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62)
2023(10458)
2022(8523)
2021(7632)
2020(6087)
2019(13840)
2018(13267)
2017(25254)
2016(13489)
2015(15075)
2014(14980)
2013(14843)
2012(14330)
2011(13057)
2010(13733)
2009(12817)
2008(12097)
2007(10921)
2006(10073)
2005(9485)
作者
(37985)
(31133)
(31055)
(29433)
(19950)
(14908)
(14085)
(12130)
(12031)
(11399)
(10579)
(10517)
(10118)
(10112)
(9882)
(9846)
(9082)
(9074)
(9066)
(8877)
(8065)
(7624)
(7581)
(7283)
(7227)
(7081)
(7044)
(7018)
(6393)
(6280)
学科
(60022)
经济(59960)
(35240)
管理(34267)
中国(28067)
(27304)
金融(27304)
(27045)
企业(27045)
(24808)
银行(24799)
(24211)
地方(22628)
(18165)
方法(16152)
业经(16065)
(15973)
(14657)
数学(13129)
数学方法(13036)
农业(12833)
(12104)
贸易(12088)
(11709)
(11544)
中国金融(11185)
地方经济(11064)
(9724)
财务(9690)
财务管理(9672)
机构
学院(183423)
大学(179710)
(80199)
经济(78335)
研究(70651)
管理(63514)
中国(61429)
理学(51552)
理学院(50914)
管理学(50227)
管理学院(49871)
(40335)
(40102)
科学(38927)
(35529)
中心(34295)
研究所(31327)
(30359)
(29928)
财经(29680)
(26857)
北京(26685)
(25987)
师范(25730)
(25670)
(25524)
经济学(25034)
(23809)
银行(22876)
业大(22722)
基金
项目(110660)
研究(88191)
科学(86341)
基金(76397)
(64989)
国家(64309)
社会(55247)
科学基金(54521)
社会科(52448)
社会科学(52441)
(45101)
教育(39672)
基金项目(39269)
编号(37079)
(36984)
成果(31934)
资助(31158)
(31113)
自然(30942)
自然科(30166)
自然科学(30160)
自然科学基金(29592)
课题(27645)
发展(25872)
重点(25652)
(25423)
(24049)
(23658)
(23331)
(22893)
期刊
(101068)
经济(101068)
研究(65786)
中国(49131)
(38263)
金融(38263)
(30679)
(29895)
教育(27444)
管理(25823)
学报(23701)
科学(22315)
农业(19943)
大学(18880)
学学(17194)
业经(17120)
技术(16860)
经济研究(16363)
财经(14930)
(12881)
问题(12847)
国际(12741)
(11624)
世界(10439)
(10392)
图书(10046)
(9748)
论坛(9748)
理论(9157)
(8700)
共检索到321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娄飞鹏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不仅要提升金融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还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以更好支撑强国建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巨大的经济体量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金融改革发展也取得明显成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但金融强国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需要深刻认识金融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发展好金融强国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构建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营造好金融强国建设内外部环境,运用好数字信息科技创新,以更好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涛  刘鑫  李长银  
文章首先讨论了各国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架构和市场架构发展趋势中表现出的共性与优点,其次讨论了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挑战,并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挑战,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何德旭   龚云   郑联盛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金融强国应当具备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等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我国已建成全球第二大金融体系,已是金融大国,但是距离金融强国要求仍有短板,包括资产扩张驱动发展模式亟待改革、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亟需加强、金融体系国际化水平总体偏低、国际金融公共产品提供能力较弱。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下一步建议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市场机制、强化金融监管、夯实基础条件、做强主权货币、扩大金融开放、保障金融稳定。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奇  牛耕  李涵  
发展包容性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中国向农村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电信普遍服务工程”。该工程为约13万个行政村接入4G基站和光纤。本文将手工收集该期间约13万个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村试点名单数据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进行匹配,形成“行政村-家庭”微观大样本数据集。基于这一精细地理尺度和家庭数据,本文借助大规模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金融包容的影响。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农村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推动了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家庭信息获取环境、提高了家庭金融知识水平以及促进了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受教育水平越低、人均收入越少以及距离最近银行网点越远的家庭,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影响越大。本文研究表明,农村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金融资源分配不均,有助于增加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机会,这为助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邹仲海  张学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是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要具有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量能、产业结构高度服务化等条件基础。上海经过上百年历史的积淀和持续发展,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也要突出上海经济和城市的特色。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粮   傅奕蕾   宋阳   余晓峰  
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背景下,发挥碳金融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以碳减排的价格信号结合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来引导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与欧盟、新西兰等国际成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及碳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归纳总结国际成熟碳市场及碳金融的发展经验,是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成熟度建设的他山之石。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成熟碳金融市场研究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国内碳金融市场和欧盟、新西兰、韩国等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对比异同;后以欧盟碳金融市场为例,从市场机制、配套措施和交易生态三个方面总结其发展经验,进而提出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成熟度建设的发展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金文成  靳少泽  
