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6)
- 2023(9665)
- 2022(8077)
- 2021(7539)
- 2020(6362)
- 2019(14298)
- 2018(14506)
- 2017(26878)
- 2016(14505)
- 2015(16399)
- 2014(16566)
- 2013(15982)
- 2012(15133)
- 2011(13695)
- 2010(14316)
- 2009(13522)
- 2008(13292)
- 2007(12647)
- 2006(11575)
- 2005(10384)
- 学科
- 济(51483)
- 经济(51406)
- 管理(46084)
- 业(43574)
- 企(36404)
- 企业(36404)
- 中国(21457)
- 方法(17668)
- 农(17496)
- 技术(16949)
- 制(15971)
- 财(14583)
- 数学(14397)
- 数学方法(14250)
- 业经(13346)
- 银(13243)
- 银行(13221)
- 行(12793)
- 技术管理(11975)
- 融(11400)
- 金融(11393)
- 地方(11222)
- 体(11113)
- 学(10981)
- 农业(10726)
- 理论(10329)
- 贸(10049)
- 教育(10037)
- 贸易(10036)
- 易(9792)
- 机构
- 大学(204769)
- 学院(204243)
- 济(81564)
- 经济(79542)
- 管理(76891)
- 研究(70247)
- 理学(63813)
- 理学院(63110)
- 管理学(62227)
- 管理学院(61804)
- 中国(55899)
- 京(44882)
- 财(43347)
- 科学(40213)
- 江(34806)
- 所(34767)
- 中心(33096)
- 财经(32421)
- 农(31476)
- 研究所(30754)
- 经(29140)
- 北京(29004)
- 范(28106)
- 师范(27814)
- 州(27555)
- 业大(26933)
- 院(25833)
- 农业(24256)
- 经济学(24182)
- 技术(23972)
- 基金
- 项目(125322)
- 研究(98660)
- 科学(98197)
- 基金(87076)
- 家(75753)
- 国家(74631)
- 科学基金(62866)
- 社会(61170)
- 社会科(57693)
- 社会科学(57681)
- 省(51044)
- 教育(46328)
- 基金项目(45356)
- 划(42440)
- 编号(41543)
- 自然(37384)
- 成果(36637)
- 自然科(36476)
- 自然科学(36462)
- 自然科学基金(35836)
- 资助(34237)
- 创(31538)
- 课题(30764)
- 创新(28435)
- 重点(28235)
- 部(27601)
- 发(27484)
- 项目编号(25637)
- 年(25223)
- 性(25111)
- 期刊
- 济(101490)
- 经济(101490)
- 研究(69174)
- 中国(52273)
- 教育(34495)
- 管理(33324)
- 财(32983)
- 农(29816)
- 学报(29265)
- 科学(26955)
- 融(24114)
- 金融(24114)
- 大学(22862)
- 学学(20578)
- 技术(20298)
- 农业(19638)
- 业经(17549)
- 财经(16220)
- 经济研究(15559)
- 图书(14239)
- 经(14114)
- 问题(13511)
- 科技(11839)
- 坛(11656)
- 论坛(11656)
- 贸(11139)
- 书馆(10832)
- 图书馆(10832)
- 职业(10508)
- 技术经济(10449)
共检索到338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景安
创新与创新体系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我们新一轮竞争力的基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应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顶层设计,而且要研究消除创新体系的障碍,加强创新的薄弱环节,大量促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互动创新、开放创新,建立使创新的萌芽蓬勃发展的环境和制度,以形成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研究与开发体系 国家竞争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何树全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应包括五个子系统:即观念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与应用系统。当前我们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重大与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要符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历史和背景。在创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立良好环境、加强协调。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 创新理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本盛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机合作整体,需要科学划分我国的经济区域、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合理布局"增长极"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的全面合作。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经济区域 增长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枫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缺乏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建立支持创新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应首先做好的工作。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国家创新体系 风险投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梁洪力 郝君超 李研
本文将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绩效的相关评价归结为四类,即主体互动评价、投入-产出评价、系统功能评价和创新活动评价,并重点介绍了欧盟与澳大利亚的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绩效评价的核心与基本原则,并对我国的评价框架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绩效 评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崔新健 王生辉 柴庆春
外资研发中心NIS研究框架在研究视角和范式以及理念上实现创新,突出外资研发中心从事开放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特征,视其为NIS中的特殊内生变量,突破了囿于“外资与“R&D两条线路分离研究的局限,是一个视角统一、目标明确、同时具有强大张力的动态研究范式。研究框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定位的政策化视角与广适性以及研究视野的全球化等方面均显示出其适用性。
关键词:
R&D全球化 外资研发中心 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庆存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里,中国企业最大的危险在于技术的空心化,中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培植自己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春法
本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产生、学术传统、最新进展以及国内的研究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是由郎德威尔、弗里曼和纳尔逊等学者共同创立的,因而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学术传统。从学术界的研究趋势来看,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区域创新体系或部门创新体系、科技全球化、公司创新体系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专业化等四个方面。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大都沿着弗里曼和纳尔逊的学术传统开展研究,尽管在研究深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学术传统 最新进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欧阳越秀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同维度全面思考,建立协同的创新发展策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应实施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建立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制度创新策略、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管理创新策略。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肖德云 李伟保 王恕立
运用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的概念、绩效维度进行分析,基于制度安排和外部资源寻求的分类特征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学习类型进行探讨;运用信任理论,从信任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任进行分析;借鉴组织社会资本理论,运用演绎的研究方法对社会资本嵌入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效率提升进行理论推导;运用复杂自适应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学习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和核心支撑,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机制的形成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支持;基于重要对象分析选择,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组织学习的研究成果,总结推导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红
本文根据美国研究与开发(R&D)体系经费的投入方向、基础研究活动和科技成果形成的密集程度,详细地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在R&D体系中的“集结点”作用,说明研究型大学是美国R&D体系中的特殊群体。这对我国当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 研究型大学 研究与开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石定寰,柳卸林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更凸现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要性。在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时代,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有着很好的知识产生、流通和使用的体系,而国家创新体系则正好是这方面的一个有效框架。正由于此,O...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振京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创新是指包括原创性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的技术变革。而从国家层面来理解,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进步,而包括制度的、经济的、社会的进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基础结构即创新要素的建设;二是由公共和私有部门和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系统的建设。只有把创新要素建设和创新网络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到利用国际资源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才能形成我国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方煜 杨梅 陈菲 邓紫晗 那慕晗 徐卫国
随着国家批复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内兴起新一轮科学城建设,西安、武汉、南京、成都、重庆等多地都在加快布局,世界一流科学城是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学术界对科学城规划的探讨尚显不足,缺乏国家、城市群和都市圈等宏观视角的认识,对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界定不清晰。首先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视角,提出对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区域功能、关键环节、协同创新认识,总结“科—产—城”内涵特征;然后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组织方式、科学城建设标准、空间规划体系四个方面总结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建设模式;最后针对城市群层面多元异构、深度融合的大湾区,以深圳光明为例进行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