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84)
- 2023(8874)
- 2022(7552)
- 2021(6655)
- 2020(5715)
- 2019(12960)
- 2018(12689)
- 2017(24556)
- 2016(12895)
- 2015(14484)
- 2014(14578)
- 2013(14586)
- 2012(13931)
- 2011(12875)
- 2010(13545)
- 2009(13049)
- 2008(12893)
- 2007(11864)
- 2006(11152)
- 2005(10771)
- 学科
- 济(76344)
- 经济(76245)
- 管理(43772)
- 业(35876)
- 企(30402)
- 企业(30402)
- 方法(21164)
- 地方(18899)
- 中国(18181)
- 数学(17971)
- 数学方法(17728)
- 财(17673)
- 制(17524)
- 农(15262)
- 业经(15120)
- 学(13133)
- 地方经济(12990)
- 体(12773)
- 融(11546)
- 金融(11544)
- 银(11486)
- 银行(11474)
- 行(11013)
- 环境(10323)
- 体制(9810)
- 农业(9783)
- 贸(9576)
- 贸易(9566)
- 务(9563)
- 财务(9524)
- 机构
- 大学(197710)
- 学院(195856)
- 济(94909)
- 经济(93018)
- 研究(72914)
- 管理(71071)
- 理学(58784)
- 理学院(58135)
- 中国(57616)
- 管理学(57272)
- 管理学院(56871)
- 财(47680)
- 京(41935)
- 科学(38537)
- 所(36983)
- 财经(35643)
- 江(32619)
- 中心(32424)
- 研究所(32221)
- 经(31921)
- 经济学(30800)
- 北京(27374)
- 农(27170)
- 经济学院(27128)
- 财经大学(25918)
- 院(25773)
- 州(25033)
- 范(24740)
- 师范(24583)
- 省(23165)
- 基金
- 项目(115331)
- 科学(91570)
- 研究(88290)
- 基金(84459)
- 家(71989)
- 国家(71382)
- 科学基金(61175)
- 社会(59524)
- 社会科(56471)
- 社会科学(56460)
- 省(44081)
- 基金项目(43084)
- 教育(39914)
- 划(36262)
- 自然(35630)
- 资助(34901)
- 自然科(34768)
- 自然科学(34759)
- 编号(34368)
- 自然科学基金(34121)
- 成果(30544)
- 制(27628)
- 部(26481)
- 重点(26301)
- 发(25915)
- 国家社会(25358)
- 课题(25331)
- 性(23656)
- 创(23515)
- 教育部(23487)
- 期刊
- 济(122346)
- 经济(122346)
- 研究(71430)
- 中国(45732)
- 财(38956)
- 管理(31598)
- 农(26691)
- 学报(25611)
- 科学(24826)
- 融(24078)
- 金融(24078)
- 大学(20875)
- 教育(20402)
- 经济研究(19943)
- 财经(19814)
- 学学(19476)
- 技术(17856)
- 经(17258)
- 农业(16732)
- 业经(16662)
- 问题(15746)
- 贸(12796)
- 技术经济(11352)
- 国际(11204)
- 世界(10915)
- 经济问题(9912)
- 统计(9822)
- 改革(9730)
- 革(9730)
- 经济管理(9605)
共检索到333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潘海山
国家各级计划部门与企业在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计划部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足举轻重的地位,因而搞好计划部门的职能转变,是关系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能否真正有效建立的关键。改革以来,我国计划部门职能已有诸多转变,但由于传统体制运行的惯性效应、权益观念以及实践中存在着的诸多矛盾和理论研究的欠深入,致使计划部门的职能转变远未到位。为此,各级计划部门应端正指导思想,做好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提高计划部门素质、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计划服务体系,以实现计划部门职能的真正转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履宽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纲领,它合乎逻辑地引伸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结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辛涛
教育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公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部门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是否履行了应尽的职责。教育领域要回答公众和媒体的疑问,需要将问责制引入到教育当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刘义学,李永杰
一、改革原有的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是历史的必然 1.宏观环境的改变,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运行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卫生机构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对卫生机构的管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干预,变为利用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卫生机构如何经营,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卫生机构自己决定。长期以来,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不像企业管理那样受到重视。面对新形势,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产生的习惯听命于上级的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就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国琴
特定地区是指由于特殊的气候、土质、历史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农产品质优、量多,相比于别的农产品生产地而言,该地区是这类农产品的最优生产地。这些特定地区有相当部分属优势农产品基地,如分别盛产香梨、小京生花生、脐橙、芦柑、桔子的库尔勒、新昌、赣南、永春、黄岩等。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其产品的差
[期刊] 改革
[作者]
马建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建立新的体制基础马建堂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全面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提前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历史任务,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华诚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华诚(贵州省经济委员会贵阳550000)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也应该尽快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由传统单一的“温饱农业”、原料型的“生产农业”,向“商品农业”、原料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华金科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文章认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和机制创新的原则下,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加强地区合作、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及做好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工作。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低碳经济 原则 关键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何钟秀 ,关西普
一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广泛影响,要求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一,仅仅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已经显得不够了,应当说“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而且已成为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实质内容和主要标志了。因为现代先进的技术几乎都是先进科学的转化,而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的组织管理等这些生产力诸要素是否先进,又都直接取决于并表现为它们被先进科学技术的武装程度。第二,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的重要决定者,是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梁尚敏
一、财政运行机制及其转换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配领域率先进行了减税让利、下放财权、支持各项改革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符合市场取向改革的分配格局。国家财力规模和速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表明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林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形式,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提高质量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长远战略及现实政策选择的新的历史阶段,其价值和意义愈加突显。科学合理定位、创新实践模式和健全体制机制是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大关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占南 李阳 谢阳群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差错信息的研究状况,主要从差错信息的范围与层次、信息差错、信息系统、差错报告、差错归因、个人信息管理几个方面对差错信息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认为差错信息及其管理应成为信息管理学科关注的新对象。
关键词:
差错 差错信息 信息管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志勇 程明梅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市政债的形成机理、运行机制、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分析了财政分权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在市政债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同时对中国的"准市政债"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对应的监管举措进行分析及梳理,以寻求中国市政债发展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在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把市政债发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问题纳入到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框架中,需要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市政债 运行机制 风险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