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0)
- 2023(10221)
- 2022(8485)
- 2021(7591)
- 2020(5967)
- 2019(13730)
- 2018(13426)
- 2017(24870)
- 2016(13132)
- 2015(14568)
- 2014(14784)
- 2013(14799)
- 2012(14407)
- 2011(13543)
- 2010(14095)
- 2009(13062)
- 2008(12737)
- 2007(11636)
- 2006(11045)
- 2005(10073)
- 学科
- 济(83961)
- 经济(83904)
- 管理(30529)
- 地方(29316)
- 中国(26057)
- 业(25836)
- 方法(20237)
- 农(19186)
- 企(17110)
- 企业(17110)
- 业经(16919)
- 数学(16419)
- 地方经济(16388)
- 数学方法(16339)
- 学(14661)
- 农业(13718)
- 发(13500)
- 环境(12507)
- 融(11610)
- 金融(11610)
- 制(10674)
- 银(10662)
- 银行(10653)
- 行(10521)
- 贸(9969)
- 贸易(9957)
- 发展(9525)
- 理论(9504)
- 展(9502)
- 和(9454)
- 机构
- 学院(196831)
- 大学(192487)
- 济(89089)
- 经济(87075)
- 研究(79527)
- 管理(67383)
- 中国(59694)
- 理学(55035)
- 理学院(54190)
- 管理学(53342)
- 管理学院(52945)
- 科学(46913)
- 京(44296)
- 所(40402)
- 财(38395)
- 江(37164)
- 研究所(36116)
- 中心(34938)
- 农(30868)
- 范(30846)
- 师范(30558)
- 院(29204)
- 财经(29033)
- 北京(28417)
- 经济学(27920)
- 州(27055)
- 经(25976)
- 省(25623)
- 业大(24956)
- 师范大学(24642)
- 基金
- 项目(120737)
- 科学(94781)
- 研究(91906)
- 基金(84014)
- 家(72441)
- 国家(71764)
- 科学基金(60850)
- 社会(59738)
- 社会科(56548)
- 社会科学(56535)
- 省(49862)
- 基金项目(44560)
- 教育(40277)
- 划(40162)
- 编号(36729)
- 自然(35856)
- 自然科(34864)
- 自然科学(34859)
- 发(34332)
- 自然科学基金(34184)
- 资助(34135)
- 成果(29911)
- 发展(28400)
- 课题(28326)
- 展(27936)
- 重点(27932)
- 部(25315)
- 国家社会(24399)
- 创(23914)
- 年(22629)
- 期刊
- 济(120841)
- 经济(120841)
- 研究(68436)
- 中国(48594)
- 农(29457)
- 管理(27126)
- 财(26627)
- 科学(26472)
- 学报(25343)
- 教育(24089)
- 融(21641)
- 金融(21641)
- 农业(20198)
- 大学(19434)
- 业经(19425)
- 经济研究(19158)
- 技术(19005)
- 学学(17999)
- 问题(16577)
- 财经(14755)
- 经(13020)
- 资源(11300)
- 发(10956)
- 技术经济(10856)
- 世界(10753)
- 贸(10698)
- 业(10231)
- 商业(10042)
- 现代(10035)
- 经济问题(9993)
共检索到333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牛雄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和城市群来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沿海主要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城市群渐次形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从珠三角起步,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先后形成,成渝城市群快速崛起,实际上构成了目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四个核心区和增长极。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会城市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起的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尚 邓宏兵
文章从动态因子分析着手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对2010—2016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并运用Logit模型对城市质量的初级影响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和南昌周边都存在明显的极化状态,宜昌和襄阳一直位居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前十位,江西缺少副核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要协调环境发展;七年之间城市群间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几年来城市空间集聚效应没有本质的提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李小帆 李永盛
为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质量及城市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生活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8个城市2004~2011年城市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城市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评价来看,城市群内城市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产生严重的两级分化;从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协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空间影响作用不大,各省份城市发展并没有突破行政壁垒,跨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合作未有实质性进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的发展质量并不高,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宏兵 刘晓桐
在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提升模式与路径.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仅1/3的城市处于高或较高发展质量,总体发展质量不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在2012年~2016年间发展质量波动明显且有较大差别,武汉城市圈发展质量波动大、增速快,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质量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增速不明显.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充分发挥三中心城市对接辐射作用、打造"多层次协同发展"的城市群发展质量提升模式以及加强城市群之间交流合作、以绿色发展为手段的发展质量提升路径.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发展质量 提升模式与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红 曹玲
文章构建包含经济增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0个城市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同一城市在不同子系统上发展水平表现不一;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对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性最强;三个子城市圈总体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但其内部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不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傅铭
长江航运的开发,是东部率先发展和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优势互补,相互结合产生乘数效应,实现效益倍增的物质基础,将有效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沿长江城市群的发展。通过加强资本运作、采用现代技术作业生产、建立和完善长江沿岸各类城镇乡村统一的报关通关体系,促进长江航运的开发和效益的提高,使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沿长江城市群获得低成本运行支撑。同时,建设长江经济带,兼具平衡向陆向海发展功能,保障国家核心战略利益实现,使"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坚实的中国根基。
关键词:
长江航运 长江经济带 沿长江城市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童中贤 刘晓 黄永忠
