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12)
2023(6003)
2022(4741)
2021(4339)
2020(3470)
2019(7872)
2018(7469)
2017(14152)
2016(7293)
2015(8229)
2014(8059)
2013(7755)
2012(7137)
2011(6356)
2010(6887)
2009(6621)
2008(5761)
2007(5653)
2006(5148)
2005(4581)
作者
(18931)
(15379)
(15286)
(14552)
(9862)
(7310)
(7054)
(6030)
(5755)
(5725)
(5223)
(5166)
(4935)
(4908)
(4897)
(4833)
(4481)
(4434)
(4411)
(4232)
(3905)
(3784)
(3623)
(3611)
(3578)
(3497)
(3450)
(3407)
(3114)
(3087)
学科
(27202)
经济(27186)
(24623)
金融(24623)
(23510)
(22251)
银行(22251)
管理(22213)
(21702)
(20889)
企业(20889)
中国(18106)
中国金融(10943)
地方(10827)
(9862)
(9281)
业经(8945)
(8757)
方法(7498)
(6817)
财务(6782)
财务管理(6774)
企业财务(6478)
农业(6265)
数学(5988)
理论(5942)
数学方法(5917)
(5684)
(5540)
(5479)
机构
学院(94728)
大学(91471)
(39663)
经济(38571)
管理(34971)
中国(32012)
研究(31157)
理学(28552)
理学院(28259)
管理学(27891)
管理学院(27691)
(20456)
(19291)
中心(17339)
(16881)
银行(16321)
(15631)
科学(15528)
财经(15486)
(15364)
(14856)
金融(14555)
(14049)
(13909)
(13778)
人民(13168)
北京(12452)
经济学(12340)
研究所(12316)
(12141)
基金
项目(56745)
研究(46873)
科学(44353)
基金(39014)
(32121)
国家(31768)
社会(29134)
科学基金(27756)
社会科(27688)
社会科学(27682)
(23484)
教育(21536)
编号(20556)
基金项目(19948)
(18772)
成果(17561)
资助(15844)
自然(15596)
自然科(15228)
自然科学(15228)
课题(15095)
自然科学基金(14969)
(13726)
(13133)
重点(12981)
项目编号(12927)
(12766)
(12685)
(12012)
创新(11841)
期刊
(48326)
经济(48326)
研究(31926)
(27961)
金融(27961)
中国(24936)
(16021)
管理(15288)
教育(14311)
(11891)
科学(9792)
技术(9687)
学报(9411)
业经(8416)
大学(8082)
财经(7881)
学学(7212)
经济研究(7169)
农业(7115)
(6755)
图书(6374)
(5643)
论坛(5643)
问题(5604)
理论(5375)
国际(5363)
职业(5301)
现代(5101)
(5075)
中国金融(4991)
共检索到164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力   黄育华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金融活动日益密切、融合,全球金融活动运行规则逐步统一,资金在全球各金融市场间自由流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优化配置和提高市场效率,并以此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福利的增长,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美频  徐冰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是推动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助推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分析了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优势与不足,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袁天昂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昆明的金融业已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昆明地区已有许多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其数量在省内名列首位,特别是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昆明建立区域性泛亚金融中心成为可能。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创造一切条件,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经验,健全相关金融机构和机制,就能够为昆明在今后10-15年逐步建成泛亚金融中心、并进而为构建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奠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明国  王春梅  
区域金融中心是以经济区域为基础而形成的资金融通和聚散的枢纽,具有一定经济或政治影响力。具有大量和高质量信息的中心城市应该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水平、地方政策的作用力等是影响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青岛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岛区域金融发展的实力、采取的主要举措针对性不强和个别关键性政策性措施不到位等战略性问题,需要通过调整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调整主要举措和补充完善关键性政策措施等对策予以解决。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王元龙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多中心是中国布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多中心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竞合效应的发挥,符合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实力格局。选定上海、香港和北京作为布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城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益,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是相适应的。布局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政策取向是:中央政府总体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加大金融软件设施环境的建设力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探索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具有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湘东  
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应借鉴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除了从国力、要素、模式、政策扶持、强势本币、运行网络、市场环境、人才资源、适度监管等方面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外,对机遇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明志  
文章指出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的全球影响力也不断上升,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备诸多优势也面临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和市场力量的推动创新作用,进一步调动境内外参与者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内对外服务功能,尽快提高金融业国际化程度,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形成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服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宏鸣  
文章认为,目前官方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文章认为,本币的自由兑换决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成的前提条件,从国际经验看,国内金融中心从来就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即使在目前,本币在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中也并非举足轻重。离岸市场已成为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流形式,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建立隔离型离岸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任新建  李浩  张苑  
打造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具备的基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瓶颈后,提出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举措。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于春敏  
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一个对创新活动具有良好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制度环境,这其中,法律环境的健全和完善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法律多以危机防范为导向,保守僵化有余、弹性灵活不足;法律缺位与法律冲突问题并存;金融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滞后;金融法律体系庞杂、认知困难。要优化我国金融创新法律环境,在立法理念上要适度向效率目标偏移;及时清理现有法律法规,查漏补缺;通过法律的明确规定把好金融创新的市场准入关;尽快完善金融创新的法律保护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侯经川  吕想  严玉丽  
建设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外证券交易系统的发展动态和上海证券交易系统的建设成就;然后,从交易处理系统、交易系统后台、网络设施以及市场参与者这4个方面,对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优化上海证券交易系统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本报告认为布局和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突出表现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于中国大国战略的实现,并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报告强调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如操之过急的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动荡、虚拟经济的过度泡沫化危害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向国内蔓延更为迅速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点。报告提出了中国布局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金融改革开放风险可控的首要前提、坚守金融依附实体经济的基本底线和把握金融中心服务国内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中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尽可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应以国际金融多中心为战略选择,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陆红军  
金融主导全球化的趋势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博弈历来是大国崛起与博弈的制高点。全球化战略新思维应成为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必须明确的定位思路,同时,借助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紧构建主动金融战略与策略,尽快完成从被动金融向主动金融的转型;最后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中心网络体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陆岷峰  徐阳洋  
中心具有集聚和辐射的功能,一个地区的金融中心可以极大地促进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金融中心也存在很多痛点,主要表现在传统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进入门槛较高、商业性太浓、注重金融要素的地理集聚,而互联网金融中心却可以解决这些痛点。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媒介弱化金融要素地理集聚,准入门槛低,聚焦长尾市场,契合国家普惠金融的理念,能够满足多数居民的理财收益需求,所以应该打造包括创新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人才培育中心、新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风险投资基金在内的全国互联网金融中心,而长三角地区无论是在可行性还是在必要性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