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0)
2023(6511)
2022(5496)
2021(4876)
2020(3973)
2019(8830)
2018(8643)
2017(16861)
2016(9344)
2015(10406)
2014(10567)
2013(10493)
2012(9709)
2011(8918)
2010(8942)
2009(8523)
2008(8407)
2007(7624)
2006(6749)
2005(6441)
作者
(26595)
(22500)
(22201)
(21348)
(14272)
(10644)
(10235)
(8484)
(8402)
(7913)
(7751)
(7593)
(7374)
(7260)
(7248)
(6953)
(6679)
(6652)
(6457)
(6338)
(5802)
(5430)
(5391)
(5060)
(5049)
(5020)
(4995)
(4872)
(4424)
(4337)
学科
(41713)
经济(41643)
管理(31588)
(25303)
(22035)
企业(22035)
方法(15851)
数学(14137)
数学方法(14042)
(12747)
(12200)
地方(10726)
中国(10040)
业经(8988)
(8923)
(8592)
(7962)
金融(7959)
(7890)
银行(7882)
(7545)
体制(7326)
(7115)
财务(7090)
财务管理(7073)
(7006)
贸易(7002)
环境(6994)
地方经济(6886)
(6824)
机构
大学(136970)
学院(135823)
(60336)
经济(59081)
管理(49978)
研究(47455)
理学(42342)
理学院(41848)
管理学(41273)
管理学院(41012)
中国(38956)
(31766)
(28268)
科学(26436)
财经(24363)
(23746)
(22019)
中心(21945)
(21380)
研究所(21014)
经济学(20060)
(18674)
财经大学(18243)
经济学院(18052)
北京(17608)
(17223)
业大(16926)
(16755)
(16723)
师范(16602)
基金
项目(88932)
科学(71537)
基金(66293)
研究(66024)
(57186)
国家(56777)
科学基金(49212)
社会(44553)
社会科(42409)
社会科学(42404)
基金项目(34586)
(34103)
教育(30195)
自然(30135)
自然科(29397)
自然科学(29390)
自然科学基金(28872)
(28748)
资助(26959)
编号(25725)
(22412)
成果(21716)
重点(20593)
(20589)
(19317)
国家社会(19202)
(18720)
课题(18432)
教育部(18022)
创新(17752)
期刊
(68381)
经济(68381)
研究(44533)
中国(29086)
(25578)
(20214)
金融(20214)
管理(19944)
学报(18957)
科学(18230)
(17255)
大学(15039)
学学(14301)
财经(13011)
教育(12699)
技术(11232)
(11153)
经济研究(11095)
农业(10995)
业经(9623)
问题(8824)
(7479)
理论(6945)
国际(6909)
实践(6083)
(6083)
(6079)
技术经济(6053)
科技(5876)
世界(5866)
共检索到213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樊纲  
国家间货币从互换发展到互持,就使一个"死机制"变成一个日常的"活机制"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风险。但是要彻底改变这种体制,最终实现单一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制度,不仅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会受到该体制利益受惠国的强烈抵制。因此,我们在近期内可以考虑一些可能的变通与替代方案,从现实出发,渐进地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在事实上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局部的改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柯菁  
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供应机制的影响柯菁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外汇储备从1994年初的212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底的516亿美元,增幅达144.55%,1995年上半年已到626亿美元,1995年底的外汇储备已超过7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白晓燕  邓小华  
为了考察储备管理者的投资组合如何对汇率变化做出反应,文章首先从各币种占外汇储备的份额中分离出单纯由数量变动引起的组合效应值,进而采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分析组合效应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储备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因时期而异:伴随着欧元诞生及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央行从实行投资组合再平衡策略(国际货币贬值造成市场增持)逐渐过渡到积极多元化策略(国际货币贬值造成市场减持);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回到再平衡投资策略。各国在不同阶段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对中国的外汇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沈国兵  
针对日元与人民币的关系问题,笔者研究发现:(1)日元与人民币现阶段都无法成为区域内锚货币,两者尚未具备区域内货币竞争的条件;(2)中日两国产业结构差异和贸易互补性使得两国货币竞争没有必要;(3)货币危机和中日双边贸易发展内在地推动两国加强区域内货币合作;(4)日本对华贸易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据此,仅从经济和金融角度考虑,推进日元与人民币区域内货币合作而非货币竞争对中日双方都是有利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陆前进  
一、储备会计体系西方储备会计体系有两种,一是即期的储备体系(Thecontemporaneousreserverequire-mentsystem;CRR),储蓄机构在平均储备会计期间之内,维持平均储备余额等于或大于平均法定储备,即根据当期储蓄保持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晓雷  
