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54)
- 2023(2924)
- 2022(2048)
- 2021(1995)
- 2020(1453)
- 2019(3276)
- 2018(3008)
- 2017(5305)
- 2016(2883)
- 2015(3303)
- 2014(3299)
- 2013(3087)
- 2012(3104)
- 2011(2737)
- 2010(2899)
- 2009(2676)
- 2008(2844)
- 2007(2798)
- 2006(2507)
- 2005(2015)
- 学科
- 济(12177)
- 经济(12172)
- 管理(8119)
- 中国(5321)
- 业(4471)
- 农(4330)
- 地方(4129)
- 企(3420)
- 企业(3420)
- 业经(3256)
- 教育(3179)
- 农业(2803)
- 学(2753)
- 方法(2424)
- 理论(2413)
- 发(2264)
- 融(2258)
- 金融(2258)
- 制(2252)
- 银(2235)
- 财(2230)
- 银行(2228)
- 和(2219)
- 行(2180)
- 及其(2152)
- 建设(2106)
- 策(2033)
- 环境(2032)
- 工作(1938)
- 划(1734)
- 机构
- 大学(38277)
- 学院(38219)
- 研究(15043)
- 济(13915)
- 经济(13457)
- 管理(11945)
- 中国(11512)
- 理学(9244)
- 理学院(9096)
- 京(9048)
- 管理学(8905)
- 管理学院(8819)
- 科学(8430)
- 财(7458)
- 中心(7263)
- 江(6900)
- 所(6862)
- 范(6815)
- 师范(6761)
- 研究所(6011)
- 院(5932)
- 北京(5899)
- 农(5645)
- 州(5587)
- 师范大学(5400)
- 技术(5391)
- 教育(5249)
- 财经(5174)
- 职业(5078)
- 业大(4920)
共检索到69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贺东伟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此次雄安新区的设立规格极高,定位深远,堪称我国2017年开年来最大经济事件。资本市场对此也给予了热烈的回应,清明假期结束后,雄安新区相关概念股大面积涨停,已经成为市场追捧的新热点。但是,短期内的资本追捧不能代替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律,雄安新区的发展价值依然要放在资源空间集聚、经济增长模式创新等基本逻辑下来审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瑜 刘春成
雄安新区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首创"数字孪生城市"概念。论述了其技术背景、构建逻辑和概念框架,提出数字孪生城市以城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认知基础,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实现手段,通过构建实体城市与数字城市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系统,能够将城市系统的"隐秩序"显性化,更好地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的自组织规律。它不是智慧城市的N.0版本,而是数字时代城市实践的全新探索(1.0版),是雄安新区探索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创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兵 许龙 刘培琪
国家级新区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落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作用。随着社会风险的复杂化、多元化变化,建设更具韧性的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从学理基础出发重新认知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内涵与特征,构建包括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与兼容性的五维评估体系,并基于文本分析法评价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增速放缓,且呈现一定波动状态。为进一步增强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应从韧性政策供给、韧性共同体构建、韧性协商机制制定等方面,实现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共生、共创与共享。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航 张骥 马斯曼
近几十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系统性特色的宏观经济发展、运行和调控之路,提出并展开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政策实践。我国不断寻求突破凯恩斯主义等传统理论框架,推动从宏观经济调控走向宏观经济治理,坚持长短期兼容、供需动态平衡、宏微观协调,强调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周期内平衡与跨周期统筹、流量稳定与存量迭代、势能激活与动能畅通之间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就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路和方式及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搭配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思想、战略和实践已不单是宏观经济学的创新成果,而是汇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潮流,构成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能够有力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项任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建华
河北辖内相关金融机构要从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防控金融风险等多层面发力,为雄安新区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建华
河北辖内相关金融机构要从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防控金融风险等多层面发力,为雄安新区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魏后凯
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范围涉及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地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自1992年10月成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迄今我国已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魏后凯
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范围涉及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地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自1992年10月成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迄今我国已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凌云 李旗明 孙荃
从横向大视角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两个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两个阶段的主题、主线和目标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从纵向的视角看,两个历史时期是内在关联的,第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时期准备了制度基础、经济基础、国际基础、社会基础,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基因,为第二个时期成功准备了条件。将两个历史时期统一起来,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为确保国家正确方向发展提供历史坐标,为建设长期执政党提供历史借鉴,为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提供历史训诫。本文试图证明,两个历史时期统一性的观点,应该是当代中国的历史认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马文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减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宏观逻辑看,经济高速增长自发带来市场的减贫力量,原因在于我国形成了农户收入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基本同步的关系,且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关系。同时,政府主导下推行切合实际又与时俱进的减贫战略和实践,带来强大的国家减贫力量,与市场减贫力量相得益彰。从微观逻辑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劳动分工得以恢复,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分工不断演化和向非农领域延伸,使家庭收入结构不断改善、家庭总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村贫困 减贫战略 家庭分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侯景新 石林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齐名的国家级新区。文章通过总结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及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的经验,认为雄安新区应担任起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角色,可为解决河北省经济发展滞后问题创设一个新的增长极;需要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集聚大量的优质要素、产业、技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高规格、高质量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坚决避免之前城市所出现的"摊大饼"式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先行先试 京津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侯景新 石林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齐名的国家级新区。文章通过总结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及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的经验,认为雄安新区应担任起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角色,可为解决河北省经济发展滞后问题创设一个新的增长极;需要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集聚大量的优质要素、产业、技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高规格、高质量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坚决避免之前城市所出现的"摊大饼"式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先行先试 京津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郝继伦 崔学刚
在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业已明确的前提下,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改革基点和变革逻辑,并通过它的前后关联效应催化和启动其他方面的相应改革就成为中国金融宏观改革战略的关键。当前,在金融改革基点的选择上,理论界存在六种观点。本文认为,因这六种观点都只看到金融体制改革框架中的某些方面忽视其他方面,因而均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不可操作性,不宜作为改革的基点。作者在此提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新基点──利率市场化,并系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顺序问题,最后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宏观逻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宏观调控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反差,并由此引发了多次大规模争鸣。在系统总结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宏观调控长期坚持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以结构性调控为主的调控范式,并先后呈现出"总量+结构"与"需求+供给"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宏观调控之所以形成了结构性调控特色,是因为在宏观调控决策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及其方法论、中国经济思想特别是当代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理论三种资源,真正做到了"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具有必然的形成逻辑。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结构性范式 形成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