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63)
2023(9213)
2022(7532)
2021(7040)
2020(5800)
2019(13161)
2018(12865)
2017(24792)
2016(13487)
2015(14247)
2014(13760)
2013(13494)
2012(12442)
2011(11079)
2010(10737)
2009(9623)
2008(9387)
2007(8343)
2006(7114)
2005(5822)
作者
(38258)
(31934)
(31699)
(29940)
(20133)
(15669)
(14284)
(12389)
(12340)
(11266)
(10797)
(10732)
(10316)
(9896)
(9829)
(9801)
(9764)
(9342)
(9317)
(9008)
(8073)
(7739)
(7669)
(7400)
(7258)
(7019)
(6984)
(6972)
(6479)
(6339)
学科
(51412)
经济(51360)
管理(33868)
(31451)
(23183)
企业(23183)
方法(20446)
数学(18371)
数学方法(18247)
(17509)
中国(15810)
地方(15157)
(12811)
农业(11851)
业经(11802)
(10732)
(10174)
(9702)
贸易(9697)
(9351)
环境(8651)
产业(8079)
技术(7459)
(7279)
财务(7263)
财务管理(7254)
(7230)
金融(7228)
(7117)
银行(7081)
机构
大学(175567)
学院(175565)
(70140)
经济(68562)
管理(65584)
研究(61931)
理学(57234)
理学院(56453)
管理学(55432)
管理学院(55100)
中国(46130)
科学(40193)
(38125)
(37285)
业大(31438)
(31201)
(30492)
农业(29529)
中心(29429)
研究所(28715)
(26721)
财经(24466)
(23898)
师范(23515)
北京(23469)
(22908)
(22367)
经济学(21652)
(21331)
(20853)
基金
项目(127678)
科学(99719)
基金(92019)
研究(89259)
(82692)
国家(81920)
科学基金(69591)
社会(57567)
社会科(54450)
社会科学(54436)
(50947)
基金项目(50411)
自然(46333)
自然科(45233)
自然科学(45218)
自然科学基金(44442)
(43292)
教育(40226)
资助(35731)
编号(35061)
重点(28999)
(28211)
(27259)
(26825)
成果(26741)
创新(25144)
科研(24805)
课题(24728)
计划(24498)
国家社会(24004)
期刊
(75212)
经济(75212)
研究(49567)
中国(37694)
学报(33030)
(33005)
科学(29719)
大学(24326)
学学(22976)
(22681)
农业(22147)
管理(21336)
教育(17632)
(15050)
金融(15050)
技术(13873)
业经(13683)
经济研究(12240)
(11730)
财经(11477)
问题(10739)
资源(10052)
(9922)
(9602)
业大(8960)
科技(8949)
图书(8758)
(7946)
商业(7835)
农业大学(7632)
共检索到256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晨  彭山桂  汪应宏  
通过构建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三类主体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模型的求解和数值模拟,提出了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2013年间山东省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结果显示,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呈现出特殊的倒U型影响方式,处于不同区间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程度介于人口规模、城市区位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之间,其对人口流动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为工具,根据自身对人口流入的实际需求采取差别性的调控方式,吸引或引导人口流入或流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山桂  汪应宏  陈晨  王健  雷刚  程道平  
为全面反映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行为对人口生活、生产活动地点选择的影响,明确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变动影响人口流动的机理,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三类主体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模型的求解和数值模拟,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2013年山东省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1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呈现出特殊倒U型的影响方式,在(0,0.823]和(0.823,∞)两个区间内,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影响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2.307 2、-2.133 1,处于不同区间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山桂  程道平  
提出了城市政府商服用地出让策略互动行为检验、策略互动行为模式识别、策略互动行为模式影响分析的思路和模型,并利用2008-2014年山东省各地级市商服用地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山东省区域内,城市政府商服用地出让的策略互动行为模式与"领导者—跟随者"模式具有较大的相似度;商服用地市场领导者出让量的变动对其他地级市商服用地出让量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据此,建议调控区域商服用地出让不应停留在单个城市层面,而应注意城市政府商服用地出让的策略互动行为模式及其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山桂  程道平  
提出了城市政府商服用地出让策略互动行为检验、策略互动行为模式识别、策略互动行为模式影响分析的思路和模型,并利用2008-2014年山东省各地级市商服用地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山东省区域内,城市政府商服用地出让的策略互动行为模式与"领导者—跟随者"模式具有较大的相似度;商服用地市场领导者出让量的变动对其他地级市商服用地出让量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据此,建议调控区域商服用地出让不应停留在单个城市层面,而应注意城市政府商服用地出让的策略互动行为模式及其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逸  陈志刚  周艳  黄贤金  
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文章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为例,采用DEA模型计算了2005和2014年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总体略有下降,尤其是苏中和苏北地区平均分别下降了21.8%和14.7%。进一步对比建设用地指标实施进度,发现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实施进度过快而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却明显降低,两者之间明显不协调,苏中苏北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中对苏南地区的严重倾斜,苏南地区在维持土地高效利用的同时,过度集中的开发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逸  陈志刚  周艳  黄贤金  
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文章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为例,采用DEA模型计算了2005和2014年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总体略有下降,尤其是苏中和苏北地区平均分别下降了21.8%和14.7%。进一步对比建设用地指标实施进度,发现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实施进度过快而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却明显降低,两者之间明显不协调,苏中苏北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中对苏南地区的严重倾斜,苏南地区在维持土地高效利用的同时,过度集中的开发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建设用地效率提高与区域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平衡,是中国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超龙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区域振兴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文章以中部地区22个地级市为对照组,在评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之上,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对江西省地级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显著提升了新余、赣州、吉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但三市所倚重的政策机制有所差异,新余的政策机制为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赣州、吉安主要作用机制是扩大转移支付、放宽信贷约束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秀梅  张慧  王格  