本文揭示了农业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剖析了中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现实基础和主要障碍,梳理了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共性特征和规律性启示,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大而不强,在农业产出效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农业发达国家普遍在农业科技现代化、服务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等方面具备优势,并且注重本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支持保护和工农城乡关系调整。中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有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现实国情农情的中国特色;既要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也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各方面。因此,必须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有效发挥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农耕文明、改革发展、技术后发等特殊优势,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侯亚景  罗玉辉  
当前,"绿色金融"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重要子命题。在我国政府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实现以下目标: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金融机构自身安全发展及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等。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及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发展"绿色金融",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机构的数量少、种类少,"绿色金融"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性等。因此,本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实现"绿色金融"法规化、增强产业政策的配合度、加大产品服务创新性及树立行业发展新方向等方面作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天平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正处于由大转强的战略机遇期。地方高等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厘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既量力而行、稳健有序,又尽力而为、开拓创新,深化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多元开放与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加旺  
<正>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提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普惠金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我国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举措和具体安排,勾勒出以高质量普惠金融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普惠金融的价值内涵进一步丰富,
关键词: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现代金融体系逐渐走向成熟,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监管改革等取得实质性进展,上海、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提升,已经具备建设金融强国的金融要素。本文认为,构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契合中国的国情特色和具体实践,尊重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也要汲取国外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独特性。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金融强国的核心议题,阐释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义,从国际比较视角提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现实逻辑,从坚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三个维度研判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可行性,探讨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独特性,最后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的路径建议,即着眼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本文强调,金融强国建设是系统工程,立足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模式,既要匹配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也要植根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从打基础、利长远和固根本的角度持续推进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强国建设。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姚莉  
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姚莉从7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进行了金融改革,从结果看,有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速度过快、过急,最终导致了金融出现混乱,政府被迫重新进行金融管制。而有些国家在进行金融改革之时,没有进行财政改革...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秀云  王琦  
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是一种通过发行受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交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金融投资产品(林华,2018)。而基础设施REITs顾名思义是以基础设施为底层资产的REITs,即专门对基础设施资产进行投资、经营和管理的一种金融产品。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慧勇  
发展多层信用健全金融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刘慧勇一、抓住大好时机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经过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16年来的发展,我国国力大为增强。1994年钢产量达到9153万吨,水泥产量突破4亿吨。又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装备水平提高,我国的建设能力显著增...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钱小安  
我国金融运行出现民营企业资金稀缺与民间资金相对过剩并存的矛盾 ,其结果不仅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 ,堵塞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而且造成民间金融风险累积。为了疏导民营企业与民间资金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需要积极推进金融民营化发展发展我国民营金融存在利率管制、规模经济、业务同质、监管乏力等因素约束 ,为此 ,要循序渐进实施金融民营化战略 ,合理制定民营金融准入规则 ,优化民营金融政策环境 ,使金融民营化与商业化、股份化改革相结合 ,夯实现有金融基础设施 ,努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