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27)
2023(16933)
2022(14274)
2021(12998)
2020(10750)
2019(24388)
2018(23888)
2017(44712)
2016(24585)
2015(27229)
2014(26919)
2013(26508)
2012(24802)
2011(22650)
2010(22886)
2009(21183)
2008(20916)
2007(18984)
2006(16765)
2005(14849)
作者
(74193)
(61922)
(61862)
(58556)
(39377)
(30074)
(28045)
(24288)
(23464)
(22078)
(21109)
(20778)
(19925)
(19344)
(19296)
(19251)
(19079)
(18321)
(18037)
(17802)
(15757)
(15251)
(15124)
(14159)
(14127)
(13898)
(13817)
(13732)
(12603)
(12455)
学科
(103005)
经济(102903)
管理(64322)
(60528)
(45841)
企业(45841)
方法(38692)
数学(33488)
中国(33262)
数学方法(33180)
(31340)
地方(30225)
业经(23428)
(22894)
(22547)
农业(21265)
(20360)
贸易(20345)
(19607)
(17908)
环境(17629)
(16467)
银行(16407)
(16198)
金融(16196)
(15775)
(15624)
(15623)
地方经济(15288)
技术(14940)
机构
学院(348423)
大学(344748)
(138435)
经济(135242)
研究(126556)
管理(126303)
理学(107649)
理学院(106207)
管理学(104186)
管理学院(103536)
中国(93927)
科学(81999)
(74830)
(69825)
(66088)
(61925)
研究所(60211)
中心(58039)
业大(57112)
农业(55131)
(55118)
(48749)
财经(48430)
师范(48141)
北京(47029)
(46043)
(45950)
(43735)
经济学(41748)
(41521)
基金
项目(234240)
科学(181871)
研究(166226)
基金(166116)
(148035)
国家(146742)
科学基金(123287)
社会(104525)
社会科(98857)
社会科学(98826)
(94563)
基金项目(88918)
自然(80673)
(80006)
自然科(78730)
自然科学(78703)
自然科学基金(77237)
教育(75641)
编号(67353)
资助(66151)
(55994)
成果(53948)
重点(53918)
(49470)
(48773)
课题(48199)
创新(45657)
科研(45260)
计划(44976)
发展(43593)
期刊
(160060)
经济(160060)
研究(100833)
中国(74521)
(64354)
学报(61687)
科学(54994)
(46742)
管理(44672)
大学(44582)
农业(43614)
学学(42073)
教育(39546)
(32210)
金融(32210)
技术(29489)
业经(28527)
经济研究(25371)
(23484)
财经(23106)
问题(22339)
(19911)
(18045)
图书(17683)
科技(17280)
资源(17213)
商业(16816)
技术经济(16586)
(16525)
现代(15569)
共检索到528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龚富华  杨山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和形态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基于1984-2013年间7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苏州市建设用地,采用形态指数分析苏州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在梳理开发区快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开发区不同时段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作用。结果表明:1984-2013年间,苏州市各开发区建设造成城市空间显著差异化扩展,沿开发区所在区域东西向迅速扩展;开发区建设使得苏州市从最初单中心的空间结构演变成大城市核轴完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开发区对苏州城市形态影响过程可以分为低水平变化、突变转换和高水平稳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城市形态指数既反映开发区建设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也显现出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状态;开发区对形态的影响过程表明,科学合理地布局开发区、调控开发区规模及时序以提高城市形态稳定性和紧凑性是城市开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龚富华  杨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银凤  汪德根  沙梦雨  
基于1990、2000、2010和2017年4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分析苏州城市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从城市外部形态演变来看,苏州城市外部用地扩展经历"低强高速"、"中强中速"和"高强低速"3个发展阶段。②从苏州城市内部形态演变来看,全局集成核规模不断扩大且集成核形态逐渐完善,由树状单中心集成核向轮状多中心集成核转变。③苏州城市内外部形态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基于道路交通系统和用地扩展的城市内外部空间形态演变呈同步性;外部和内部维度均凸显出城市形态呈"条带状多核"→"组团状行政型多核"→"组团状功能型多核"演变趋势。④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勇  李广斌  施雯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市空间生产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苏州城市空间生产呈现从"空间中物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从资本空间化到空间资本化,从权力空间化到权力关系再生产的演化特征。在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过程中,资本和权力间的耦合成为推动苏州城市空间生产及演化的根本动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晓冬  马荣华  蒲英霞  
基于苏州地区1984-2005年的6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通过城市化强度指数,运用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测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城市化强度的时相性变化、空间集聚特征的演化,以及城市化"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等。分析得出,1980年代以来,随着苏州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城市化格局的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城市化发展的高值簇即"热点区"呈现出较明显空间演化和跃迁的特征;苏州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全局层面的多因素驱动、"热点"轮换和局域层面的中心辐射与梯度推进是并存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师安隆  
