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62)
- 2023(10358)
- 2022(8399)
- 2021(7897)
- 2020(6351)
- 2019(14094)
- 2018(13685)
- 2017(26157)
- 2016(13987)
- 2015(15739)
- 2014(15804)
- 2013(15413)
- 2012(14610)
- 2011(13331)
- 2010(14133)
- 2009(13563)
- 2008(13000)
- 2007(12317)
- 2006(11493)
- 2005(10753)
- 学科
- 济(54616)
- 经济(54550)
- 管理(42003)
- 业(39462)
- 企(33243)
- 企业(33243)
- 融(27229)
- 金融(27229)
- 银(25853)
- 银行(25850)
- 中国(25544)
- 行(25121)
- 财(18435)
- 方法(18169)
- 农(18034)
- 制(17184)
- 地方(14871)
- 业经(14806)
- 数学(14463)
- 数学方法(14198)
- 理论(12281)
- 农业(11920)
- 策(11634)
- 中国金融(11311)
- 务(11127)
- 财务(11081)
- 财务管理(11062)
- 学(10873)
- 贸(10823)
- 贸易(10807)
- 机构
- 学院(195458)
- 大学(194414)
- 济(84168)
- 经济(81969)
- 管理(72084)
- 研究(69344)
- 中国(62626)
- 理学(59029)
- 理学院(58410)
- 管理学(57427)
- 管理学院(57029)
- 财(45897)
- 京(42170)
- 科学(36580)
- 中心(35154)
- 所(33882)
- 财经(33680)
- 江(33536)
- 经(30282)
- 研究所(29540)
- 北京(27855)
- 州(27415)
- 范(27093)
- 师范(26903)
- 农(26875)
- 银(26485)
- 经济学(26152)
- 银行(25583)
- 院(25410)
- 财经大学(24762)
- 基金
- 项目(114184)
- 研究(92597)
- 科学(90057)
- 基金(80520)
- 家(67391)
- 国家(66674)
- 社会(57860)
- 科学基金(57512)
- 社会科(54759)
- 社会科学(54751)
- 省(44444)
- 教育(43018)
- 基金项目(39938)
- 编号(39770)
- 划(37121)
- 成果(35865)
- 资助(34088)
- 自然(33254)
- 自然科(32427)
- 自然科学(32421)
- 自然科学基金(31856)
- 课题(29075)
- 重点(26076)
- 发(25750)
- 部(25623)
- 性(25294)
- 年(24605)
- 项目编号(24391)
- 创(23981)
- 国家社会(23478)
共检索到339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家强 梁斯
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强大的金融机构”更是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关键要素之一。强大的金融机构应当具有优质的服务、高效的创新及全球领先的竞争力等。在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不仅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及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本文从强大的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与理论逻辑出发,分析我国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具备的基础条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郭洁 薛玉飞
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阶段中共中央在金融领域的重大创举。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崛起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成果。梳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演变逻辑和现实动因发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能够满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政策供给,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从中共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角度,论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遵循,并从“人民性、市场化、国际化、科技化、普惠性、安全性”六大维度,阐释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涵要求。为更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度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并增强保持金融稳定性的能力,应当从打造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出发,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全面强化金融监管的前瞻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徐义国
今年以来,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毕显无疑。其中,金融结构问题成为核心焦点。可以预见,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过程中,只有立足中国实际,尊重市场逻辑,重塑和提升政策效应,才能够探求最具效率的金融结构,实现改革成功的战略目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肖四如 肖可砾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银行的功能从最初的支付结算、投融资中介向财富管理、资产转换等方面延伸,功能转型和新金融工具的创设构成了金融机构体系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文从金融市场供求关系、风险收益分配、信息与信用纽带三条线索梳理金融机构体系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
金融机构 体系 逻辑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谢太峰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三农"问题的解决涉及很多方面,而资金问题则始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尽管目前我国并不乏涉农金融机构,但这些金融机构在解决"三农"资金问题中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曹文炼
正确认识1991年国民经济发展形势是科学制定1992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本刊编辑部于1991年12月6日在北京二七剧场会议室召开了小型专家讨论会。会议由本刊主编、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赵海宽同志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物价局、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工商银行总行及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等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
[期刊] 征信
[作者]
白钦先 王吉献
在指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已运作20余年却仍无专门法律可依的局面、认清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律地位是立法前提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并逐一梳理了公私法人之争、《民法通则》法人之争,最终作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特殊公法法人的论断。
关键词:
政策性金融机构 法律 公共性 特殊法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鹏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强国建设既包括金融生产力发展,又包括金融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向现代金融服务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金融领导强、金融实力强、金融服务强、金融供给强、金融监管强、金融开放强、金融安全强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强国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密切相关的。为高质量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应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建设、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的领导;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守住金融风险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细做实5篇大文章,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褚伟
本文在对中国中小金融机构既有制度安排只是中国计划金融制度“边际上变动”的界定基础上 ,分析了目标在市场金融取向下实现其严格意义“制度变迁”的矛盾性 (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性和战略性风险加剧的情况下缺乏制度变迁的强大推动力 )与可能性 (特别强调了“2 +x”模式的市场选择性改革及改革中“非正式契约安排”的重要意义 )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高质量的教育政策体系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之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机理集中体现为,领导体制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战略地位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任务上,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体系上,建立“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层级治理与部门协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制度与路径的基本经验。从领导体制、发展体系、要素配置角度看,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学生、教师、教育内容、教育设施等要素优化配置不足的挑战。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教育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协同性体系。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改革 教育政策 教育生态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田愉 王学凯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血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人才理所应当也是我国人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必须下大力气打造我国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戚桂林 王奉文 刘西顺
中国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发展过程特殊 ,决定了处置不良资产的现实和迫切性。本文分析了不能沿用资产管理公司模式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分析了可行性
关键词:
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 处置 政策倾斜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国刚
<正>一、新质生产力如何落地,落地何处?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财富价值是用科技底色计算的。以手机为例,设想如果现今大量生产的仍是10年前的手机,而非智能手机,那么,计算出来的财富价值将会大幅缩水。财富的底色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海外技术,各行各业产业链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整体铺开,核心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部分产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对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产业利润率增长造成阻碍。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了金融强国的“六个关键核心要素”,既是关键又是核心,突出体现了金融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