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3)
2023(8670)
2022(7349)
2021(6610)
2020(5345)
2019(12398)
2018(12219)
2017(23111)
2016(12179)
2015(13629)
2014(13881)
2013(13754)
2012(13007)
2011(12396)
2010(13017)
2009(12387)
2008(12100)
2007(11272)
2006(10944)
2005(10109)
作者
(36528)
(30591)
(30279)
(29259)
(19853)
(14407)
(14021)
(11907)
(11500)
(10973)
(10670)
(10250)
(10225)
(9893)
(9746)
(9525)
(8967)
(8798)
(8704)
(8228)
(7830)
(7418)
(7355)
(7245)
(7026)
(6839)
(6778)
(6400)
(6291)
(5860)
学科
(79405)
经济(79242)
管理(32709)
(25682)
方法(24567)
(22805)
企业(22805)
中国(21923)
地方(20837)
数学(19368)
数学方法(19168)
业经(16062)
(14888)
(14442)
(13731)
地方经济(13161)
理论(12897)
(12476)
(11912)
金融(11910)
(11427)
(11252)
(10409)
银行(10404)
(10137)
环境(9458)
(9216)
体制(8570)
经济学(8506)
农业(8378)
机构
大学(194791)
学院(190693)
(90865)
经济(88883)
研究(73510)
管理(67619)
理学(56091)
中国(55964)
理学院(55357)
管理学(54466)
管理学院(54054)
(43942)
(42198)
科学(39854)
(36822)
财经(33482)
研究所(32467)
中心(31454)
(30200)
(30187)
经济学(29943)
(28184)
师范(28024)
北京(27614)
经济学院(26298)
(25758)
财经大学(24593)
(24234)
(23853)
师范大学(23087)
基金
项目(111717)
科学(88979)
研究(84573)
基金(82031)
(69906)
国家(69276)
科学基金(59786)
社会(58646)
社会科(54500)
社会科学(54473)
基金项目(42254)
(41403)
教育(38912)
自然(35139)
(35113)
自然科(34325)
自然科学(34320)
自然科学基金(33700)
资助(33581)
编号(32736)
成果(28670)
(25446)
重点(25258)
(25045)
国家社会(24473)
课题(24214)
教育部(22732)
(21979)
人文(21678)
大学(21548)
期刊
(117753)
经济(117753)
研究(73800)
中国(42685)
(33901)
管理(28672)
学报(25529)
科学(25331)
教育(23413)
(22816)
金融(22816)
(22264)
大学(20487)
财经(19724)
经济研究(19325)
学学(18935)
(17320)
技术(16786)
问题(16412)
业经(14975)
农业(13708)
(11020)
技术经济(10854)
统计(10355)
世界(10247)
现代(9767)
国际(9735)
改革(9554)
(9554)
经济问题(9238)
共检索到320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卓元  
我国经济理论界最早提出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和重视中心城市的改革,可以追溯到1979年。整个80年代,关于中心城市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都是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理论界在这方面所作出的许多艰苦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不少最新的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为党和政府所采纳,协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发挥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作用的重要决策。从1981年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开始,到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几乎每次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都提出了充分发挥城市首先是大中城市的作用和城市改革的目标、要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卓元  
我国经济理论界最早提出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和重视中心城市的改革,可以追溯到1979年。整个80年代,关于中心城市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都是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理论界在这方面所作出的许多艰苦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不少最新的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为党和政府所采纳,协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发挥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作用的重要决策。从1981年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开始,到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几乎每次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蒋一苇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从以产品经济为特征的僵化的旧体制,转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轨道,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业。它必须要经历一个艰苦曲折的历程,何况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的变革,缺乏现成的成功经验,只能依靠我们自己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但在农村改革全面开展的同时,城市的改革也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迈开了最初的步伐。1979年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诗白  
城市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最艰巨的组成部分。而以城市为中心,组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经济区,打破条块分割,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城市尤其是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极为重视。1981年11月,国务院在五届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格”。1982年11月,国务院《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中心城市的综合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  
《中心城市综合改革论》出版了。《中心城市综合改革论》是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心城市的综合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心城市的综合体制改革研究》课题是由林凌、蒋一苇同志牵头,组织了全国对城市经济、尤其是对中心城市改革研究有素的一批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的教授和部分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的中心城市的同志们参加,共同进行科研攻关的项目。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有关部门,尤其是中心城市市委和政府的重视。重庆、武汉、沈阳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及市体改委的同志,对本课题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正是由于有这样一大批同志的积极参与,才使《中心城市的综合体制改革研究》课题得以顺利完成。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荣富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综合思考陈荣富我国应当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这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却存在许多混乱。要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必须从哲学、经济学、价值目标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思考,才不致于陷入片面...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楚天舒  李晓红  
构建了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3年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和西安11个中心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灰色关联理想点法计算了各时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各中心城市在不同时段的总部经济发展状态、发展趋势及2007—2013年其总部经济总体动态发展水平,为研究2007—2013年中国11个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杨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四川省为例,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阐述四川省中心城市的现状、综合实力以及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丽  道灵芝  程利莎  王士君  
通过总结、分析内生发展的内涵及要求,从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两个角度,采用熵值法、因子分析定权法及综合指数评价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内生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均存在明显差异,运用自然断裂点法可分为高值、较高值、中值、较低值、低值五类。内生动力整体呈东高西低。东部地区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中、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小。人力储备能力不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研发创新和内需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为欠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内生支撑力整体呈南高北低。自然环境支撑力南高北低,多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北方重化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支撑不足,社会环境支撑力东高西低,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撑不足。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匹配性,但整体上不完全一致。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车小英  
采用了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选址的综合评价方法,拟用灰色关联分析从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中找出联系密切的指标,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计算出区域内各个城市在评价指标上的因子得分,最后根据综合因子得分聚类,划分出相同层次的城市。结果表明,南宁、柳州、崇左、桂林可作为广西区域物流的中心城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庆忠  
县级作为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1993年9月国家体改委召开了全国县级综合改革座谈会。为了使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了解会议精神,笔者采访了国家体改委农村司司长李修义同志,他就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依广  何伟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潜力和改革开放程度进行比较 ,对各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排序 ;分析了各市的经济发展相对优势和薄弱环节 ,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志华  杨强  申玉铭  
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提升城市与区域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运用熵值法、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2003,2013年35个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可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一般水平3种类型。2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沿海、沿江及港口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3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正相关。4城市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燕  李程骅  
论述了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点。以我国19个门户型中心城市作为考察对象,选取若干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数量化地分析了我国门户城市的集聚扩散能力、发展水平、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给出了19个门户型中心城市的综合排序。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