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3)
2023(8536)
2022(6690)
2021(6439)
2020(4913)
2019(11016)
2018(10820)
2017(18914)
2016(11412)
2015(12852)
2014(13023)
2013(12083)
2012(11484)
2011(10510)
2010(11225)
2009(10069)
2008(9883)
2007(9516)
2006(8798)
2005(8047)
作者
(29071)
(24107)
(23937)
(23075)
(15517)
(11403)
(11084)
(9387)
(9144)
(9132)
(8113)
(8021)
(7862)
(7845)
(7690)
(7588)
(7210)
(7186)
(7025)
(6958)
(6315)
(5935)
(5844)
(5727)
(5617)
(5521)
(5427)
(5392)
(4883)
(4743)
学科
(35351)
经济(35311)
管理(29252)
(26751)
(21596)
企业(21596)
教育(20795)
中国(19100)
(14334)
(11140)
(10737)
地方(10454)
理论(10235)
业经(10171)
农业(9222)
方法(8748)
(8635)
(8359)
(8215)
教学(7868)
技术(7544)
及其(7313)
(7265)
贸易(7259)
(7107)
银行(7107)
(7090)
政策(6968)
发展(6908)
(6905)
机构
大学(149852)
学院(148723)
研究(57601)
(55065)
经济(53416)
管理(50347)
理学(41416)
理学院(40838)
管理学(40129)
管理学院(39769)
中国(39192)
(34179)
教育(31643)
(30757)
师范(30630)
科学(30629)
(29115)
(27505)
(26777)
中心(25384)
师范大学(24706)
研究所(24289)
北京(22945)
(21502)
财经(20891)
(20789)
技术(20499)
职业(19942)
(19274)
(18914)
基金
项目(87001)
研究(76990)
科学(69847)
基金(57372)
(47707)
国家(47061)
社会(45520)
教育(42853)
社会科(42661)
社会科学(42655)
科学基金(39674)
编号(35565)
(35339)
成果(33507)
(31459)
课题(28899)
基金项目(27645)
(24935)
资助(22862)
自然(21416)
(21349)
(21199)
规划(21186)
项目编号(21109)
重点(21036)
自然科(20830)
自然科学(20826)
(20824)
自然科学基金(20465)
教育部(18655)
期刊
(71443)
经济(71443)
研究(60161)
教育(56146)
中国(45996)
(21708)
管理(21239)
(19043)
技术(17967)
(16874)
金融(16874)
科学(16408)
学报(15963)
职业(14967)
大学(14355)
农业(13011)
业经(11899)
学学(11309)
(10736)
论坛(10736)
经济研究(10406)
财经(10270)
技术教育(9604)
职业技术(9604)
职业技术教育(9604)
图书(9475)
(8969)
问题(8454)
(8273)
(8186)
共检索到260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薇   张燕军   徐辉  
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也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两者可统一为“教育共富”。这既是一个整体理念,又是一个系统互动过程。遵循这一行动逻辑,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应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水平不高、教育和产业脱节等问题。对此,主要有四项应对措施:一是坚持公平为先,坚守教育共富的公平底线;二是信守质量为本,重点统筹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完善教育投入,构建兼顾“渐增投入”与“重点投入”的教育共富投入机制;四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增强教育共富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系统地构建一体化的“三螺旋双循环”模式以推进教育共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范栖银  石伟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相关。文章结合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与学术研究成果,提炼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包含“高质量”“共享”“全面”与“和谐”四大向度。基于此分析框架,分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农民物质与精神富裕以及参与乡村生态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职业教育应适应产业需求,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统筹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融入农村社会,改善乡村生态与生活环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青  郭雅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论文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基本关系出发,分析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作用,明确当前我国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仍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内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等严峻挑战,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赖德胜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3)。这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新的路径,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把“蛋糕”做得更大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要求有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做基础,人均收入要达到较高水平,实现更加富裕。通俗地说,就是要把“蛋糕”做得更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汪为   万广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学英   张东   刘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文章归纳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即有效匹配新质生产力需求、助推建构可持续生计、实现弱势区域/群体发展的起点公平。诠释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在推高层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稳中层面促进传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赋能存量劳动力就业迭代,在提低层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了教育强国赋能过程富裕、差别富裕、逐步富裕、全面富裕的内在机理,分析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向度: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包容性发展切断贫困的不利循环,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赋能区域均衡发展;增强教育民生属性赋能完整人培养以实现全面富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廖婧茜  
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和关键环节。当前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效用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高等教育需借鉴集群“共建共治共享促共富”的发展模式,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筑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骈茂林   董圣足  
