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3)
2023(6904)
2022(5982)
2021(5407)
2020(4775)
2019(10479)
2018(10568)
2017(20391)
2016(11355)
2015(12966)
2014(13153)
2013(12940)
2012(12278)
2011(11082)
2010(11577)
2009(11255)
2008(11143)
2007(10441)
2006(9680)
2005(9132)
作者
(32119)
(26772)
(26549)
(25697)
(17308)
(12923)
(12405)
(10191)
(10107)
(9830)
(9197)
(9163)
(8864)
(8782)
(8489)
(8233)
(7971)
(7866)
(7837)
(7781)
(7117)
(6458)
(6343)
(6305)
(6268)
(6190)
(6005)
(5966)
(5480)
(5273)
学科
(43206)
经济(43033)
管理(37658)
(32808)
(29300)
企业(29300)
方法(16070)
(15983)
(15665)
中国(13511)
(12556)
业经(12179)
数学(11203)
数学方法(11013)
(10293)
(10040)
金融(10037)
(9903)
银行(9893)
理论(9851)
(9452)
(9214)
(9173)
贸易(9168)
(9102)
(8967)
体制(8620)
(8600)
财务(8545)
财务管理(8517)
机构
大学(167140)
学院(162794)
(69054)
经济(67421)
管理(60364)
研究(57345)
理学(50183)
理学院(49598)
管理学(48844)
管理学院(48504)
中国(45493)
(38577)
(35706)
科学(30705)
财经(28612)
(28541)
(27905)
中心(26840)
(25644)
研究所(24903)
(23812)
北京(22891)
(22241)
师范(22049)
经济学(21645)
(21445)
财经大学(21051)
(20382)
业大(20225)
经济学院(19224)
基金
项目(98394)
科学(78073)
研究(76527)
基金(71767)
(60881)
国家(60309)
科学基金(51794)
社会(51266)
社会科(47468)
社会科学(47455)
(37045)
基金项目(36768)
教育(36151)
(31520)
编号(31172)
自然(30523)
自然科(29805)
自然科学(29797)
资助(29494)
自然科学基金(29284)
成果(28850)
(24886)
(23458)
课题(22597)
重点(22232)
(21041)
国家社会(20902)
教育部(20774)
(20340)
(20237)
期刊
(85225)
经济(85225)
研究(57444)
中国(40532)
(32042)
管理(24868)
教育(23502)
(22999)
学报(22878)
科学(21256)
(20920)
金融(20920)
大学(18718)
学学(16980)
财经(15165)
农业(14515)
(13028)
技术(12997)
经济研究(12607)
业经(12161)
问题(11449)
(10995)
国际(10934)
图书(8924)
世界(8609)
理论(8075)
(7915)
会计(7792)
(7760)
论坛(7760)
共检索到274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郑秉文  
在“十一五”规划中建立社保制度“长效机制”显然应是题中应有之意。其实,20多年来国外社保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为了探索其可持续性,为了寻找其长效机制的实现途径。其中,有些国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有些国家也曾有过惨痛教训。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吸取它们的经验教训?如何将国外的一些教训划为我们的前车之鉴?如何将之吸纳到我们“十一五”的规划之中甚至吸取到我们社保制度的长期建设之中?对“十一五”期间社保制度建设长效机制来说,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什么?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提出了十一五规划期间需要注意的12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金淑彬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本文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出发,对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对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陶富强  
本文从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数据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建立数据质量长效机制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发挥征信部门分支机构在提高数据质量方面的作用和为第二代征信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化周  
为农民社会保障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构建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唯一有效途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须遵循延续土地保障功能原则、"谁受益谁保障"原则、土地流转后收益水平不降低原则、强化土地流转后农民土地收益权原则等四大原则。围绕农民土地承包权构建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不仅要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土地流转"的实质,而且还要强化农民土地长期收益权以及土地资本增值归属权,同时,调整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规范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为构建土地流转后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红莲  王志凝  刘志慧  
自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蓬勃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人数逐年递增。然而伴随着高校志愿活动的不断深入,青年志愿者工作也出现了一些的问题,如缺乏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系列活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不足等。本文提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校生志愿工作的定位不准,指导不力。只有以学生为本,加强组织培训与指导,通过志愿活动达到学生的自我发展的目的,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蒋凤丽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很多政策措施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临时性措施,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规范化、制度化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政策的临时性矛盾要求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从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分析了当前建立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从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等角度来预防和化解职业院校大学生因失业而带来的影响。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晓兵  张涛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税制度的思考王晓兵张涛社会保障制度于19世纪80年代在德国产生。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凭借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的社会保险为基础,并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来实现的。社会保障税起源于1935年美国开征的工薪税。二战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麟  
目前,我国已有一亿多进城务工农民,他们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农民工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因此,应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从其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保障入手,逐步建立起低门槛、广覆盖、有弹性、能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韩晓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建立,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主要险种的覆盖人数均超过1亿人。不过,与老百姓的期望相比,社会保障还只能说刚刚起步,制度尚不健全,不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余华  王莹  
我国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路举步维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观念的原因是深层次的。从中西方观念差异的角度分析,覆盖面不够广,农民参与率不高,资金运作问题较大,专业机构和人员缺失,立法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困扰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十国社会保障改革项目课题组  
20世纪,全球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形成、发展和改革的阶段。按两条线索展开: 第一条线索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改革,它以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为导引,以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为标志。50、60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后,西方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扩张型福利开支成为政府赤字形成基本因素,高福利分配给国民经济带来日益显著的负面效应。8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国先后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朱丽  
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平稳运行的物质基础,但由于相关制度尚处于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矛盾,但当前,我国应重点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抓紧完善相应的资金筹集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多方位监督。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孔令强  严虹霞  乔祥利  
对现阶段中国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更是家庭社会保障的重要载体。在给予失地农民的实际收益补偿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价值,并通过对土地征收、转用和出让后的巨大增值效益分配调节,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以有效解决土地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延续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