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82)
- 2023(11046)
- 2022(8896)
- 2021(7999)
- 2020(6439)
- 2019(14378)
- 2018(14105)
- 2017(26791)
- 2016(14335)
- 2015(15955)
- 2014(15935)
- 2013(16022)
- 2012(14921)
- 2011(13478)
- 2010(13874)
- 2009(13078)
- 2008(13334)
- 2007(12137)
- 2006(11141)
- 2005(10609)
- 学科
- 业(75349)
- 济(74973)
- 经济(74889)
- 企(69982)
- 企业(69982)
- 管理(59715)
- 业经(29202)
- 农(24340)
- 方法(23875)
- 财(22548)
- 中国(20942)
- 地方(20599)
- 农业(18280)
- 务(17850)
- 财务(17829)
- 财务管理(17808)
- 技术(17408)
- 企业财务(16856)
- 数学(15908)
- 数学方法(15802)
- 和(15484)
- 制(14785)
- 策(14643)
- 划(13460)
- 理论(12890)
- 发(12793)
- 企业经济(12040)
- 环境(11797)
- 体(11570)
- 经营(11494)
- 机构
- 学院(216034)
- 大学(206865)
- 济(93608)
- 经济(91840)
- 管理(87056)
- 理学(73006)
- 研究(72706)
- 理学院(72275)
- 管理学(71506)
- 管理学院(71089)
- 中国(59040)
- 京(45089)
- 财(43708)
- 科学(42244)
- 所(37059)
- 农(36344)
- 江(36049)
- 财经(33506)
- 研究所(32893)
- 中心(32857)
- 经(30178)
- 州(28917)
- 北京(28835)
- 业大(28638)
- 农业(28080)
- 经济学(27016)
- 范(26720)
- 师范(26487)
- 院(26244)
- 商学(25257)
- 基金
- 项目(133092)
- 科学(106635)
- 研究(101874)
- 基金(95057)
- 家(81112)
- 国家(80238)
- 科学基金(70692)
- 社会(66055)
- 社会科(62703)
- 社会科学(62686)
- 省(55201)
- 基金项目(50091)
- 教育(44585)
- 划(43829)
- 自然(43565)
- 自然科(42425)
- 自然科学(42414)
- 编号(41839)
- 自然科学基金(41722)
- 资助(37629)
- 发(35174)
- 业(33236)
- 成果(32677)
- 创(31419)
- 重点(29840)
- 课题(29075)
- 发展(28998)
- 展(28476)
- 部(28432)
- 创新(28354)
- 期刊
- 济(119204)
- 经济(119204)
- 研究(65838)
- 中国(49523)
- 管理(39627)
- 财(37218)
- 农(35510)
- 科学(28304)
- 学报(26598)
- 农业(24626)
- 业经(23177)
- 融(22675)
- 金融(22675)
- 技术(22119)
- 教育(22000)
- 大学(20500)
- 学学(19269)
- 经济研究(17670)
- 财经(17004)
- 业(15565)
- 问题(15087)
- 经(14862)
- 技术经济(13603)
- 现代(12017)
- 商业(11800)
- 资源(11524)
- 世界(11467)
- 经济管理(11247)
- 贸(11126)
- 财会(10942)
共检索到349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耀辉
第三资源指企业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发展所最为需要的关键资产已经不再是厂房、设备甚至产品本身,而是客户忠诚度、与合作者相互协调的能力、创新能力、员工的教育及专业水平等。智力资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和扩张。未来企业必须关注智力资本,因为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继资本和劳动之后,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第三资源”,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最主要源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邓地
中国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投资东道国的事实说明,就整体而言,在华三资企业的运作是比较成功的。即使在本文探讨的主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三资企业也有相当出色的表现。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是三资企业优势最为显著的一个要素。不过正如彼德·德鲁克所说:合资企业...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刘小云
谁说三资企业都姓“资”?──记北京鸿泰房地开发有限公司刘小云(本刊记者)北京鸿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北京房地产综合开发经营公司与香港北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93年3月合资创办的,其业务范围,以在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开发、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涵志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教授曾深刻地指出:要使企业有活力,必须牵住M这个牛鼻子,怎样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利润,确有认真探索的必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北桦
农业“三资”企业,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成分。经过12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认真研究我国农业“三资”企业的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规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伟
一、三资企业发展与公有制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三资企业作为引进外资的重要方式,发展极其迅速.截止1991年底,已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达37,215家,注册资金460亿美元.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营企业,1991年其产值增长55.8%,而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为8.4%.1989年,三资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1990年为3%.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比重更大,深圳三资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3%,工业出口产值占全市工业出口产值的78.3%,三资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吴新文
“三资”企业的发展,为我国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注入了活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以法律手段为主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从法制、政策等方面加以引导,加强服务,为进一步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三资”企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彭建康
一四川的经济格局,传统上属于封闭的内向型经济,资源配置多以省内自求平衡,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分工自成体系,产品市场亦以省内为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省这种传统的经济格局已向开放的、内向为主的经济体系发展,并将随着国家对外开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许晓明 杨小弟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始终坚持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特别是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三资”,企业。据统计,到1991年12月底,我国已批准的“三资”企业共达37189户;其中,中外合资企业22791户,中外合作企业8497户,外商独资企业5901户;已投产营业的有18000余家。可以相信,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三资”企业的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晓蓉
一、外商投资情况 从纵向看,自1983年到1994年的十二年间,四川省三资企业从1家发展到5323家,实际利用外资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特别是近3年来发展势头更加猛烈,外商来川投资骤然升温,三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见表1) 四川省1992—1994年与1983—1991年各项指标的对比 (表1)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海舰
“三资”企业发展,对我国拉动投资、扩大消费、促进出口,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消除短缺经济产生了重大作用。同时,它对过剩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当然,在“三资”企业的市场格局中,一方面存在着严重过剩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状况,因而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世纪之交,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今后我国“三资”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则是:放开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融为一体。
关键词:
“三资”企业 广义市场份额 新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任思玉
加速四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有目的有选择地通过建立“三资”企业来吸收部分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吸收外资工作现状,进一步搞好“三资”企业工作,我们对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以下简称三省一市)吸收外资,建立“三资”企业工作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研究。一、三省一市“三资”企业的作用第一、吸收大量外资,推动了四化建设。三省一市吸收外资,建立“三资”企业已有12年历史。截止1991年10月底,共有“三资”企业3385家,合同吸收外资总额为82.2亿美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曙明 覃友茂 翟俊生 黄胜端
3.员工结构分析通过问卷分析与调查访谈,我们发现,不同层次的员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的评价有较大的差距;高层管理人员在绝大数因素中的分值高于其它层次的管理人员。表8随机抽出三个企业,深大电话公司为合作企业,中华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为合资企业,金陵蒂...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曙明 覃友茂 翟俊生 黄胜端
本文对中国“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中国“三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及其成因;同时指出中国“三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