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25)
- 2023(6241)
- 2022(5200)
- 2021(4457)
- 2019(8204)
- 2018(7784)
- 2017(15315)
- 2016(8022)
- 2015(9216)
- 2014(9235)
- 2013(9550)
- 2012(9374)
- 2011(8935)
- 2010(9217)
- 2009(8746)
- 2008(8415)
- 2007(7970)
- 2006(7582)
- 2005(7236)
- 2004(6623)
- 学科
- 济(62706)
- 经济(62660)
- 管理(23045)
- 方法(19327)
- 业(18745)
- 数学(17336)
- 数学方法(17221)
- 地方(15682)
- 企(15207)
- 企业(15207)
- 中国(12302)
- 学(11999)
- 地方经济(11970)
- 业经(9852)
- 农(9351)
- 制(9037)
- 融(8693)
- 金融(8693)
- 财(8627)
- 环境(7522)
- 经济学(7462)
- 银(7375)
- 银行(7351)
- 体(7196)
- 行(7168)
- 贸(7131)
- 贸易(7123)
- 易(6770)
- 和(6194)
- 发(6090)
- 机构
- 大学(137237)
- 学院(134661)
- 济(70298)
- 经济(69067)
- 研究(56003)
- 管理(46554)
- 中国(43479)
- 理学(38623)
- 理学院(38162)
- 管理学(37562)
- 管理学院(37328)
- 科学(31665)
- 财(30707)
- 所(29926)
- 京(29644)
- 研究所(26718)
- 农(24564)
- 财经(23961)
- 中心(23924)
- 经济学(23774)
- 经(21732)
- 江(21473)
- 经济学院(20932)
- 院(19618)
- 农业(19439)
- 北京(19347)
- 业大(18912)
- 财经大学(17831)
- 科学院(17226)
- 省(16949)
- 基金
- 项目(80806)
- 科学(63131)
- 基金(60171)
- 研究(55222)
- 家(54060)
- 国家(53671)
- 科学基金(44583)
- 社会(37294)
- 社会科(35438)
- 社会科学(35425)
- 基金项目(30190)
- 省(29841)
- 自然(28690)
- 自然科(28013)
- 自然科学(28000)
- 自然科学基金(27536)
- 资助(26508)
- 划(25710)
- 教育(24128)
- 编号(19433)
- 发(19048)
- 重点(18815)
- 部(18210)
- 国家社会(16323)
- 成果(16285)
- 创(15900)
- 教育部(15471)
- 济(15443)
- 发展(15325)
- 科研(15325)
共检索到226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宇
作者认为,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中性的经济机制和调节方法,而且是引起社会和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经济改革应选择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我们应通过制度创新和改革方式的创新来实现这一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宇
从根本上讲,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还是含有市场因素的计划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现实。因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任务在于如何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对过渡理论的研究。本文试就过渡的实质、过渡的道路以及过渡的成本等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庭东
本文对当前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及国内学者对有关该问题实质的探讨作了梳理,提出“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实质不仅仅是一个贸易壁垒这样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国际政治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中国和平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大转变的战略问题。其实质是在中国经济崛起、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过程中,发达国家为促使中国经济建立与其相容的竞争规则,进而构建新的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的战略博弈。最后,本文就中国面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这一挑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祥
市场经济与生产方式王永祥我国的经济模式已经从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生产方式也要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华仪表厂是一个生产工业自动化记录仪和实验室仪表的厂家,产品规模品种复杂。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产品都由全国各大机电公...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童道友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财政调控方式和调控机制的建立童道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更新财政调节方式1.否定之否定:财政调节方式的逻辑性转换。建国45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与之相适应,财政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与调控方式也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三次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陈纪平
农业支持政策在发达国家有着很长的历史,而且和工业支持政策保持基本相同的变动规律,属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手段。"工业反哺农业"是中国城乡统筹战略选择下的特有经济范畴,其实质是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的土地产出贡献率基本上达到了目前技术允许的极限,单纯依靠进一步发展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并不是一条有效途径;现代农业补贴政策的大部分功能在于保障粮食安全,并且受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及财力的制约,也不能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应是加快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杜润生
不管一个国家的制度如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是这个国家由贫困走向富裕,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前提。截至50年代,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始终是一个农业国。我国由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要经历一系列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有升有降,资源利用方式随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不断更新,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再到技术密集。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需要达到一系列具体指标,这些指标的实现就是上述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韦新龙
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应该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完整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宏观调控的三者统一。其中,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力是轴心,市场体系是条件,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是调节市场和企业的操纵杆。如果不把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搞活,企业没有活力,职工没有动力,对市场竞争和国家的宏观措施都很难作出积极反映,市场和宏观调控也就失去了调节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只把企业搞活,而没有完整的市场体系,企业就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去调节。如果把微观企业搞活了,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也形成了,而没有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节手段进行干预,必然会出现经济运行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因此,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粮食企业、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国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精贤
一、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是充分竞争的经济,各种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而市场经济又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支配,各经营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各行其是,这就会使经济陷于无政府状态.难道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市场经济吗?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我们要建立的既不是简单的市场经济,也不是近代市场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蓉
新税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刘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按照统一、公平、简化、规范的原则,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税制。本文拟就新税制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及意义作一些分析。一、新税制与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宾
中国不能建立没有市场的市场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马宾市场是企业和产业的生命源泉,丢掉了市场,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市场,就没有什么产业和企业可言。市场丢了,还谈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不能建立没有市场的市场经济。我国缺资金缺技术,希望与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谭安华
传统税负转嫁理论是似是而非的。"税负转嫁"只是商品生产经营者转嫁经济负担,补偿成本费用的一种形式,它与国家是否征税事实上是无关的。税负转嫁的经济实质是与纳税人追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有着本质联系,并伴随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而实现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
关键词:
市场经济,税负转嫁,实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冯建军 张青
市场经济的税收目标是建立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公平税收制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效率优先、有限公平和收入适度。适合我国税制改革方向的税收公平评价体系应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次上体现出来。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具有较大的减税空间。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减税的条件,但首先可以在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取消汽车等商品的消费税、减轻农民税负等方面实行有针对性的减税。
关键词:
税收目标 效率 公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小丁
流通政策是政府针对流通 部门的现实问题所制定的 公共政策。它 有别于商业政策和市场政策。流通政策的作用是从外部 矫正流通领域的市场失败, 其一般目标 应该和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流通政策的 特定目标是追求交易的 方便性、流通 的效率性、分 配的平等性和竞争的公正性。在现实中, 影响政策目标 确定的因素十分复杂, 最终确定的政策 目标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流通政策 政策目标 商业政策 流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