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12)
2023(15808)
2022(13603)
2021(12537)
2020(10292)
2019(23710)
2018(23602)
2017(45428)
2016(24369)
2015(27400)
2014(27449)
2013(27393)
2012(25539)
2011(23276)
2010(23536)
2009(21554)
2008(20765)
2007(18324)
2006(16463)
2005(14985)
作者
(71932)
(59948)
(59458)
(56624)
(38244)
(28680)
(27027)
(23446)
(22760)
(21465)
(20520)
(20174)
(19260)
(19229)
(18513)
(18437)
(17676)
(17257)
(17203)
(16933)
(14981)
(14771)
(14327)
(13804)
(13535)
(13288)
(13277)
(13065)
(12153)
(11665)
学科
(118954)
经济(118848)
管理(66577)
(63642)
(50139)
企业(50139)
方法(44611)
数学(38558)
数学方法(38213)
中国(31569)
地方(30446)
(29302)
业经(24733)
(24424)
(23963)
(23551)
贸易(23536)
(22810)
农业(20367)
(18332)
环境(17493)
地方经济(17426)
(16552)
(16551)
金融(16549)
(16379)
银行(16335)
理论(15956)
技术(15933)
(15760)
机构
大学(352392)
学院(351221)
(151602)
经济(148504)
管理(136237)
研究(126751)
理学(116748)
理学院(115398)
管理学(113585)
管理学院(112959)
中国(94298)
科学(76787)
(76309)
(67176)
(64393)
研究所(58338)
(56961)
中心(55791)
财经(53134)
(52306)
业大(50819)
北京(48981)
(48255)
(47271)
师范(46851)
经济学(46582)
(46044)
农业(44062)
(42365)
经济学院(41745)
基金
项目(234915)
科学(184407)
研究(172563)
基金(169911)
(148065)
国家(146824)
科学基金(125401)
社会(109900)
社会科(104229)
社会科学(104205)
(91154)
基金项目(90013)
自然(80045)
自然科(78109)
自然科学(78093)
教育(77755)
自然科学基金(76682)
(76617)
资助(70163)
编号(69645)
成果(56584)
(54450)
重点(52698)
(51725)
课题(48488)
(48229)
国家社会(45436)
创新(45052)
教育部(44346)
科研(44215)
期刊
(175492)
经济(175492)
研究(111938)
中国(70636)
学报(54240)
(52379)
管理(51785)
科学(50826)
(49021)
大学(40907)
学学(38457)
教育(38360)
农业(36445)
(32639)
金融(32639)
技术(30753)
经济研究(28979)
业经(27547)
财经(26235)
问题(22890)
(22552)
(18837)
(18804)
技术经济(18663)
图书(18411)
理论(16882)
科技(16652)
世界(16605)
现代(16285)
国际(16241)
共检索到539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刘安军  邵敏  
本文利用2002—2006年的城市数据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分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长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其区外母城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勿庸置疑的。但将开发区按不同标准划分后发现,开发区建设初期其增长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而且吸收能力较差城市中开发区的增长溢出效应也显著为负,而这种负向作用并不存在于开发区成熟建设期及吸收能力较好的城市中。因此,检验开发区的增长溢出效应是否存在显著的时间动态特征?其增长溢出效应是否与区内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相关?同时,开发区的增长溢出效应是否与区外地区的吸收能力相关?这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克勇  王玮琦  
本研究选取全国3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面板数据,以引力模型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Moran’sI指数分析了经济开发区劳动力集聚的空间关联与扩散效应,通过理论分析与数理公式推导,验证了劳动力集聚对开发区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加以检验,也证明了劳动力集聚对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研究还发现,城市化率提高可能会对经济开发区发展带来负面效应,短期内政府扶持是促进开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加快产城融合,发挥市场激励作用是有效的应对之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家平  程名望  潘烜  
基于门槛回归模型,采用200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ICT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ICT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正向关系,随着人力资本和创新水平提高,ICT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因此,中国应该理性、科学地发展"互联网+"战略,优化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溢出的门槛结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红利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安平  
文章通过分析贸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制度推移等渠道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传输机理,认为在短期内,贸易和资本流动主要体现二三产业在地区间的关联,劳动力流动更多体现的是第一产业的地区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包括东中西三大地区和中西部三次产业产出变量的VAR模型,并根据中西部三次产业对东部和中部冲击的脉冲响应(IRF)结果,得出劳动力流动和贸易是东部向中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劳动力流动是中部向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的结论。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姜庆红  李耕  陈松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1973年~2020年2017篇相关主题文献进行演化路径和知识图谱分析,厘清该领域在理论视角上的作用机制。然后梳理微观、宏观两种视角下高速公路溢出效应的作用路径,归纳实证分析中常用的空间计量方法。最后,构建出高速公路在经济增长中溢出效应的整合模型,提出这一领域现有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1)高速公路作用路径有待完善;(2)作用强度、范围有待确认;(3)研究对象有待精细;(4)实证分析方法有待深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丽华  甘甜  许政  
