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5)
- 2023(13670)
- 2022(11744)
- 2021(10806)
- 2020(9021)
- 2019(20582)
- 2018(20487)
- 2017(39262)
- 2016(21580)
- 2015(23982)
- 2014(23856)
- 2013(23731)
- 2012(21667)
- 2011(19562)
- 2010(19097)
- 2009(17000)
- 2008(16493)
- 2007(14342)
- 2006(12452)
- 2005(10135)
- 学科
- 济(82655)
- 经济(82566)
- 管理(62803)
- 业(56320)
- 企(46475)
- 企业(46475)
- 方法(39263)
- 数学(34116)
- 数学方法(33788)
- 农(22830)
- 中国(21715)
- 学(20733)
- 财(20068)
- 业经(18612)
- 地方(17812)
- 环境(17650)
- 贸(15675)
- 贸易(15669)
- 农业(15346)
- 易(15171)
- 和(14483)
- 技术(13465)
- 理论(13445)
- 制(13215)
- 划(12993)
- 务(12608)
- 财务(12539)
- 财务管理(12523)
- 企业财务(11861)
- 银(11317)
- 机构
- 大学(301787)
- 学院(299952)
- 管理(119994)
- 济(113259)
- 经济(110750)
- 理学(105186)
- 理学院(103971)
- 管理学(102025)
- 管理学院(101527)
- 研究(100513)
- 中国(71830)
- 科学(67003)
- 京(64461)
- 农(56507)
- 业大(52101)
- 所(50947)
- 财(49102)
- 研究所(47186)
- 中心(45386)
- 农业(44817)
- 江(42413)
- 财经(40268)
- 北京(40165)
- 范(39253)
- 师范(38750)
- 院(36895)
- 经(36756)
- 州(34689)
- 经济学(32843)
- 技术(32641)
- 基金
- 项目(217414)
- 科学(168850)
- 基金(156406)
- 研究(153094)
- 家(139166)
- 国家(138013)
- 科学基金(117122)
- 社会(94899)
- 社会科(89788)
- 社会科学(89763)
- 省(86014)
- 基金项目(84689)
- 自然(79242)
- 自然科(77326)
- 自然科学(77302)
- 自然科学基金(75897)
- 划(72987)
- 教育(69849)
- 资助(63317)
- 编号(61767)
- 重点(48831)
- 成果(48172)
- 部(46734)
- 发(46018)
- 创(45338)
- 课题(42520)
- 科研(42432)
- 创新(42269)
- 计划(41624)
- 大学(39625)
- 期刊
- 济(118077)
- 经济(118077)
- 研究(81995)
- 学报(56294)
- 中国(55395)
- 农(50185)
- 科学(48756)
- 管理(41278)
- 大学(41262)
- 学学(38928)
- 财(35071)
- 农业(34894)
- 教育(32899)
- 技术(24719)
- 融(20830)
- 金融(20830)
- 业经(20821)
- 经济研究(18843)
- 财经(18457)
- 业(17741)
- 图书(17159)
- 科技(16666)
- 经(15650)
- 问题(15525)
- 业大(15396)
- 版(15258)
- 资源(14183)
- 理论(14055)
- 技术经济(13823)
- 商业(13504)
共检索到419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官印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随机形式的环境影响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回归分析的STIRPAT模型方法。研究结果:测算1997—2007年分省碳排放量,分析1997—2007年碳排放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的弹性系数。研究结论: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设用地扩张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直接体现,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起到抑制或缓解碳排放影响的作用。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建设用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熙彦 林坚 蒙吉军
碳排放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建设用地亦是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1996-2007年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变化,在扩展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基于LMDI分解法,探讨了12年间中国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省份间所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的碳排放以2001年为拐点,呈现稳中有降到快速增长的两阶段变化,空间上则呈现出东高西低格局,环渤海地区为全国碳排放高值地区。LMDI分解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且省际间差异突出,影响较为显著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新疆和青海也较为明显,其他地区普遍较弱;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经济发展、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磊 李慧明
产业领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产业类型、用地空间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产业活动的空间视角,依据产业活动类型,建立农业空间、生活与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其他产业空间四大产业空间与所对应的产业活动能源消费、碳排放关联模型,以天津市为例,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深入剖析产业用地空间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效应。从产业—碳排放—空间的多维视角,诠释区域碳排放的来源与变化,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完善区域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推进国家低碳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碳排放 产业用地空间 能源消费 天津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凯华 梅昀 陈银蓉 兰梦婷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凯华 梅昀 陈银蓉 兰梦婷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外,劳动力、能源的集约效应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科技集约、绿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与碳排放效率两者增加趋势呈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聚集效应明显,以HL和LH聚类为主,应优化集约内部结构以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洪松 苏洋 汪晶晶
识别建设用地碳排放源,从碳排放视角测算我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和效率,为我国建设用地利用低碳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而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2)万元GDP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人均碳排放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而地均碳排放量较大的多集中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3)碳排放综合呈现出由东部向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规律,空间分异明显,综合效率达到DEA有效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4)我国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要素过度投入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冗余度较高,冗余率达到30%以上。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建设用地 SBM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钟成林 周峰 胡雪萍
为分析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对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六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综合采用能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总体上抑制了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的增长,但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差别明显。其中直接效应为正,一个城市提高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的社会公众利益偏向程度的努力将有效促进自身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生态效率的增长,中心城市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的社会公众利益偏向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直接促进其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生态效率提升0. 