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44)
2023(15492)
2022(12376)
2021(11614)
2020(9115)
2019(20626)
2018(20430)
2017(38065)
2016(20609)
2015(23693)
2014(23793)
2013(22927)
2012(21190)
2011(19508)
2010(19729)
2009(18145)
2008(17877)
2007(16369)
2006(15093)
2005(13597)
作者
(59672)
(49619)
(49586)
(47198)
(31608)
(23402)
(22284)
(19203)
(18925)
(17771)
(17131)
(16486)
(16143)
(16125)
(15740)
(15358)
(14794)
(14367)
(14230)
(13919)
(12846)
(12183)
(12114)
(11340)
(11243)
(11189)
(11099)
(10843)
(10101)
(9980)
学科
(100698)
经济(100603)
管理(56005)
(49883)
(39591)
企业(39591)
中国(31730)
方法(30905)
(26990)
数学(26150)
数学方法(25857)
地方(25525)
业经(23304)
(19049)
(18990)
(17703)
农业(17621)
(17426)
贸易(17412)
(16909)
(15573)
银行(15544)
理论(15403)
(15089)
地方经济(14997)
(14966)
金融(14959)
(14916)
(14771)
环境(14131)
机构
学院(298331)
大学(295294)
(130365)
经济(127689)
研究(110639)
管理(105750)
理学(88706)
理学院(87650)
管理学(86225)
管理学院(85649)
中国(84513)
(63933)
科学(63771)
(58244)
(55546)
研究所(50138)
中心(48447)
(47237)
(46675)
财经(45362)
经济学(41389)
(41171)
(41150)
北京(41130)
师范(40753)
(40078)
业大(39534)
(36989)
经济学院(36831)
农业(36607)
基金
项目(189414)
科学(148469)
研究(144507)
基金(134483)
(117252)
国家(116259)
科学基金(98059)
社会(92362)
社会科(87367)
社会科学(87340)
(74142)
基金项目(68794)
教育(67169)
(62273)
编号(59498)
自然(58530)
自然科(57162)
自然科学(57144)
自然科学基金(56117)
资助(54818)
成果(50039)
(44009)
课题(43940)
重点(43586)
(41695)
(39407)
国家社会(38990)
创新(36904)
(36613)
发展(36356)
期刊
(159609)
经济(159609)
研究(96879)
中国(70002)
(46389)
学报(44587)
管理(44282)
(43726)
教育(42378)
科学(42013)
大学(34800)
学学(32263)
农业(31486)
技术(29745)
(29545)
金融(29545)
经济研究(26796)
业经(25108)
财经(23878)
(20995)
问题(20548)
(17727)
(17086)
世界(16522)
国际(16031)
图书(15504)
技术经济(15171)
(14562)
论坛(14562)
职业(14006)
共检索到476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孙绍勇  张林忆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依托。从中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从内在逻辑机理来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成就,突出解决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力;着力缩小发展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之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在新征程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蓄势前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威  杨弘业  李明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紧扣新时代矛盾变化、营造经济新动能成长环境、适应国际新形势竞争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本文通过阐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在总结20世纪中后期美日德三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引导本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夯实经济体系产业基础、转换经济体系内生增长动力、提高经济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和强化经济体系人才支撑在内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沈文玮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实现这样目标显然是要从生产端,也就是供给侧入手。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在生产端,性质是结构性的,包括供给和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这些结构性的问题,最终集中体现在市场上就是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煤炭、钢铁、水泥、平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志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中基于建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丽姝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系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和全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路径指引。科技创新中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分析了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夯实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强产业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
[期刊] 改革  [作者] 冯柏  温彬  李洪侠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瓶颈,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现"六个转变":发展目的从先富转向共富;发展动力从要素高投入和低价格转向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产业体系从各自发展转向协同发展;市场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转向绿色发展;管理方式转向供给管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柏  温彬  李洪侠  
(一)发展目的:先富转向共富20世纪80年代,为尽快启动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着力解决的是"先富"的问题,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则要突出解决"共富"的问题。衡量指标要从过去的经济规模和速度转向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柏  温彬  李洪侠  
(一)发展目的:先富转向共富20世纪80年代,为尽快启动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着力解决的是"先富"的问题,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则要突出解决"共富"的问题。衡量指标要从过去的经济规模和速度转向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改革  [作者] 段光鹏  王向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要求,是有效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只有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开放体系、经济体制等方面准确地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成,在实践中理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路,努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度,建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积极开创经济体制改革新局面,全力打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而明确主攻方向、强化战略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制度保障、构建自我强化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建设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宇  
<正>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构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凤玲等所著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引与实践路径》(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全书共分为六章,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强起来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论断和部署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仅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而且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宇  
<正>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构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凤玲等所著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引与实践路径》(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全书共分为六章,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强起来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论断和部署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仅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而且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文   叶蕾  
中国式现代化为数字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力量。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揭示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数据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优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更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平台经济竞争的垄断性、数实融合的结构性失衡、数字鸿沟引起财富分配的极化效应等仍是阻碍当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其次重点加强平台经济反垄断治理,着力化解数字财富分配的极化效应,构建开放共赢的国际数字经济合作格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孟亭含  
合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是全面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市场体系、基础设施、技术网络、经济支柱支持。研究发现:数据要素融入、数字基建布设、数字技术下沉及数字业态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能。尚需注意,数字治理局限性、城乡发展脱轨化、技术应用片面化、数字文化偏向性等诸多梗阻并存,限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发挥。为此,应寻求数字组织再嵌入社会基层治理、重塑数字基建组织性网络动态结构、探索数字技术全流程生态治理应用、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新型发展业态,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洪银兴  
十九大提出了要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我认为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中间隐含着新时代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重大创新。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准备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一鸣  
我国现阶段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出紧迫要求,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将有关任务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求经济发展将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中心位置,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三大关口",而且对金融业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