以兰州城市开发区为例,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分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城市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娜  许有鹏  陈爽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的改变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共同作用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城市地区的降雨。位于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地区的苏州城市化发展迅速。在分析了苏州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特点及1953~2000年降雨时间序列特征基础上,采用同时期城区(苏州站)与郊区(望亭站)雨量横向对比、城市化发展不同时期同一站雨量纵向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对该地区降雨量、降雨年内分配、降雨发生次数等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化对年雨量、汛期雨量和最大日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作用,其中对最大日雨量的影响最显著;受城市化影响,降雨年内分配有集中的趋势;城市化使不同类型降雨发生次数均增加,其中对暴雨发生次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琪龙  郭旭  李广斌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将开发区主导下的苏南乡村空间演化划分为前开发区时代、开发区时代和后开发区时代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解析。分析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乡村空间呈现出两种转型趋势,即乡村空间向城市空间转型、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型;(2)前开发区时代,其空间重构由乡村自下而上驱动;开发区时代,由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后开发区时代,则是由市场主导,政府辅助,政府主导的乡村空间转型虽能快速实现城市化,但也有其缺陷;后开发区时代,空间作为稀缺资源应由市场来配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鹏程  方慧芬  陈江龙  蒋伟萱  
改革开发以来开发区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与增速方面效果显著,而在如今转型增效背景下实现由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的增长模式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园区企业生产效率也已成为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途径。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采用微观企业数据研究了南京、苏州两市开发区内企业集聚现状与生产率水平,并对其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市开发区内已形成企业集聚与产业集中,企业园区集聚特征显著,集聚态势日益强化,区内产业集聚已具相当规模;(2)开发区内企业具备一定生产率优势,开发区优势主要体现为低效率企业较少与高效率企业数量的增多,且不同特征开发区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存在差异。以期为提升区内企业生产率水平、促进园区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新国  王兴平  滕珊珊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开发区空间上的现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开发区宏观空间结构呆板,中观空间肌理单一,微观空间景观平淡。基于开发区再开发的四种模式,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开发区再开发的整体空间结构:综合新城为完整独立的空间结构、产业社区为较完整的空间体系、纯产业区应当强化产业空间效益、消亡空间则融入城市;基于开发区再开发类型,从中观层面提出了开发区道路改建、加建和重组三种重构形式;基于开发区空间景观五要素,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开发区空间景观向集约空间、开敞空间、停留空间、丰富空间、聚焦空间的转变路径。最后,梳理了每个层面空间形态再开发的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丹  蔡建明  周璟  
从天津各开发区的概况分析入手,总结了天津开发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开发区对天津城市发展的贡献。开发区建设成为天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从开发区布局建设对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即导致城市空间增长和城市形态变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开发区与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关系。开发区与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属于双核式。开发区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建设导致天津城市空间的增长。利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关于天津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0年度的三期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以及覆盖整个天津市的2007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CBERS-02)遥感数据,以GIS为制图和数据提取的分析手段,总结了天津城市用地面积的变化和空间扩展规律。90年代,天津各级各类开发区大量建设,产业空间迅速蔓延,使得天津市城市空间布局从"单核增长"转为沿海河"轴线铺开",形成现今"一条扁担挑两头",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为主副中心,工业与商业功能分工明确的"双核心"、双中心组团式中心城市布局结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朝钦   宋琴   杨奉海   杨国永  
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但在后开发区时代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转型渐呈疲态。以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权力—资本—空间”辩证关系与漳州开发区30年发展进程中的实践活动结合,构建“权利(资本)—利益主体—空间”辩证逻辑框架,以分析漳州开发区发展转型困境。研究发现,开发区从发展初期到转型期对开发区空间的定位从“工业空间”转向“综合性新城区空间”,价值定位的升级与“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价值空间膨胀”与“权力相对萎缩”之间的矛盾。因此,需重新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寻找破解开发区转型困境的方法,包括明确开发区功能定位、利用市场“规训”权力以及消除行政空间壁垒。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逸  黄贤金  陈志刚  吴晓洁  郭燕浩  
研究目的: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或原因,为开发区土地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和AHP方法。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比重小、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影响苏州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原因;(2)工业用地建设强度相对较低。研究结论:苏州高新区应该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布局;提高工业用地使用效率的同时进行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区内土地利用结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