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8)
- 2023(14866)
- 2022(12644)
- 2021(11759)
- 2020(10031)
- 2019(22990)
- 2018(22894)
- 2017(43386)
- 2016(23848)
- 2015(26962)
- 2014(26738)
- 2013(26553)
- 2012(24031)
- 2011(21113)
- 2010(21220)
- 2009(19491)
- 2008(19748)
- 2007(17571)
- 2006(15570)
- 2005(13883)
- 学科
- 业(96523)
- 济(94782)
- 经济(94673)
- 管理(89310)
- 企(88808)
- 企业(88808)
- 方法(42842)
- 数学(33174)
- 数学方法(32818)
- 财(31944)
- 业经(31848)
- 农(29262)
- 务(24493)
- 财务(24419)
- 财务管理(24384)
- 企业财务(23101)
- 中国(22698)
- 理论(20759)
- 农业(20735)
- 技术(20279)
- 制(19538)
- 和(18386)
- 地方(18034)
- 划(17731)
- 策(16937)
- 贸(16346)
- 贸易(16337)
- 学(16257)
- 易(15820)
- 经营(14422)
- 机构
- 学院(333530)
- 大学(329840)
- 管理(140953)
- 济(129641)
- 经济(126642)
- 理学(119763)
- 理学院(118558)
- 管理学(116914)
- 管理学院(116280)
- 研究(102108)
- 中国(80637)
- 京(70908)
- 财(62695)
- 科学(62530)
- 农(52507)
- 江(51444)
- 所(50710)
- 财经(48997)
- 业大(48495)
- 中心(47144)
- 研究所(45476)
- 北京(44702)
- 经(44586)
- 州(41578)
- 范(41328)
- 师范(40965)
- 农业(40951)
- 院(37489)
- 商学(37425)
- 商学院(37040)
- 基金
- 项目(221154)
- 科学(174308)
- 研究(166196)
- 基金(158568)
- 家(136022)
- 国家(134752)
- 科学基金(118084)
- 社会(102412)
- 社会科(97010)
- 社会科学(96982)
- 省(88743)
- 基金项目(84838)
- 自然(77096)
- 教育(76762)
- 自然科(75321)
- 自然科学(75305)
- 自然科学基金(73965)
- 划(72598)
- 编号(69412)
- 资助(64844)
- 成果(55186)
- 重点(48622)
- 创(48535)
- 部(48096)
- 课题(47296)
- 发(46498)
- 创新(44541)
- 项目编号(43412)
- 业(43161)
- 科研(41690)
- 期刊
- 济(151389)
- 经济(151389)
- 研究(97666)
- 中国(68327)
- 管理(58675)
- 财(52855)
- 农(48327)
- 学报(46869)
- 科学(44582)
- 教育(41116)
- 大学(36474)
- 学学(34012)
- 农业(33886)
- 技术(33786)
- 融(28302)
- 金融(28302)
- 业经(26722)
- 财经(23969)
- 经济研究(21860)
- 业(21435)
- 经(20542)
- 问题(18777)
- 技术经济(18479)
- 图书(17800)
- 现代(17037)
- 会计(17011)
- 财会(17008)
- 科技(16287)
- 理论(15958)
- 商业(15298)
共检索到503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陈群 柳丕辉 林晓艳
根据"卓越计划"坚持校企结合的导向原则,结合建筑业的行业特点,构建基于"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的工程管理校企协同培养平台,界定该平台的概念和功能,分析高校、企业、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在平台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培养平台的构成系统、运行模式以及平台运行效果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建筑业 卓越管理工程师 协同培养 平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子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校企合作成为"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易受到企业、专业、教育体制限制等因素影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不足;培养方案有待完善;实习岗位多向高年级倾斜;"N+1"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针对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建设周期长的实际,应从各角度全面推动校企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任珂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催生了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的"2011计划"的颁布实施。这一计划紧密地契合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为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高校要积极争取、联合政校企等多方面的支持,构建政府、中介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等多维支持结构,形成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协同模型和策略。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协同创新 模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新
文章针对地方院校如何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办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以地方行业为背景,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全程互动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框架平台;同时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计划的建设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
机械专业 卓越工程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校方案应分为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两部分。本文在分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所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以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期为高校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万云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有效途径,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身份多重化、教育内容多样化等新变化。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应新的形势,从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向考评体制、校企文化融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积极探讨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校企联合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慧研
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工程师在道德伦理、知识能力、素质境界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历史传统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程需要,着眼培养既具有一流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优良综合素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扬 马骏 赵巍胜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是多学科融合、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创新人才。阐述了产教融合自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价值意蕴,剖析了产教融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定位,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0年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提出了聚焦国家战略急需,以产教融合为牵引,通过强化高校企业“两协同”,深化体制机制、培养要素和评价标准“三变革”,构建“双主体管理、双主导运行、双衔接建设”“融合培养方案、融合导师队伍、融合智慧教育平台”和“革新评价导向、更新评价内容、创新评价体系”的产教融合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路径,健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卓越工程师 研究生教育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陈子辉
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突出建筑类专业特点,从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理念、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布局设计、制度建设5个方面对中心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采取了"中心+平台、学校+企业"的建设模式,突出建筑、水、暖、电等学科专业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资源共享,建设交叉实训项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专业融合 学科界限 资源共享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史铭之
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能级提升亟需的人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人才培养类型。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包括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等六个方面。校企联合是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构建形成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应用导向的理论学习,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真实环境的实践应用,促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技术伦理的文化熏陶,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于优势潜能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卓越人才的素质提升。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培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而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开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工程师培养怎样才能算得上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薛浩 薛志谦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复合型的未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在需求,但是实践中存在顶层设计不够、思想认识不足、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从各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卓越工程师植入创新基因和创业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 卓越工程师 创新创业教育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卫 王孙禺 吴小林 肖曦 马永红 杨院 薄拯 吴文生 肖振
2022年3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9月,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峰论坛,首批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作为担负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四类战略人才之一,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编辑部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特组织了笔谈会,邀请高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就工科研究生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科研究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宁
作为高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电工学"对于工科专业的高校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高校的电工学课程也应当以强化高校学生工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最终的目标进行教育改革。通过改革能够促进高校"电工学"课程更好地发展,同时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基础性的课程。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电工学 培养 改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素君 周丽楠 魏丽丽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开始转型,教育行业也在进行着改革,高校从传统独立发展模式逐渐转型为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发展的模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了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性强、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需要对教师培训制度进行创新。并且,优秀教师培训与政府——高校——企业这种模式的建立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协同发展 校企合作 师资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