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57)
- 2023(6577)
- 2022(5203)
- 2021(4660)
- 2020(3443)
- 2019(7862)
- 2018(8084)
- 2017(13764)
- 2016(8059)
- 2015(9156)
- 2014(9526)
- 2013(9066)
- 2012(8502)
- 2011(7685)
- 2010(7878)
- 2009(6425)
- 2008(6518)
- 2007(6173)
- 2006(5589)
- 2005(4788)
- 学科
- 济(25660)
- 经济(25635)
- 管理(24371)
- 环境(15601)
- 业(13926)
- 企(10744)
- 企业(10744)
- 地方(10110)
- 农(10039)
- 学(9609)
- 中国(9153)
- 生态(7964)
- 划(7520)
- 和(7404)
- 资源(7291)
- 业经(7238)
- 理论(7071)
- 农业(6675)
- 教学(6493)
- 教育(6204)
- 规划(5958)
- 发(5930)
- 财(5904)
- 环境规划(5779)
- 方法(5552)
- 制(5062)
- 经济学(4444)
- 学法(4377)
- 教学法(4377)
- 银(4285)
- 机构
- 学院(105409)
- 大学(100680)
- 研究(37013)
- 管理(34121)
- 济(32982)
- 经济(31779)
- 中国(28908)
- 理学(27052)
- 理学院(26655)
- 管理学(25982)
- 管理学院(25794)
- 科学(25078)
- 京(23170)
- 江(19860)
- 所(18726)
- 农(18387)
- 中心(18128)
- 范(17244)
- 师范(17061)
- 财(16756)
- 研究所(16664)
- 州(16389)
- 业大(16167)
- 技术(15881)
- 北京(15117)
- 省(14786)
- 院(14597)
- 职业(14026)
- 农业(13720)
- 师范大学(13225)
- 基金
- 项目(67596)
- 研究(54084)
- 科学(50635)
- 基金(42947)
- 家(37890)
- 国家(37518)
- 科学基金(30857)
- 社会(29808)
- 省(29611)
- 社会科(27872)
- 社会科学(27866)
- 教育(25621)
- 编号(24723)
- 划(24278)
- 基金项目(22859)
- 成果(20114)
- 自然(19068)
- 课题(18693)
- 自然科(18300)
- 自然科学(18295)
- 自然科学基金(17877)
- 重点(16393)
- 发(16311)
- 资助(16228)
- 年(16069)
- 创(13823)
- 项目编号(13507)
- 规划(13426)
- 部(13088)
- 性(13012)
共检索到176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华 杜萍
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曾旗
煤炭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和管理落后,实现矿区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进步。潞安矿务局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矿山体制改革,加速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创出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矿区的新路,既体现了潞安的独具特色,又蕴藏着我国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最一般的共同本质——依靠科技进步,因而具有开创性和普遍性。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潞安矿务局坚持走全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清河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意味着将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富平 王登云 栗德祥 孙晓文 雷李蔚 李湘琳
本文结合淮安生态新城的低碳生态规划实践,就复杂性科学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重点通过规划思路与工作机制、规划编制技术、规划控制与管理路径等创新,探索以低碳发展为主线,以协同高效为特征的生态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期促进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复杂性科学 低碳发展 协同规划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傅延英
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主体任务完成,油田矿区逐渐向城市社区演变,矿区党建工作需要从单纯的企业党建向社区党建转型。作为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区,油田矿区是油田“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具体承担者。随着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企业办社会职能”已逐步移交地方政府或实行企业内部专业化管理,油田矿区党建工作的内涵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结合胜利油田东城社会化服务协调中心的工作实践,探索“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后油田矿区党建工作转型思路与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新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国民 庞维成 朱嫒华
本文借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提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见习规培)"生态圈"建设的主题,强调见习规培顶层设计与逐步实践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突出见习规培三大核心要素——主体、活动、情境——之间的交互共振、系统协调和动态发展,彰显见习规培三大行动逻辑——课程研发、制度保障和多轮迭代式评价,最终指向见习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全 徐艳红 范海娇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2.3%,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和龙首山为骨架构成了全区的"生态脊梁",几大山脉对保护松嫩平原、华北平原,阻挡沙漠东侵南移、降低沙尘暴危害意义重大。全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其中,森林、草原、荒漠、湿地4个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影响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关键。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区域内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芬 张林波 李岱青 路俊伟 陈利军
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从三江源区近60年的人口变化入手,分析三江源区教育和教育补偿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三江源区教育生态补偿的多元路径,建议制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提高义务教育补助、创建内地三江源班(校)。
关键词:
教育 生态补偿 三江源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军 张亚男 郭义强
随着矿产资源大量开采导致的土地资源破坏、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探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关系,总结国内外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发展,分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土壤重构、地貌重塑、植被重建、景观再造、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维持等关键技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经验,提出强化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学科发展、打造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配套政策制定等相关措施,以期促进矿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生态重建 生态功能持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白中科 赵景逵 朱荫湄
针对矿区土地复垦涉及学科多、面广,而我国矿区生态重建基础理论研究又十分薄弱,许多基本概念和问题尚未获得统一认识,呈现出零散、杂乱的现象。基于10年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的实践,分析了由矿区土地复垦到矿区生态重建的研究观念转变、矿区生态重建的基础理论,对矿区生态重建的概念、特点、范围、时间尺度进行了界定,探讨了矿区生态重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并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矿区,生态重建,理论,方法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杨洪
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区、国际低碳合作的引领区、国家低碳产业的示范区、国家低碳发展的试验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地。在介绍国际低碳城建设项目背景的基础上,分析规划概况与创新的滚动开发建设模式,同时介绍国际低碳城启动项目的建设过程与特点。
关键词:
深圳国际低碳城 模式创新 实践探索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丁远康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乌江北岸,大娄山南麓。境内多山丘,坝地面积约占30%,平均海拔972.7米,总面积279万亩,其中耕地46万亩,占总面积17%。全县40万余人,其中93%是农业人口,主产大米、玉米、小麦、油菜、烤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稀缺的山区传统农业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湄潭成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试验主题是土地制度建设,同时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5年来,试验工作围绕“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搞活土地使用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钱巨炎
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浙江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主动创新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步将生态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走出了一条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深入、百姓持续受惠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财税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政策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