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4)
2023(10128)
2022(8560)
2021(7682)
2020(6513)
2019(15291)
2018(15125)
2017(29068)
2016(15940)
2015(18083)
2014(18195)
2013(18283)
2012(17352)
2011(15771)
2010(15549)
2009(13955)
2008(13844)
2007(12671)
2006(10927)
2005(9230)
作者
(46639)
(39351)
(39061)
(37262)
(24624)
(18932)
(17841)
(15384)
(14730)
(13973)
(13284)
(13173)
(12354)
(12281)
(12215)
(12174)
(12095)
(11463)
(11421)
(11345)
(9913)
(9553)
(9503)
(8976)
(8971)
(8746)
(8732)
(8628)
(7988)
(7846)
学科
(68448)
经济(68389)
管理(43311)
(38420)
方法(30175)
(28543)
企业(28543)
数学(26903)
数学方法(26688)
(21760)
地方(18987)
中国(17485)
(15879)
环境(15638)
(15591)
农业(14797)
业经(14249)
(12100)
贸易(12095)
(11794)
(11655)
(10955)
(9814)
(9186)
金融(9182)
理论(9133)
(8987)
银行(8962)
(8960)
财务(8933)
机构
学院(224860)
大学(224519)
(90929)
经济(88809)
管理(84784)
研究(76069)
理学(72766)
理学院(71879)
管理学(70655)
管理学院(70231)
中国(56728)
科学(48656)
(47571)
(42740)
(40730)
(38479)
中心(37063)
业大(36594)
(35973)
研究所(35112)
农业(33622)
财经(32260)
(31225)
师范(30929)
北京(29197)
(29172)
(28221)
经济学(28101)
(27766)
(25761)
基金
项目(153570)
科学(119610)
研究(113131)
基金(108827)
(94950)
国家(94121)
科学基金(79946)
社会(70235)
社会科(66415)
社会科学(66392)
(63578)
基金项目(59148)
(52068)
教育(51561)
自然(51464)
自然科(50146)
自然科学(50130)
自然科学基金(49187)
编号(46904)
资助(43093)
成果(37334)
重点(34919)
(34682)
(33495)
课题(32683)
(31886)
创新(29937)
科研(29918)
大学(28586)
国家社会(28418)
期刊
(99813)
经济(99813)
研究(62523)
中国(46162)
(38269)
学报(37142)
科学(32857)
(31815)
大学(27424)
管理(27010)
农业(26039)
学学(25153)
教育(24715)
技术(20372)
(18347)
金融(18347)
业经(17342)
经济研究(15080)
图书(14940)
财经(14922)
(14448)
问题(13939)
(12940)
资源(12796)
(11515)
技术经济(11330)
书馆(10841)
图书馆(10841)
理论(10443)
科技(10226)
共检索到332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芳  吕宁  
基于安徽省统计数据,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测度,然后运用扩展的Kaya等式和LMDI法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进一步对脱钩效应及其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建设用地规模以年均4.8%的速度不断扩张,同时,建设用地碳排放以年均12.87%的速度激增,到2019年达到747.23万吨。建设用地碳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按贡献大小排序依次是能源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经济增长和城市人口密度,促进建设用地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建设用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弱脱钩,对脱钩经济增长努力有效的五大因素按贡献大小排序依次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建设用地规模、能源强度和城市人口密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控建设用地规模等可成为未来安徽省抑制建设用地碳排放应优先考虑并重点采取的有效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芳  吕宁  
基于安徽省统计数据,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测度,然后运用扩展的Kaya等式和LMDI法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进一步对脱钩效应及其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建设用地规模以年均4.8%的速度不断扩张,同时,建设用地碳排放以年均12.87%的速度激增,到2019年达到747.23万吨。建设用地碳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按贡献大小排序依次是能源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经济增长和城市人口密度,促进建设用地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建设用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弱脱钩,对脱钩经济增长努力有效的五大因素按贡献大小排序依次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建设用地规模、能源强度和城市人口密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控建设用地规模等可成为未来安徽省抑制建设用地碳排放应优先考虑并重点采取的有效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叶  刘中侠  邓翠翠  王迪  
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为识别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减排贡献,厘清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路径,本文以2006—2019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为例,集成C-D生产函数、LMDI模型与Tapio解耦模型量化评估了工业部门的低碳化驱动因素及其脱钩路径。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安徽省工业部门碳排放累计净增1076.70万吨,碳排放总量呈阶段性变化并在2013年与2016—2018年实现了减排效果;(2)工业部门投资与工业技术水平导致了安徽省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快速增长,而能源强度的减排作用最为显著,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CO_(2)排放,特别是劳动力投入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变化趋势;(3)安徽省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状态有四种:弱解耦(2008—2012年和2014—2015年)、强解耦(2013年和2016—2018年)、扩张耦合(2006—2007年)和扩张负解耦(2019年);抑制脱钩因素有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促进脱钩因素有能源强度和经济结构;其中能源结构和劳动力逐渐由抑制脱钩转变为促进脱钩,且劳动力投入因素变化最为显著。实现安徽省工业CO_(2)减排,建议进一步优化能耗结构与经济结构,提升能源强度和劳动力投入水平,并逐步转变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及其资本利用效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勇  汪应宏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占用耕地的严峻形势,以安徽省为例,基于脱钩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占用脱钩状态模型,定量分析了2001-2011年安徽省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占用的脱钩关系,并划分了具体的脱钩状态类型,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对耕地占用的响应程度,并提出了正确处理城市用地扩展与保护耕地关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红  王浩坤  秦帅  
为控制农业碳排放,增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需要准确核算农业碳排放量,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关系,分析碳排放与农业增长脱钩状态,找出驱动因素。以我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例,在科学核算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脱钩状态和发展趋势,并结合LMDI模型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3.27%,但年际增速在快速下降,其中化肥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平均占比高达73.91%;全省碳排放强度呈先增后降趋势,2016年以后全省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开始呈现出强脱钩态势;在各驱动因素中,农业产值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主体原因,累计推动碳排放增加738.25万t,而农业生产效率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动力,累计促进碳减排603.75万t。因此,控制农业生产碳排放量是实现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宏辉  李晓晓  
