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64)
2023(5902)
2022(5006)
2021(4466)
2020(3811)
2019(8632)
2018(8472)
2017(16276)
2016(9000)
2015(10133)
2014(10111)
2013(10018)
2012(9379)
2011(8596)
2010(8612)
2009(8400)
2008(8356)
2007(7710)
2006(7007)
2005(6755)
作者
(28264)
(23595)
(23590)
(22386)
(15145)
(11415)
(10621)
(9166)
(9021)
(8553)
(8263)
(8092)
(7974)
(7848)
(7711)
(7394)
(7094)
(7011)
(6985)
(6918)
(6014)
(5979)
(5849)
(5553)
(5547)
(5343)
(5318)
(5197)
(4885)
(4677)
学科
(34197)
经济(34119)
管理(32260)
(26814)
(23437)
企业(23437)
(12858)
方法(12767)
(12511)
数学(10769)
数学方法(10635)
中国(9319)
(8972)
(8759)
业经(8659)
(8596)
体制(7729)
(7246)
财务(7227)
财务管理(7204)
企业财务(6854)
(6843)
银行(6816)
(6537)
金融(6535)
环境(6518)
(6506)
(6139)
(5699)
贸易(5696)
机构
大学(135679)
学院(132684)
(55552)
经济(54334)
研究(50408)
管理(47510)
理学(39982)
理学院(39509)
管理学(38866)
管理学院(38626)
中国(38268)
科学(30474)
(29736)
(29243)
(26649)
(25608)
研究所(23800)
(22255)
中心(22138)
财经(21976)
业大(21070)
农业(20350)
(19855)
(18647)
北京(18620)
经济学(17624)
(17378)
(16543)
财经大学(16339)
(15733)
基金
项目(87028)
科学(68432)
基金(64173)
研究(61112)
(57575)
国家(57137)
科学基金(47952)
社会(39683)
社会科(37561)
社会科学(37552)
(33389)
基金项目(33230)
自然(31583)
自然科(30818)
自然科学(30805)
自然科学基金(30274)
(29018)
教育(28059)
资助(26492)
编号(23080)
(21422)
重点(20350)
(20141)
成果(19852)
(18422)
(18236)
课题(17342)
创新(17288)
教育部(16972)
科研(16901)
期刊
(66076)
经济(66076)
研究(42931)
中国(32861)
学报(24672)
(24464)
(23660)
科学(22243)
管理(20709)
大学(18699)
学学(17738)
农业(15401)
(13644)
金融(13644)
教育(13508)
财经(12024)
技术(10785)
(10357)
经济研究(10198)
业经(9468)
问题(8543)
(7873)
(7067)
(6723)
业大(6632)
科技(6445)
世界(6345)
技术经济(6204)
国际(6136)
现代(6066)
共检索到213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林依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那么,什么是比价机制?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比如工农业产品比价、金银比价等。比价机制,是将两种商品价格挂钩,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另一种商品价格按一定比例跟随变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胡立兵  金雪婷  吴群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用地一直以较低廉的成本和较大的规模支撑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业用地供应规模过大、价格偏低、用地粗放、用地结构失衡等问题,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要扭转这一局面,就要建立有效的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比价的实质是价格间的比率,其基础仍然由供求关系决定。一方面,土地价格由市场竞争内生形成,且由于供给弹性较小,主要受需求端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松  李超  
研究目的:以工业地价与居住地价的比较关系为核心,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为落实"十八大"关于建立"比价机制"的要求提供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汇总并比较了国内外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价格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和代表性观点,总结了在"比价"领域的测算方法与实证思路。研究结论:建立"比价机制"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配置资源和价格形成机制,盲目确定"比价挂钩关系"或将陷入政府干预市场的困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清峰  王家庭  
文章基于2003—2012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估计工业生产函数得到工业用地的年租金,进一步利用租金现值法得到工业用地的年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合理比价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2003—2012年我国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实际比价为0.17,而测算得到的合理比价为0.43,整体上我国工业地价以被低估为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合理比价和实际比价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且其差值在近年来呈扩大趋势,工业地价被低估的现象不断加剧。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比价的不合理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最后,本文针对如何构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明华  刘伟凯  李冠元  
居住用地作为城市用地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它深刻地影响着其他用地的布局,因而,在用地分类体系中如何对居住用地实施有效的控制、全面考虑居住用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我国的居住用地中类的划分在实际规划中却面临着只有二类居住用地的窘境,这样在规划中就难以对居住用地提出不同的管理控制要求。通过对相关国家地区居住用地分类方法的研究,论文认为开发强度的分类方法对我国居住用地分类的改进更有借鉴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增长的管理、提高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并塑造和引导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居住用地分类提出改进建议,提出可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以高度控制和容积率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以实...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裕凤  杜国明  宋戈  
