经济(103671)
- 管理(77532)
- 业(75173)
- 企(62153)
- 企业(62153)
- 方法(40209)
- 数学(33805)
- 数学方法(33359)
- 中国(32036)
- 农(29831)
- 地方(26836)
- 业经(25546)
- 财(24966)
- 技术(22251)
- 学(21608)
- 农业(20126)
- 制(19912)
- 贸(19154)
- 贸易(19137)
- 易(18511)
- 银(18385)
- 银行(18339)
- 理论(17875)
- 行(17677)
- 融(17306)
- 金融(17305)
- 环境(16720)
- 和(16697)
- 策(16589)
- 机构
- 学院(361011)
- 大学(359878)
- 济(145028)
- 管理(143967)
- 经济(141695)
- 研究(125074)
- 理学(123465)
- 理学院(122034)
- 管理学(120044)
- 管理学院(119367)
- 中国(94606)
- 京(78012)
- 科学(76217)
- 财(67165)
- 所(62755)
- 农(57444)
- 研究所(56682)
- 中心(56393)
- 江(55406)
- 财经(52174)
- 业大(51887)
- 北京(50062)
- 范(49911)
- 师范(49482)
- 经(47332)
- 院(45741)
- 州(45108)
- 农业(44376)
- 经济学(41854)
- 师范大学(39595)
- 基金
- 项目(240948)
- 科学(190222)
- 研究(180767)
- 基金(172378)
- 家(149051)
- 国家(147681)
- 科学基金(127439)
- 社会(112898)
- 社会科(106886)
- 社会科学(106862)
- 省(95975)
- 基金项目(91140)
- 教育(83009)
- 自然(81574)
- 划(79969)
- 自然科(79688)
- 自然科学(79669)
- 自然科学基金(78248)
- 编号(74763)
- 资助(70297)
- 成果(61504)
- 发(55130)
- 重点(53751)
- 创(53429)
- 课题(52549)
- 部(52445)
- 创新(49150)
- 项目编号(45972)
- 国家社会(45408)
- 教育部(45034)
- 期刊
- 济(168529)
- 经济(168529)
- 研究(112666)
- 中国(77381)
- 管理(56428)
- 农(53289)
- 学报(52983)
- 科学(50764)
- 财(49097)
- 教育(48333)
- 大学(40676)
- 学学(37846)
- 农业(37065)
- 融(36500)
- 金融(36500)
- 技术(33021)
- 业经(29426)
- 经济研究(26498)
- 财经(24759)
- 经(21178)
- 问题(21140)
- 图书(20356)
- 业(19325)
- 科技(19282)
- 技术经济(18427)
- 理论(17494)
- 现代(17059)
- 商业(16815)
- 坛(16420)
- 论坛(16420)
共检索到553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翼然 张亚蕊 张瑞 苏涛永
尽管部分研究实证分析了我国开发区政策对创新的影响,却忽视了我国开发区政策的一个明显特征——升级与叠加。基于此,本文利用我国2001—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省级开发区政策对创新并无显著作用,而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后才会对本地创新带来显著提升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和资源获取能力较弱的一般城市,并且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作用强度和持久性都要大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本文进一步发现:两类国家开发区的政策叠加并无显著的创新促进作用,存在着严重的"政策浪费"问题;虽然向国家级开发区的升级对临近地区存在"虹吸效应",但对本地的"创造效应"更加明显,进而总体上促进了我国创新能力;国家级开发区对创新的作用更多依赖于政策支持效应,而经济集聚效应较弱。
关键词:
开发区政策 政策升级 政策叠加 创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一平 李鲁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结合倾向值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使得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概率比平均水平降低了7.14个百分点。进一步,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以及在制度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我们发现开发区政策对本地区企业没有产生显著的创新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开发区转型成为公共创新平台以凸显创新功能导向,这对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至关重要。
关键词:
开发区政策 企业创新能力 绩效评估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敏 刘冲 黄玖立
本文基于1985—2011年县级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开发区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立开发区使所在县的专利申请数提高15%—21%,授权数提高8%—22%,三年或五年内引用数提高15%—25%。高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分别大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所在城市设有大学有助于开发区发挥技术创新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开发区不仅使已有技术领域内的创新不断深入,而且不断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此外,开发区还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企业集聚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开发区 技术创新 专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一平 李鲁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结合倾向值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使得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概率比平均水平降低了7.14个百分点。进一步,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以及在制度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我们发现开发区政策对本地区企业没有产生显著的创新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开发区转型成为公共创新平台以凸显创新功能导向,这对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至关重要。
关键词:
开发区政策 企业创新能力 绩效评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恩 王有强
从地方政府异质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区位导向性政策——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熵平衡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方法对开发区政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开发区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区内企业创新;(2)地方政府效率越高、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越显著;(3)开发区政策对民营企业和中低技术行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
区位导向性政策 开发区 企业创新 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谭静 张建华
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开发区政策是影响企业生产率的重要体制性因素。本文利用2000-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开发区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开发区政策对区内企业生产率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但是,对区外企业没有体现出溢出效应。第二,开发区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具有区位条件、制度背景等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异质性,也因开发区类型和成长周期而异。此外,开发区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第三,机制分析表明,开发区政策主要通过"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竞争效应"则不显著。
关键词:
开发区政策 企业生产率 双重差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明宇
开发区需要采取一体化的要素配置机制,但这也造成了开发区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产业升级压力,需要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延长开发区的生命周期。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治理模式演变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案例,揭示了企业主导的治理模式在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的优势。通过治理模式创新,形成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服务体系,在成长期培育第二曲线是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治理模式 生命周期 第二曲线 产业升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兵 张露文 周宏伟 张树锋