环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载体。应大力实施环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长沙与株洲、湘潭同城化,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区,辐射带动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等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同时,着力构筑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发展轴线,推进城市群毗邻城市组团,完善城市群融入发展机制,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新型城市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从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生态容量等现有条件看,长江中游位列第四城市群的优势最为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思雨 钟业喜 吴青青 毛炜圣
大数据分析已成为新时期理解城市网络的关键。基于交通、信息大数据,通过SNA、SSI、Modularity等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向联系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空间异质性明显,极化作用突出。普铁网络形成以周边城市为主的"π"型空间联系格局,高铁网络廊道效应显著,呈现以沪昆、汉沪蓉高铁为轴线的侧"V"型联系格局,信息网络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向外放射状空间联系格局。SSI均小于0.1,空间极化效应明显。(2)拓扑结构上,普铁、信息网络单核结构显著,高铁网络双核结构突出,综合网络显现多核结构。(3)社区结构上,普铁和高铁网络社区结构明显,信息和综合网络未形成明显的社区结构。(4)城市规模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向联系网络发挥关键作用,地理距离、行政等级以及城市职能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娟 刘赛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缓解区域旅游经济粘性、实现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以引力模型为依托的旅游经济联系测度基础上,研究借助图论理论中邻接矩阵的概念构建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于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客运的综合交通联系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腾讯位置大数据,对2016年度29个节假日期间的游客空间对流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极化效应和"俱乐部收敛"特征并存,局部呈现匀质化、网络化发展态势;旅游经济和交通网络整体协调水平不足,从全域至单个城市多数处于非协调状态;次中心、走廊和子群逐步发育,成为单中心向多中心旅游格局演变的关键。最后,提出重点发展集约化城际交通、发挥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辐射功能、构建"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等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丽君 张家凤
搜集了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旅游增长速度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2)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旅游和经济的基尼系数及重心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方向也不同,既有同向变化,也有反向变化。(3)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旅游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而旅游发展的平衡性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瞿诗进 胡守庚 童陆亿 李全峰
多维度、多时序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刻画,是深刻揭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规律,高效管控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转型内涵出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识别框架,采用转型幅度、转型速度、洛伦兹曲线等对长江中游经济带1990-201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来源结构的时序变化显著,耕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减小,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大;研究期间,出现将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再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相式"侵占耕地现象;(2)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高速但不均衡的转型过程,其中面积增幅为153.34%,转型幅度为0.62,基尼系数为0.53;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及政策动态的影响,转型幅度、转型速度在时序上经历了"减-增-减"的变化过程;(3)转型幅度高值区呈"两横三纵"的分布格局,与区域内主要公路、铁路线路走向高度吻合;转型速度高值区呈左斜"H"型分布;(4)转型幅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反向变动关系,转型速度随地形起伏度的上升先增后减;城市群地区转型幅度高于非城市群地区,而转型速度则恰好相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瞿诗进 胡守庚 童陆亿 李全峰
多维度、多时序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刻画,是深刻揭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规律,高效管控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转型内涵出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识别框架,采用转型幅度、转型速度、洛伦兹曲线等对长江中游经济带1990-201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来源结构的时序变化显著,耕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减小,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大;研究期间,出现将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再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相式"侵占耕地现象;(2)城镇建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小琼
随着赣鄂湘三省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支持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的内在要求,成为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棋眼",成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挑战性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支撑,加强"中三角"金融协作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融合与发展的最核心内容,并强调加强金融协作要坚持共赢的基本原则,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金融生态环境三个领域的建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金融合作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钟洋 林爱文 周志高
随着我国城市群发展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一直是交通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此,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交通优势度集成模型、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模型和耦合度分析等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地级市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级以上城市的道路密度分布不均匀,交通优势度集成则拥有明显的首位特征,并与城市的规模等级呈正相关;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实力以武汉为绝对高值,长沙、南昌为另外两极,总体城市综合差距较大;长江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枢纽站点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强的不匹配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