利用Tapio模型测算1996—2015年新疆和全国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新疆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及全国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增长趋势,且新疆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农业碳排放以弱脱钩状态为主,但波动幅度较大,稳定性较差;土地利用方式变迁、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技术创新是新疆农业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倡导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绿色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低碳农业科技投入与推广,能有效减少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勇  汪应宏  张乐勤  包婷婷  
研究目的:研究安徽省近年来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及其原因,以指导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耕地保护。研究方法:基于环境领域的脱钩理论,运用OECD提出的脱钩指数计算模型,参考Tapio等划分的脱钩状态类型,构建脱钩模型,计算脱钩弹性系数。研究结果:研究期内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曲线呈"W"型变化;脱钩状态经历了波动调整期—过渡平稳期—波动调整期动态变化过程,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明显。研究结论:随着安徽省经济的较快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依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大建设占用耕地管理和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力度,走内涵挖潜之路,尤其是要通过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补充有效耕地面积,有效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妤  
在对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LMDI技术对陕西省2006—2016年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并依据DPSIR脱钩模型对该产业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对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增加起到拉动作用,而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效率对碳排放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源结构的优化作用高于能源效率提升带来的碳排放减少;此外,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表现出一定的脱钩效应,且在"十二五"期间脱钩效应存在着强弱转变。据此,文章提出应该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促进陕西省低碳物流的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乐勤  李荣富  陈素平  祝亚雯  许信旺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能揭示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1995年-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420.58万t增加到2009年的10919.11万t,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平均增幅为10.48%,碳排放强度由1995年的2.44t/万元降至2009年的1.09t/万元,呈持续下降态势,平均年降幅9.69%,煤炭类碳排放量占绝对优势,年平均为93.77%。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GDP能耗等驱动因子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程会强  陈豹  
在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开发的大背景下,工业发展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但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也成为伴生安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争事实。根据安徽省1990—2011年的经济数据,计算安徽省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总量,运用脱钩理论分析安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动态脱钩变化,分析表明安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脱钩存在复钩的可能,且表现为三阶段动态复钩的变化趋势。据此,安徽省应调整产业结构、审慎产业转移、开发清洁能源、加大环保治理投入和加强森林碳汇,实现低碳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盈之  徐康宁  胡永舜  
本文运用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法,对中国制造业1995-2007年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基于DPSIR框架构建了碳排放脱钩指数,对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点;产出效应为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效应为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部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脱钩效应,但强脱钩年份较少;在强脱钩向弱脱钩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效应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据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安静  郭琳  赵景峰  
本文将Tapio脱钩指数和LMDI分解方法结合,分别从中国整体层面和中国省份层面对2000-2019年间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数进行测算并对脱钩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演变过程。(2)能源强度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弱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30.6%),而人均GDP的增长则是抑制两者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114.8%)。(3)各个驱动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能源强度在一些省份的各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促进了其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能源大省,则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德勇  宋沁颖  张麒  
识别中国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将其分解为能源结构、(交通)能源强度、交通强度、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6个驱动因素,分析不同脱钩状态下各因素驱动效果尤为关键,其中,所采用的广义费雪指数(GFI)因素分解法具有消除残值、分解更完全的优势。研究发现,中国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但理想脱钩状态省份从0个上升到8个;经济和土地城市化是阻碍碳减排最关键因素,人口城市化、交通强度、能源结构促进碳减排;能源强度、交通强度是形成不同脱钩状态主因。构建“高效、紧凑、智能”城市交运体系有助于交通部门更早实现碳达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开亚  刘晓薇  朱勤  张浩  
根据物质流分析指标和数据,采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分析了1990—2007年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基本实现相对脱钩,但经济增长仍然依靠高物质投入和高污染排放;近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呈现扩张性复钩现象,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仅环境压力未见下降,反而物质利用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增加;EKC分析进一步揭示,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实现绝对脱钩仍需较长时间和较多物质投入。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生产力,使EKC顶点左移的同时实现穿山式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绝对脱钩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史常亮  郭焱  占鹏  朱俊峰  
根据最新修订的农业能源消费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农业1980—2014年的能耗碳排放情况,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和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能耗碳排放量总体上保持了向上增长的趋势,累计排放碳3325.68万吨;产值的增加是推动农业能耗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强度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值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能发生明显改观,其抑制效应近年来已趋于减弱;过去30多年里,农业部门节能减排努力所达到的"脱钩"效果甚微,总体呈弱脱钩效应,离实现强脱钩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实现农业能耗碳排放"脱钩",更需要通过优化用能结构和降低碳排放因子来发挥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