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83)
2023(13417)
2022(11637)
2021(10893)
2020(9080)
2019(20974)
2018(20774)
2017(40648)
2016(21977)
2015(24365)
2014(24495)
2013(24411)
2012(22342)
2011(20032)
2010(19915)
2009(17887)
2008(17472)
2007(15460)
2006(13399)
2005(11264)
作者
(63147)
(52461)
(52252)
(49906)
(33210)
(25173)
(23771)
(20597)
(19929)
(18736)
(17952)
(17718)
(16762)
(16501)
(16312)
(16231)
(15549)
(15542)
(14950)
(14891)
(13075)
(12798)
(12706)
(11943)
(11786)
(11773)
(11610)
(11579)
(10667)
(10386)
学科
(91163)
经济(91073)
管理(59882)
(57099)
(46696)
企业(46696)
方法(41193)
数学(35564)
数学方法(35199)
(24154)
中国(23182)
地方(21787)
(20886)
(20767)
业经(20648)
农业(16390)
理论(14672)
(14627)
(14536)
技术(14245)
(14228)
贸易(14219)
(13750)
环境(13734)
产业(13083)
(12972)
财务(12902)
财务管理(12881)
(12244)
企业财务(12225)
机构
大学(306735)
学院(305106)
管理(121418)
(120430)
经济(117790)
理学(105570)
理学院(104341)
研究(103254)
管理学(102507)
管理学院(101961)
中国(74160)
科学(65992)
(65824)
(53765)
(51408)
(50340)
业大(47272)
研究所(47117)
中心(46741)
(44326)
财经(43469)
北京(41200)
(41045)
师范(40631)
(39600)
农业(39489)
(38168)
(36213)
经济学(36173)
师范大学(32894)
基金
项目(215303)
科学(169259)
研究(156266)
基金(155909)
(136455)
国家(135362)
科学基金(116191)
社会(97908)
社会科(92869)
社会科学(92848)
(84687)
基金项目(83854)
自然(76365)
自然科(74582)
自然科学(74564)
自然科学基金(73225)
(71070)
教育(70841)
资助(63499)
编号(63129)
成果(50830)
重点(48091)
(46902)
(46335)
(44808)
课题(43616)
创新(41797)
科研(41173)
国家社会(40084)
教育部(39953)
期刊
(129594)
经济(129594)
研究(88489)
中国(57332)
学报(50550)
科学(45891)
(45170)
管理(43739)
(39523)
大学(37657)
学学(34950)
教育(34197)
农业(31899)
技术(26301)
(22676)
金融(22676)
业经(21699)
经济研究(20764)
财经(20472)
图书(19609)
(17586)
问题(17176)
(16286)
科技(15542)
技术经济(14771)
理论(14660)
现代(13867)
(13772)
实践(13481)
(13481)
共检索到438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鑫  张瑞平  欧名豪  孙敏  
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和耕地保护压力巨大背景下,将建设用地纳入经济增长内生模型,研究土地要素对二三产业增长贡献,探寻省际建设用地产出弹性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相关性与集聚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已有关于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大多假设技术水平单调上升,或直接把固定资产投资当资本存量,且很少研究增长贡献的空间相关性。本文首先测算1999-2008年全国与各省技术水平及二三产业资本存量,以准确测度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其次对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以计算建设用地产出弹性,最后用空间相关分析法分析产出弹性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与集聚区域。结果表明:技术水平变化并非像以往假设一样——随时间单调上升,而是在某些年份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喻燕  卢新海  
为定量测算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将土地要素引入索洛增长模型,分析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建设用地投入、科技投入对城市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贡献,并运用武汉市1988—2008年相关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建设用地要素投入每增加1%,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0.15%,土地要素贡献率为5.14%,贡献显著;武汉市建设用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减阶段,应该整合优化利用土地资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亚财  李红  王丽光  尹相飞  张军生  
运用土地报酬递减原理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2001-2010年间长春市建设用地投入合理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①2001-2010年间长春市建设用地的平均报酬递增,边际产出高于平均产出,总报酬持续上升,说明长春市建设用地处于土地报酬递增阶段,土地的投入是合理的;②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确定的资本投入、劳动力数量和建设用地数量的指标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同样说明长春市建设用地的投入处于报酬递增阶段;③建设用地对长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资本及技术的投入,说明长春市经济发展不依赖于建设用地的扩张,已经走向建设用地集约发展的阶段,但是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毛振强  左玉强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要素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研究方法:在Cobb-Dauglas生产函数方程中加入土地要素,就土地要素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的贡献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以1996—2003年二三产业总产值与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和建设用地数量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249.511>(F 0.01)(4,3),R=0.998>R(0.01)(4,3))。上述三个要素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7、0.995和1.038,说明土地投入每增加1%,二三产业总产值增长1.038%,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三要素中对二三产业投资弹性最大的一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建伟  
国际经济学界主导性的观点是,引进外资和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是实现经济高速成长的两大基本动因.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愈发强调以直接投资方式利用外资的重要性.它不仅输入资金、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而且少受外债的困扰.实践中各国竞相采取吸引外资的策略,甚至给予外资企业以超国民待遇.对立性的观点则认为,引进外资和依赖海外市场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波动和停滞.本文针对相关理论,设计了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所得出的结论支持了内部要素积累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文中提出对外开放应当适度,外资政策不应过于优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邓文博  