提高碳排放效率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2年期间山东省各个地级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东营市在所有城市中表现出最高的碳排放效率,莱芜市的碳排放效率值则是最小的,而菏泽市的碳排放效率是增长最迅速的,运用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得知技术进步差异导致了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因此,研究认为,对于不同碳排放效率水平的城市应当根据其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减排政策,对于碳排放严重低效的地区应当给予充分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对于碳排放水平领先的地区只需引导...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涛  吕强  
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用地管理,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无法绕过的内容,也是有效防止乱占滥用耕地的有力举措。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沂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全市境内现有7159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面积达206.61万亩,土地整治的潜力巨大。以此为基础,笔者对农村住房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牧  郝晋珉  陈丽  顾恬玮  管青春  陈爱琪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与方法,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区,对中国各地级市城镇、乡村、城乡人地脱钩状态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基于脱钩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探究了不同用地分区模式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研究表明:①国家尺度下,中国城乡人地关系整体处于不协调状态,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同向增长态势相对稳定,乡村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和乡村人口快速持续减少的反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②市级尺度下,不同维度各地市的人地关系脱钩类型各有不同,74.2%地市的"城-乡"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36.2%地市的"城"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81.6%地市的"乡"人地关系处于非常不协调状态。③中国土地利用可以划分"城-乡"双集约、"城"集约、"乡"集约、"城-乡"双控4种类型区,"城"集约和"城-乡"双控两种类型区地市个数占到97.9%,不同类型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方向和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最终目标均是要通过对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引导和管控,实现"城""、乡"以及"城与乡"的人地和谐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飞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构建了河南省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城镇化总体发展方面呈现出多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黄淮四市处于最低水平。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呈现出郑州单极最高的情况。②河南省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合理程度高的城市比例为很低,不合理的城市比重高达41%。③全省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度水平要比耦合协调度水平差。结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区分布情况,文章最后给出了差异化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郑浩  
客观地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集约利用的变化程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和敏感性因素,有助于强化和提升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文章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地级市——佳木斯市为例,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佳木斯市土地集约度在10年中变化不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城市土地利用基本集约,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呈上升趋势。要提高佳木斯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应从调控土地市场、优化用地结构以及加强土地管理等方面入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季永宝  高敬云  杨俊  
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在总结国内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居民幸福感纳入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运用Ordered LOgit实证模型对山东省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对其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会随着其社会融合程度的加深而提高;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提升;男性流动人口比女性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低;年龄的增长、居留时间的增加、本省户籍等不利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辰燚   黄圣男   王国刚  
[目的]农产品加工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业活动,也是联结工农、沟通城乡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0年黑龙江省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测算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程度,通过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且大部分地级市尚未跨越拐点,集聚水平提升能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通过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双重非线性机制影响农民收入的提升。[结论]为此,要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金叶  王福博  戎铭倩  刘媛媛  罗万云  
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创新能力的提升能有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本文运用重心模型、空间耦合分析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西北五省2011~2020年地级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西北五省城市创新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4.39%,区域发展现状有所改善,但城市创新系统内部协同性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城市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重心具有较强的空间重叠性,创新能力重心变动的核心驱动力逐渐由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向创新资源转换,而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主要集中在创新主体层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