基本公共教育是教育领域促进共同富裕的优先政策选项。在不同学科视角下基本公共教育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相应地对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再分配调节、个体能力增长、社会规范传递等多种作用方式。共同富裕要求发挥每一名社会成员的主体作用,这并不能仅仅通过“再分配”形式给予每个个体均等的教育资源予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否改变具有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个体的能力差距,能否引导个体获得基于主体作用发挥的社会认同。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宗旨下,基本公共教育在主体维度、条件维度、目标维度分别从确认个体公民身份、赋予个体门槛发展能力、促进社会认同程度等角度作用于共同富裕目标,在作用过程中形成了身份确认、能力平等、群体认同等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依存的价值实现逻辑。基本公共教育对促进共同富裕价值的实现过程,本质上也是基本公共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成晨  
民族地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稳定,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关键在职业教育。基于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承载和现实困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站位在政治、经济、社会、实践、教育“五位一体”逻辑下,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良性互动、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先导性作用,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郭曼曼   崔惠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宏观经济调控、收入分配调节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财政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如何通过完善财政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的财政制度如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深入剖析了当前财政制度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财政改革路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闫明杰   马逸欣   罗曼  
民营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明晰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并完成共同富裕核心议程的机理,探寻民营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实现中需要化解的难点问题。逆向混改具有的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使其满足了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与实质要求,具备了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功效。逆向混改在“做大蛋糕”方面的践行路径是提升企业绩效,在“分好蛋糕”方面的践行路径是优化分配机制、促进员工就业,且每一条践行路径均可从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视角予以进一步解析。逆向混改在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实现中的作用发挥需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制度完善为抓手、以营商环境优化为依托、以财税政策激励为动力。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民营企业充分参与到共同富裕实现中。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功翔  洪阳  
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反复证明,私有制是实现不了共同富裕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制度基础。按劳分配制度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初次分配的公平,劳动成果的社会共享,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自觉践行按劳分配制度,让社会共享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初次分配中兼顾公平,对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意义重大。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朱德全  冯丹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身处其中“应有所为”且能“大有作为”。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空间视域下可诠释为精神空间的求真求善式发展、社会空间的优质均衡式发展、自然空间的共生持存式发展,是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旨归所在。作为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服务共同富裕所对应的三维空间高质量发展时应立足于自身“和而不同”的功能属性,通过对高质量发展主体意识层、社会发展层、环境支撑层的精准发力,实现供给角色的类型化转型。未来,职业教育应以落实厘正“道与器”的理性教育、兼顾“富与均”的生产教育、贯通“用与创”的生态教育,稳固共同富裕实现的精神点、行动面、时间线,将自身类型化发展嵌刻于共同富裕实现的伟大征程中。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海云   陈锐  
高校继续教育承担着提升全民素质、激发人力资本效能的特殊任务,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迈向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健全人民共有、组织共建、市场共富、社会共享的共同范式,针对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以阶段逻辑、过程逻辑与资本逻辑为指导,通过赋能聚力促进教育共富与协同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庄天慧   邱峰   杨浩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县域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县域富民产业是能在长期内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其在空间维度、组织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县域富民产业在产业发展端通过凝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效益;在农民参与端通过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和共享资产收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实践中,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仍然面临产业集群培育不足、辐射带动效应不强,产业同质化突出、结构不优,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不足,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加快培育县域富民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应依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经营主体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