分析城市内部基准地价的时空格局,有助于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区为研究区,在城市居住用地土地价格调查和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对2001 ̄2007年居住用地分布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的级别和基准地价由内向外顺次降低,但级别边界受到城市道路的直接影响;基准地价与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高低级别间基准地价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研究期内,基准地价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城市中心区和城乡结合部基准地价增幅最快,城市腹地稍慢,近郊区最慢。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地方政府间的工业引资竞争扭曲了建设用地的配置,并带来了居住用地价格及房价上涨的压力,现有文献忽视了引资竞争与居住用地价格及房价间的传导机制。基于此,文章利用2009-2015年中国10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法考察了引资竞争影响居住用地价格与房价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引资竞争显著地提升了居住用地价格及房价。具体地,引资竞争通过降低居住用地供给弹性提升了居住用地价格;通过增加政府干预降低居住用地供给弹性和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了房价。其中相比较房价,居住用地价格因受到了更多政府行政干预而对需求冲击反应不敏感。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地区引资竞争显著提升了居住用地价格与房价,中西部地区引资竞争对居住用地价格影响显著为负,但对房价影响不显著,省会及以上城市的引资竞争对居住用地价格与房价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一般地级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永正  
近年来城镇居住用地价格持续高涨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收入,但其引发的弊端广泛而深远,包括助长房价高涨和贫富分化、地产投机与土地闲置、城镇化战略受阻与区域竞争力下降、虚拟经济膨胀和金融风险加大、政府行为扭曲和公共形象受损等五个方面。充分认识这些弊端的消极影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房地产调控思路的必要前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鹍  牛强  夏源  
在城市规划中,容积率是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规划师一般会从保证居民的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确定地块合理容积率,然而政府和开发商往往更多地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确定容积率,他们在进行博弈时规划师往往缺乏强有力的工具来限定容积率。为此提出人均城市公共资源占有率(简称P值)的概念——即地块内人均占有各类公共资源量与国标或地方标准规定人均值的比值——作为综合反映居民公共利益的指标。在研究了P值和容积率的数学关系之后,建立了一套基于P值确定容积率的方法。该方法明晰了定容、调容过程中居民公共利益的变化,使得规划师在与政府和开发商博弈过程中有了清晰合理的依据和强有力手段,也更容易得到居民的支持。最后以连州市老城区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鹍  牛强  夏源  
在城市规划中,容积率是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规划师一般会从保证居民的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确定地块合理容积率,然而政府和开发商往往更多地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确定容积率,他们在进行博弈时规划师往往缺乏强有力的工具来限定容积率。为此提出人均城市公共资源占有率(简称P值)的概念——即地块内人均占有各类公共资源量与国标或地方标准规定人均值的比值——作为综合反映居民公共利益的指标。在研究了P值和容积率的数学关系之后,建立了一套基于P值确定容积率的方法。该方法明晰了定容、调容过程中居民公共利益的变化,使得规划师在与政府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霞  周玉霞  
小城镇居住用地估价方法剩余法周玉溪周霞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服务业程度低,服务种类少,房地产公司几乎不存在,房地交易少。土地市场的不完善,房地交易资料的短缺,是小城镇地产发展的一个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评估居住用地的地价,若采用大城市常用的市场案例比较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松雪  林坚  
居住的郊区化和居住用地的分散布局往往是城市蔓延的先导现象,研究城市居住用地扩张模式,有助于加深对城市扩张机理的认识,并为形成相应的空间治理措施提供支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将城市用地面状图斑与城市居住区点状空间数据相结合,通过城市用地扩张指数LEI的计算,对1996~2006年、2006~2015年两时段的北京城市居住区用地进行了区位类型的划分,识别了城市新增居住用地的扩张模式,并采用logit模型对城市居住用地区位类型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1996~2015年,北京市连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新建居住区以散点型的用地扩张模式为主,与典型城市蔓延现象中跳跃式的用地扩张模式一致,且蔓延趋势逐渐强化;与城市建成区的距离是居住用地区位类型变化过程中唯一显著的影响因素;连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大规模居住区建设对城市用地的扩张没有显著的引导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涛  郑新奇  
本文阐述了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 ,并对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林超  吕萍  
现行居住用地供给制度存在着供给主体垄断、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方式单一的问题。同时,受到来自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住房市场内部转型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实挑战,需要构建新时代居住用地供给制度。其改革路径:通过建立政府、集体、企业与个人居住用地市场竞争机制,均衡居住用地市场价格;探索非居住用地用途转变、存量居住用地挖潜、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多渠道开拓居住用地来源;综合考虑住房产品类型、住房消费模式和住房产权完整程度,多因素组合式供地。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璟  张戎捷  
居住用地是房地产开发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定量测算居住用地市场买方集中度是准确把握房地产开发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而推动城镇住房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制定房地产开发业产业政策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土地出让公示和工商企业注册两类大数据资源,首次实现了对全国286个城市2008—2017年城市层面居住用地一级市场买方集中度的定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住用地市场买方集中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且近年来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至2017年已有超过70%城市属于不同程度的寡占型市场,其中西部地区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集中度尤其高。重新审视并合理调整我国房地产开发业的现行产业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