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3)
- 2023(12474)
- 2022(11005)
- 2021(10281)
- 2020(8656)
- 2019(19907)
- 2018(19854)
- 2017(38280)
- 2016(20968)
- 2015(23659)
- 2014(23745)
- 2013(23380)
- 2012(21323)
- 2011(19282)
- 2010(19157)
- 2009(17794)
- 2008(17482)
- 2007(15056)
- 2006(13278)
- 2005(11898)
- 学科
- 济(79917)
- 经济(79793)
- 管理(65867)
- 业(58472)
- 企(49767)
- 企业(49767)
- 方法(35675)
- 数学(30457)
- 数学方法(30100)
- 财(23028)
- 农(21737)
- 中国(20233)
- 学(19026)
- 制(18874)
- 业经(18717)
- 地方(17578)
- 环境(16772)
- 务(14559)
- 财务(14491)
- 财务管理(14461)
- 农业(14208)
- 和(14134)
- 贸(14118)
- 贸易(14109)
- 企业财务(13734)
- 理论(13712)
- 易(13696)
- 划(13396)
- 体(12974)
- 银(12973)
- 机构
- 大学(298037)
- 学院(295786)
- 管理(118460)
- 济(114486)
- 经济(111787)
- 理学(102575)
- 理学院(101405)
- 管理学(99693)
- 研究(99407)
- 管理学院(99154)
- 中国(73241)
- 京(63932)
- 科学(62668)
- 财(55073)
- 所(49725)
- 农(46927)
- 研究所(45257)
- 业大(45126)
- 中心(44637)
- 财经(43530)
- 江(43001)
- 北京(40514)
- 经(39378)
- 范(38911)
- 师范(38580)
- 院(36712)
- 农业(36419)
- 州(35023)
- 经济学(33583)
- 财经大学(32398)
- 基金
- 项目(206303)
- 科学(161845)
- 研究(150993)
- 基金(149582)
- 家(130403)
- 国家(129355)
- 科学基金(110966)
- 社会(94171)
- 社会科(89157)
- 社会科学(89135)
- 基金项目(80292)
- 省(80167)
- 自然(72887)
- 自然科(71011)
- 自然科学(70991)
- 自然科学基金(69671)
- 教育(68260)
- 划(67830)
- 编号(61517)
- 资助(60985)
- 成果(49973)
- 重点(46123)
- 部(45228)
- 发(43337)
- 创(42711)
- 课题(42228)
- 制(40445)
- 创新(39899)
- 科研(39238)
- 教育部(38625)
共检索到431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萍
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很强的外部性,表现出要求建立生态修复多元化补偿长效稳定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建立,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受益地政府和企业、社会资源几个层面,逐步形成以纵横向交错的转移支付为主的、规范化、低成本、多元化、长效的稳定投融资渠道,以解决灾区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持续资金来源问题。为此,一是应通过分税制改革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税收体系,增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生态转移支付能力;二是应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构建长效、稳定的包含各级政府纵向和区际间、流域间政府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应利用政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形成多元化补偿渠道,建立生态修复投入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地震灾区 生态修复和保护 补偿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正明 郑予捷 沈鹏熠
地震对生态体系及环境的破坏,潜在地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生态重建过程才能恢复。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系统探讨地震灾区生态重建的关键问题,分别就震区生态重建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为促进震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公共管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地震灾区 可持续发展 生态重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曾宁波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学生蒙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学校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心理援助应急机制,对减少灾害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重建心灵家园意义重大。学校心理援助机制就是根据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任务及阶段特点,构建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社会动员参与机制、评估或辅导反馈系统等构成的机制体系。建立学校心理援助机制应遵循系统规划原则、客观实际原则、有效防控原则。学校心理援助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心理援助组织体系、心理援助执行系统、学校心理援助社会动员参与机制等。
关键词:
地震灾区 学校心理援助 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是四川农村地区,灾后农村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需要以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载体。恢复和改善汶川地震灾区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作者从区域视角和相关利益主体视角出发研究农业生态环境重建,拟对现有政策、研究进行延伸和补充;并坚持问题导向,采用统计、实地调研与经验分析结合的方法,通盘考虑宏观要求和微观问题的衔接,有针对性地提出灾区农业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 灾区农村 重建 研究框架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彭政
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四川审计战线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其中五位披挂上阵的"穆桂英"。她们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奋战在救灾一线,充分展示了四川审计人的公仆意识和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就像开在地震灾区的"五朵金花"……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程孝良 黄扶敏 黄英 郑蜀
托管型公共图书馆是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图书馆管理与运行模式的产物,具有"政府搭台、委托管理、企业运作、全民享受"的体制特点。其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唤醒公众意识,优化公共图书馆生态。保持服务的公益性、合理的定价机制、优质高效的服务、完善到位的监管,是托管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
托管型图书馆 建设模式 发展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道日娜
受灾是导致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广大西部地区因灾致贫和返贫已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内蒙古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民生命财产损失,尽快恢复农民生产生活为目标的农村灾害应急援助机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
援助机制 灾害 农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升 罗桂连
选择何种重建方式(原址重建或异地搬迁等)是灾后重建的首要问题。所谓重建意愿即在原居住地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时,受灾居民对不同重建方式(原址重建还是异地搬迁或者两者之间的状态)的选择倾向。了解灾区群众的重建意愿及其因素影响是受灾县(市)制订灾后重建规划、并推动实施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五大极重灾区1243户城乡受灾居民家庭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受灾居民所在县(市)、目前安置地、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适应新环境能力及未来经济预期等因素对其重建意愿有显著影响。研究认为:选择重建方式应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应结合目前的临时安置地对城乡布局合理规划;应将灾后重建和城...