011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间接效应显著为负,周边地区同时提高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的社会公众利益偏向程度的举动将严重抑制中心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生态效率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在现行环境监察机制及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评体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下,周边地区同时提高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社会公众利益偏向程度的努力可为中心地区的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诱使中心地区策略性地降低其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的发展水平,触发显著的区域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博弈,最终抑制中心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生态效率的增长,周边地区土地生态利益分配制度的社会公众利益偏向程度同时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心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生态效率下降0. 12个百分点,约为直接效应的十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丽杰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1953—2012年)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关系,同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1995—2011年)考察了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不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长期内城市化有助于抑制碳排放,短期内过快的城市化将加剧碳排放;东部地区城市化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中部地区城市化不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库茨涅茨曲线关系;西部地区城市化有利于碳减排,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库茨涅茨曲线关系;各地区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城市化 碳排放 动态影响 地区差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国煜 王嘉怡 曹宇 刘阳 梁巍
研究目的:揭示福建省2009—2018年碳排放约束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Hicks-Moorsteen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特征;(2)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可先后分为连续下降和平稳增长两阶段,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呈逐年改善态势,其余城市则表现出波动式正向增长趋势;(3)能源结构系数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推动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低碳与高效利用应根据各市经济发展特征,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贸易政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艳丽 董捷 李璐 李红波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当前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以中国30个省级单位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视角出发,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效性,并对该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试点区与非试点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均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试点区的碳排放强度值总体呈下降趋势,非试点区则略有上升,说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优于强制性减排政策;(2)双重差分法结果证实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降低了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且地均GDP、能源强度和工业结构等控制变量对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进一步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对能源强度的相对下降,最终起到抑制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戴星翼
在中国,城市化会是今后20~30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过度建设拉动"两高一资"产业,从而使我国碳排放扶摇直上,乃是我国低碳经济最大的问题。遏制城市建设中无谓的碳排放,是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由此产生三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其一,如何做到合理而不是过度估算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其二,怎样避免因城市规划和决策的不当而导致高碳的生活方式;最后,如何在采用城市建设中的低碳技术时避免在生命周期视野中事实上的高碳的选择。
关键词:
城市化 人口 锁定 生命周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朱振宇 汪煜
城镇建设用地在利用和扩张过程中承载和拉动着大量的碳排放。揭示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差异,并探讨其驱动因素,能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碳减排工作和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借助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GIS技术,提出了边界阈值法,对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中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其所承载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表明:①边界阈值法提取结果的检验结果较好,优于经验阈值法和邻域分析法。②胡焕庸线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2000—2013年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从95:5变为92:8,差异缩小。③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2000—2013年东、西两侧年碳排放量比值从93:7变为90:10,差异缩小。④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每增加1 km2时,年均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79万t和2.58万t。因此,国家在继续重视碳排放量较大的东部地区的同时,也应重视西部地区加剧的高碳排放问题。可通过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式扩张、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手段促使西部地区走上集约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崔玮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省际建设用地,构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集约利用碳排放综合效率并不保持普遍一致;(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高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3)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技术效率不足是导致大多数省份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效率不足对综合效率影响较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余娇 赵荣钦 侯丽朋 刘秉涛 张战平 李宇翔 杨青林
研究目的:从企业视角探讨用地效益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并提出低碳、集约的产业用地方式和发展模式。研究方法:基于郑州市2012—2015年181家典型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Tapio脱钩模型等方法分析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1)产业用地效益水平整体不高且行业差异明显,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用地效益水平最低,烟草制品业用地效益水平最高;(2)大多数产业碳排放强度小于0.1 t/m2,且年际变化波动较小,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最小的是汽车制造业;(3)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差异明显,且两者间的脱钩状态随时间波动较大,2012—2015年以扩张负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为扩张负脱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为强脱钩。研究结论: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和脱钩状态差异明显,建议未来应采取差别化的发展模式和策略,比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应重点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则应重点通过土地集约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庆全 李爽 夏青
利用ARDL模型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可再生能源消费、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消费对能源碳排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且长期弹性是0.51,而短期内影响关系不显著;而且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存在可再生能源消费到能源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