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57)
2023(10379)
2022(8489)
2021(8191)
2020(6560)
2019(14509)
2018(14624)
2017(27594)
2016(15165)
2015(16912)
2014(17098)
2013(16513)
2012(15505)
2011(14224)
2010(14733)
2009(13603)
2008(13274)
2007(12518)
2006(11438)
2005(10159)
作者
(42639)
(36109)
(35556)
(34083)
(22645)
(17165)
(16146)
(13859)
(13793)
(13063)
(12250)
(11896)
(11543)
(11418)
(11329)
(10818)
(10637)
(10427)
(10320)
(10191)
(9118)
(9001)
(8782)
(8625)
(8262)
(8223)
(8048)
(7940)
(7504)
(7368)
学科
(58778)
经济(58621)
(49655)
(43802)
管理(37081)
农业(33025)
(23936)
企业(23936)
业经(20828)
中国(19467)
方法(16509)
地方(15368)
(15145)
(14431)
(13274)
农业经济(12504)
(12324)
数学(12312)
数学方法(12109)
(11871)
及其(11437)
理论(11432)
(11320)
政策(10147)
(9901)
教育(9892)
银行(9882)
发展(9812)
(9791)
(9747)
机构
学院(210840)
大学(203924)
(84487)
经济(82369)
管理(78162)
研究(75908)
理学(65846)
理学院(65125)
管理学(64037)
管理学院(63631)
中国(59248)
(55755)
科学(45070)
(43539)
农业(42251)
(40721)
(38272)
业大(36672)
中心(36244)
(36084)
研究所(34161)
(30198)
师范(29926)
财经(29740)
(27857)
(27470)
北京(26976)
(26879)
(26757)
农业大学(25859)
基金
项目(134523)
研究(106796)
科学(104924)
基金(93354)
(80489)
国家(79570)
社会(67114)
科学基金(66970)
社会科(62003)
社会科学(61987)
(55267)
基金项目(48383)
教育(48096)
编号(47820)
(44921)
成果(40864)
自然(39495)
自然科(38507)
自然科学(38496)
自然科学基金(37821)
资助(36900)
课题(33373)
(31837)
(30889)
重点(29839)
(29722)
(28016)
(27651)
(27268)
(26589)
期刊
(110612)
经济(110612)
研究(65134)
(61700)
中国(54913)
农业(41577)
学报(33417)
教育(31737)
科学(30607)
(29963)
大学(26564)
管理(25340)
(24818)
金融(24818)
学学(24803)
业经(24254)
技术(18978)
(18820)
农业经济(15119)
农村(15095)
(15095)
问题(15092)
财经(14420)
经济研究(14368)
(13294)
图书(13157)
(12444)
世界(12036)
社会(11212)
经济问题(10962)
共检索到343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谢来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公共政策体系建构的现实目标,中国农村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决定了建构农村公共政策体系的政策取向、政策客体、政策措施和政策困境以及农村公共政策体系纵向建构、横向建构、过程建构的三个向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来位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厘清科学发展内涵,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根本目标;突出农民权利主体和政府责任主体的地位,强调非政府组织服务载体的功能;综合运用民意表达、互动协商、行政主导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提升公众满意度和供给有效性;梯度推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劳动就业、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许经勇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为背景的。这就必须改革传统的"重城轻乡"的国家财政体制,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立清  李明贤  
本文以解决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问题为基本任务,概括了国内包括重庆市“简便实用型”、北京市房山区“新农村数字化模型”、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和南京市江宁区、湖南湘西自治州等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评价、简便可行、系统性、可比性和导向性等六大基本原则。文章采用AHP方法,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50个二级评价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运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措施。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合金  李保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以支持“三农”为重点,结合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四大金融“支柱”对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资金需要的网状覆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丽华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它也是每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赢得了主动,特别对于那些文化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地区,意义尤其重大。如果失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建设新农村也就随之迷失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建设和谐新农村文化的根本。当前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存在农村基层干部对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建设实践流于形式、建设的主体缺失严重等问题,需要通过以下路径建设:转变观念,切实发挥农村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利益需求;转换表述方式,通俗化理论;注重先进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正面引导,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郭福春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赖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与深化。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兰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引导,但在当前的切合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话语系统来进行,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然而让人担忧的是,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却出现了群体性的信仰危机,价值体系也处于"解构"状态,因此急需"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信仰,从而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秀霞  刘雁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挖掘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基础上,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和地域特色等方面构建了“4+X”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遗漏等会有一定的补充,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入正轨。旨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钟真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大部分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怡男  刘鸿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于对其基本属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和结果的巨大差异。本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视野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认为其建设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在政策层面应该允许基层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建设实践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