关键词:
汶川地震受灾群众 重建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游 赖胜强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主要旅游区造成了重大破坏,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脆弱,在倡导以旅游业为先导恢复重建灾区经济时,要以生态旅游观念进行开发,确保游客、环境与文化良性互动,积极保护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四川 灾后重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招军
公益信托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开办此业务的基础条件,金融监管当局积极鼓励规范开展公益信托,在灾区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彩云 曾宁波 赖长春
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诊断标准,用改编的PTSD问卷对四川省10个极重灾区的31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时的情形"、"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在小事情上容易激动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这几个方面报告最多,在"持续性警觉增高"这一维度上得分最高。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持续警觉增高"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组的教师。不同受灾情况的教师在PTSD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家人遇难或受伤的教师在"持续警觉性增高"、"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上...
关键词:
地震灾区 中小学教师 创伤后应激障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农村震后重建课题组 张晓山 党国英 肖金成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所在的龙门山地区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给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全国人民奋起救援,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震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恢复重建。调研组于8月10日抵达地震灾区,调研了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受灾严重的县乡村根据调研的情况和获得的有关资料,我们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形成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汶川地震涉及范围广,灾情严重,情况复杂,在具体的灾后重建尤其是农村灾后重建工作中尚存在诸问题和困难,如规划严重滞后;重建资金缺乏统筹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项目活动不能按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缺乏灵活性;原宅基地复耕矛盾凸显。对策建议为:各灾区市县应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项目活动;财政报账制度应具有灵活性;重点区域的项目完成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关键词:
汶川地震灾区 农村恢复重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洪华 景鹏 王荣成
生态补偿是通过调节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一种手段或制度安排。论文从微观维度对生态补偿问题进行研究,将生态补偿利益群体分为实施群和受益群,建立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群体利益关系的复制动态、演化稳定策略和演化博弈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举报惩罚"制度存在的情况下,两群体间的演化博弈存在唯一的稳定均衡策略(保护、补偿),即实施群选择"保护"策略,受益群选择"补偿"策略,其中实施群决策主导系统稳定性;利益群体各决策选择的比重是稳定均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增加实施群和受益群选择"保护"和"补偿"策略的比重,可加快稳定均衡策略的有效形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建召 严思维 崔羽 罗清虎 林勇明 王道杰 吴承祯
【目的】土壤呼吸速率是反映生态系统对胁迫的敏感程度和响应模式的重要参数之一,生态恢复过程可引起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研究地震灾区不同生态恢复方式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准确认识灾害干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区域性碳循环特征至关重要。【方法】选择干旱河谷气候区(汶川县威州镇)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绵竹市汉旺镇)的生态恢复示范区为研究区,以受损治理区(DTA)、自然恢复区(NRA)和未受损区(UA)为处理样地,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对土壤呼吸速率(Rs)、5 cm深土壤温度(T5)、5 cm深土壤湿度(W5)、近地面温度(T0)及近地面湿度(W0)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土壤呼吸的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响应。【结果】(1)日尺度Rs最高值出现在11:00—15:00,最低值出现在10:00或18:00,在2个气候区总体上均表现为UA> DTA> NRA,且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季节尺度Rs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不同季节Rs总体上表现为UA> DTA> NRA。(2)干旱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湿度分别 16%时,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调控;相对于单因素模型,Rs与T5和W5的双因素模型回归关系更好,T5和W5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且大于0.762。(3)干旱河谷气候区DTA、UA和NRA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34、1.95、2.78,亚热带季风气候区Q10则分别为1.99、1.25、2.90,表现为NRA对土壤温度变化最为敏感。【结论】与UA比较,干旱河谷气候区DTA与NRA土壤呼吸速率分别降低41%和5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分别降低21%和2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