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137.184.154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01)
2023(6883)
2022(5538)
2021(5178)
2020(3986)
2019(9188)
2018(8940)
2017(15525)
2016(8982)
2015(10605)
2014(10813)
2013(10391)
2012(9779)
2011(8813)
2010(9416)
2009(8237)
2008(7860)
2007(7252)
2006(6621)
2005(5877)
作者
(23780)
(19953)
(19646)
(18917)
(12602)
(9449)
(9147)
(7748)
(7706)
(7482)
(6895)
(6792)
(6483)
(6224)
(6199)
(6192)
(6040)
(5773)
(5721)
(5545)
(5422)
(4886)
(4835)
(4811)
(4703)
(4605)
(4521)
(4518)
(4217)
(4184)
学科
(28194)
经济(28150)
(24011)
(23085)
管理(18927)
农业(16165)
中国(13570)
业经(11223)
(10124)
企业(10124)
地方(10048)
(9623)
工作(8929)
教育(8063)
教学(7953)
服务(7922)
理论(7532)
(7336)
农业经济(7334)
(7300)
方法(6660)
(6463)
银行(6462)
发展(6312)
(6297)
制度(6265)
(6265)
(6261)
建设(5899)
收入(5626)
机构
学院(118308)
大学(108376)
(39392)
管理(38840)
研究(38347)
经济(37846)
理学(31068)
中国(30786)
理学院(30710)
管理学(30033)
管理学院(29802)
(24011)
(23258)
(23061)
科学(22117)
职业(21842)
技术(20688)
(20453)
中心(20135)
(19225)
师范(19071)
(18972)
(18185)
(16527)
农业(16311)
业大(15930)
研究所(15762)
职业技术(15473)
技术学院(15443)
北京(15262)
基金
项目(71911)
研究(63671)
科学(55108)
基金(45105)
(37198)
社会(36720)
国家(36626)
社会科(34043)
社会科学(34037)
(32885)
教育(32649)
编号(31780)
科学基金(30960)
成果(27402)
(25500)
课题(23708)
基金项目(23282)
(21476)
资助(17411)
(17228)
项目编号(17196)
规划(16845)
重点(16751)
(16683)
自然(15957)
自然科(15512)
自然科学(15511)
(15264)
自然科学基金(15186)
(15135)
期刊
(58279)
经济(58279)
中国(39451)
研究(36416)
教育(31943)
(27939)
农业(17776)
技术(16159)
学报(15448)
(15060)
(14759)
金融(14759)
图书(14591)
职业(14415)
科学(13696)
管理(13563)
业经(13068)
大学(12958)
书馆(11515)
图书馆(11515)
学学(11060)
技术教育(9414)
职业技术(9414)
职业技术教育(9414)
(9225)
论坛(9225)
农村(8700)
(8700)
农业经济(8463)
问题(7342)
共检索到205228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薛德祥  
建设类高职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既有合作的需求,又有合作的途径,更有合作的未来。建设类高职院校能为也应该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其优势体现在建筑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行业背景优势和各类相关人才的资源优势,但也面临体制性、信息性、地域性和经济性障碍,服务需求和服务制约间存在的矛盾;为此,政府层面要完善政策,促进合作,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建立服务项目打包委托机制。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成立建设职教集团,编制服务项目目录,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和农民工培训,校地文化融合,服务当地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曾帆  邱建  蒋蓉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全国各地均展开了美丽乡村规划的实践探索。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乡村系统的复杂性要求适应于地域条件的规划模式及地方路径。成都市乡村规划建设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以及两次灾后重建(2008年5·12汶川和2013年4·20芦山)的政策革新中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地域文化等方面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种基于成都地区独有的内涵式发展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和地方路径,即产村融合的规划模式及技术框架,包括规划集中选址、成片连线建设、"产村单元"构建、"小组生微"布局、建筑风貌塑造等,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凝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和理想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曾帆  邱建  蒋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清秀  
产业生态化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科学有效的整合自然、产业、社会各种不同的资源,以此达到消除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产业、社会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描述了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探讨二者之间的共性和互利性,说明了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互动发展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世明  
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和舞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深刻领会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的同时,着力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主动搭建三个服务平台,并在长效机制探索、实验方法创新、示范点建设和社区教育网络形成等方面大胆开拓和创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武哲伟   张小开  
建设美丽乡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阳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代表元素、特色优势、文化基础进行深入思考,从乡村规划、传统文化挖掘、艺术墙绘系统设计、田园风光价值利用、老旧房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示范村打造培育七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提出“产业—生态—宜居—文化—保障”乡村建设“五大路径”,为打造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的阳泉美丽乡村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和沁  
乡村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承受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转移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景色秀美的乡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美丽乡村的消失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着西部地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还危及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现实要求我们要在不断总结美丽乡村建设中已经取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进而为全人类构筑起安全的生态屏障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政利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国家赋予农业高职院校的光荣使命。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顺势而上,抓住政策利好局面,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解决在服务意识、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重视国家政策引领,强化服务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提供服务支持;坚定文化自信,精诚育人;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精准服务;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创新职业培训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钱兴成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客观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准确把握“对上与对下”“内化与外化”“主责与主体”“所需与所能”“当下与长远”等多重关系,通过凸显专业优势、锚定以人为本、强化产业支撑、坚持变革重塑,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能级中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喜平  孙贺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重大战略工程。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维度综合定位美丽乡村建设,扭转和克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规划误区、模式误区和试点误区。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社会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的逻辑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转换。理顺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走内生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婷婷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日益引起国家农业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农业会议多次强调,要推动农村的绿色发展,打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因此要将美丽乡村建设放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但从实践过程来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及认知误区,比如定位不明确、推进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因此,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这就要求必须深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和执行方法,实现乡村建设和谐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十九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生态宜居,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这是因为,我国目前还有40%以上的人口常住在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同时,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建设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好底色。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文伟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目标以来,就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在农村生态环境、道路建设、用水安全、生态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就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出版了不少优秀著作,由李锦顺主编、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美丽乡村建设100例》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将在评述该书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书内容,提出推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政策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