本文基于2007—2018年区县层面的修正专利数据,采用渐进式多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开发区升格政策对区县创新“质”与“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开发区升格政策使所在区县专利申请数和被引用次数分别增加23.22%和20.25%,推动开发区扮演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角色,激发域内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化与一体化,进而实现创新成果与实体产业的有机融合;升格政策通过政策优惠效应、企业成长效应和集聚效应等渠道提升所在区县的创新水平,其效果因专利类型、开发区类别和规模及地区政府效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后,进一步的分析证实升格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巧玲 何文举 罗炜杰 张梅
开发区政策作为一种典型的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开发区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开发区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并且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市场规模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国内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开发区的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更强。这一研究结果指出了大市场驱动下开发区政策对于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也需要持续深入推进全方位开放政策和刺激国内消费升级,扩大市场规模。
关键词:
开发区政策 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孙伟增 陈斌开
本文从现象、结果和原因三个层面考察了开发区政策对城市平衡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开发区政策的推进,开发区在空间的分布越来越均衡,但与此同时城市间的经济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其中关键原因在于开发区政策对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小于对经济发达城市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政策支持强度低、缺乏产业支撑、创新性不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导致中小城市开发区政策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开发区 平衡发展 经济不平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晶晶 张伯超
创新型城市、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如何影响中国创新需要深入研究。从创新投入规模及其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角度,利用2003—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和多期双重差分方法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类政策通过促进创新资本增加提高城市创新能力,而且进一步通过弥补创新资本投入的不足并缓解其过度,进而优化配置效率,然而却都将无法显著提高创新投入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投入规模、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优;政策并不能为政治地位较高的城市带来更高的投入规模及利用效率,但却更能优化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卞泽阳 李志远 徐铭遥
如何缓解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政策问题。本文提出并估计了供应链参与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贡献。具体而言,本文在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政策背景下,利用政府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对主导产业的政策偏向构造外生冲击,借助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2000—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这一外生冲击是否通过供应链关系使得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得到融资约束的缓解。研究表明,开发区主导产业受到的正向冲击会有效缓解主导产业上下游企业的信贷约束,上游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约占现金流的12.5%,下游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约占现金流的8.5%。本研究一方面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提供了基于供应链的思路,另一方面为理解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影响的微观机制提供了一个融资约束视角的解释。
关键词:
开发区 融资约束 供应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茂福 管竹笋
基于光伏企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观念叠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价值共创行为的中介作用与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观念叠加对价值共创行为和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在观念叠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政策支持正向调节观念叠加与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正向调节价值共创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为拓展观念叠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对提升我国光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爱华 俞侃 袁华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动开发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对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绩效进行研究,构建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创新驱动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德尔菲法分两阶段确定指标权重,再用综合指数法对湖北省16个国家级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绩效水平进行评价,以科学反映湖北省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并通过"以评促建"方式,推动各开发区进一步完善管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开发区 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绩效评价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晏国菀 刘强 陈红冰
本文基于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评估该外生事件对企业创新的因果影响,同时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其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开发区设立后园区内企业的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具体地,开发区设立主要通过政策激励渠道提高园区内企业创新意愿与水平,但通过风险承担渠道会部分削弱开发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家级开发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用大于省级,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有增量的促进效应;相较于经开区,高新区设立对企业创新影响更强,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的全国趋同,高新区设立对企业创新的增量影响逐渐减弱;主导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区对企业创新更具优势、促进作用更强;开发区设立显著提高了行业集中度较高企业的创新水平。本文结论将有助于深化对各级开发区设立的经济效果和微观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解,并为各地政府通过优化开发区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开发区 企业创新 作用机制 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