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建立工业生产函数模型,对2006-2015年深莞惠3+2经济圈5市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资本投入弹性和劳动力投入弹性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的效度,重点对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汕尾市4市的技术创新增长率和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汕尾市的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并与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深圳市、东莞市的技术创新相关程度最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海  夏燕榕  曲福田  
研究目的:应用1999—2007年分省数据,测度近年建设用地扩张对中国及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为土地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效率评价法、多元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9—2007年中国固定资本、劳动力和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745、0.274和0.083;(2)初级产品阶段地区、工业化阶段地区、发达经济阶段地区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76、0.068和0.066;(3)地区技术效率和土地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抑制作用。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发展阶段演进逐渐减小;(2)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应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丁元  周树高  
由广东省第三产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及第三产业各主要行业对GDP增长贡献大小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本文认为,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与经济增长水平高度相关,第三产业中年均增速快的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也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广东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应着重发展交通邮电、批发零售、房地产、社会服务、金融保险等对国民经济推动力大的行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春宇  
分析了1978—2007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状况,分别计算了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运用VAR模型研究了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就业的动态影响。就业产值弹性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其就业具有推动作用。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是黑龙江省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正向调整对就业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期较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吉亚辉  杨应德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对于单个行业,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最大,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较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毛振强  左玉强  耿冲  季宏伟  
研究目的:解决《土地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的部分遗留问题,探索土地要素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化评估方法。研究方法:CD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F检验)及各变量的回归系数(t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初步解决了前文回归系数的检验问题。1996—2004年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对中国二三产业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23、0.211和0.174,对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38%、30.74%和2.08%,三要素投入的不均衡是它们贡献率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杨丽娟  吴旗韬  
文章重点探讨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平均滞后期为3—4年,同时广东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珠三角地区是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高值区域。引入建设用地综合扩展模型,将广东各城市按照建设用地扩展差异划分为剧烈扩展、强扩展、弱扩展和稳定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与效率是不同的,稳定型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大,其次是弱扩展型,再次是剧烈扩展型,强扩展型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弱,另外,剧烈扩展型地区的建设用地效率最高,其后依次是强扩展型、稳定型、弱扩展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玲  蒲春玲  梁文靖  马文娟  苏丽丽  刘祥鑫  穆飞翔  
[目的]为提高乌鲁木齐市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明确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C-D生产函数,以2005—2015年乌鲁木齐市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EViews6.0和SPSS20.0软件测算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Logistic曲线极限点。[结果](1)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6.72%)最大,建设用地投入要素贡献(32.81%)次之,然后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13.25%),技术进步投入要素贡献(-2.78%)最小,但拥有很大的挖掘空间;(2)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Logistic曲线极限点位于第二、三产业产值为1 522亿元处,对应2011年产值,2005—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2011年之后贡献速度呈递减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资本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张宝东  杨兵伟  
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解和比较,对云南第三产业就业进行实证分析,较充分论证了云南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并指出了就业有效增长的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选择。研究表明:(1)近10年,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分别为27.8%、2.2%、69.9%,新增就业岗位的69.9%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达1.56万个,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2)云南第三产业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就业吸纳空间;(3)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区服务业将是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