本文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和国家级开发区数据,研究了开发区设立对企业空气污染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开发区的设立可使区内企业空气污染排放降低约40%;非开发区企业则受到开发区溢出效应的影响:开发区企业占比上升1个标准差,同一城市非开发区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约3.09%;同一行业内开发区企业占比上升1个标准差,该行业非开发区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约0.71%。机制研究表明:在区域层面上,开发区通过提供公共治污设施和实施严格环境规制,降低了开发区周边企业污染排放;在行业层面上,开发区企业通过产业关联对上游行业中的非开发区企业污染排放产生影响。本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开发区在污染防治方面的积极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况伟大  
本文运用2000-2006年5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结果显示,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开发区较强的技术外溢效应,还表现在开发区比非开发区具有较高的生产率。统计和实证结果还显示,东部开发区的贡献和作用最大,其次是中部开发区,最后是西部开发区。此外,地理位置对城市产出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东部开发区应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西部开发区则应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志锋  王优容  王云亭  陈俊华  
城市行政等级是政府行政干预的产物,不同行政等级城市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制度安排、管理权限等资源不同,导致了城市规模的大小及增长速度与其行政等级高低密切相关。基于城市行政等级而建设和发展的开发区为研究城市行政等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根据2004—2014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按照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及一般地级市三个层级划分城市等级,分析行政等级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行政等级越高,拥有的开发区资源越多,人均GDP增长越快。也就是说,城市行政等级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华锐1,2,庄子银1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彭镇华  廖进球  习明明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面板计量动态Arellano-Bond的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投资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使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当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才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第二,资本配置效率与投资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第三,投资和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但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小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文卓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分量回归方法,研究了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对苏州市经济内生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资有利于提高苏州市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但对于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要推动苏州经济的内生增长,必须提高苏州市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有选择地利用外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东婉  宋玉祥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利用我国201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东部省份仍然是金融空间相关性最强的地区,金融集聚的不平衡性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的溢出效应最为明显,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溢出效应较弱,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与金融行业结构不平衡相互交织,最终导致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分布不平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茂国  陈影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加速,资源流动范围扩大,其中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最为明显,一些地区高度集中形成金融中心。通过建立金融产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途径。通过搜集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结合地理位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我国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各省(区、市)金融集聚对该省经济及周边省份经济都有显著的影响,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金融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不同区域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在金融行业发展上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杨  张艳芸  李静晶  
基于修正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1987-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高校数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间的高校分布均存在显著且逐年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我国省域高校数量规模对邻近省域和国内其他省域经济增长均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校数量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区域内的省域高校数量对其他省域经济增长呈现"负溢出"效应;高校数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地区间呈现"单向溢出"的特点。提出高校数量规模的区域发展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域战略相适应,合理扩大高校数量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