进入新世纪全球国际储备规模快速扩张,结构显著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的体制性缺陷。研究表明,主导新世纪国际储备的主权信用货币实际上只有主权而没有信用。因此,当代国际储备体系必须改革,中国的国际储备也应该调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益君  李善燊  
通过实证分析运用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结论,"外汇储备增加(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加(减少)——通货膨胀(紧缩)预期"这一传导机制是明显的。针对所得结果建议通过加强政府调控、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和实行通胀目标制来管理通胀及通胀预期。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雷佳敏  周孝华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扩大及年新增储备的急剧增加,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管理已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现状,指出当前过多的美元储备造成了巨大价值损失和战略风险。在收集大量经济数据的基础上,以全新视角构建了基于区域经济实力的储备结构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价值评估,得出该模型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基于当前我国外汇规模及年增量水平下的国家外储结构调整方案。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扬  邱兆祥  
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形式持有,并且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其特征可以概括为额度高、币种和资产结构单一。这种特征必然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面临较高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因此,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理应从减少超额储备以及改善外汇储备币种和资产结构入手。2008年之后,以货币互换为代表的跨国货币合作成为新趋势,其在减少超额外汇储备量以及改善外汇储备结构方面颇为有效,善加利用可以达到控制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目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扬  邱兆祥  
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形式持有,并且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其特征可以概括为额度高、币种和资产结构单一。这种特征必然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面临较高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因此,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理应从减少超额储备以及改善外汇储备币种和资产结构入手。2008年之后,以货币互换为代表的跨国货币合作成为新趋势,其在减少超额外汇储备量以及改善外汇储备结构方面颇为有效,善加利用可以达到控制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目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范东君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大都将货币供给量视为中央银行可以加以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凯恩斯就认为货币是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以决定基础货币的水平,而货币供给又是基础货币的稳定函数,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权  杨秋菊  
本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构建了国际资本流动性冲击及其救援模型,探讨存在流动性风险情形下外汇储备与双边货币互换对国际资本期望净产出的影响。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参数设定与模拟,分析双边货币互换的福利效应并确定货币互换最优规模。结果显示,当国际资本流动性冲击低于0.5时,外汇储备占国际资本的比重为24.1%就能应付大部分的流动性风险。当国际资本流动性冲击处于0.51~0.87时,采取双边货币互换和外汇储备相结合的救援方式效果最佳,此时,外汇储备占国际资本的比重最优区间为24.18%~25.55%,双边货币互换占国际资本的比重最优区间为0.33%~35.54%。对照一国外汇储备量及其与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发现,外汇储备量和双边货币互换规模虽落入最优区间,但综合两者的流动性提供功能,大部分国家仍不能应对0.6以上的流动性冲击。其中,大部分国家的外汇储备量偏低,只有巴西、丹麦、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的外汇储备量是相对足够的,同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塞尔维亚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额度都太低,很难提供遭受冲击时所需的流动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祝国平  刘力臻  张伟伟  
本文在货币国际化的视角下研究了大国最优国际储备规模的变化规律。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在大国货币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国际储备的最优规模呈现出先升后降的阶段性特征。货币国际化前期,充足的国际储备为有效控制宏观风险提供支持;而货币国际化后期,本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开始替代国际储备,并使之最优规模下降。利用两组不同阶段的国际货币(潜在)发行国数据,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结论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拓展中国国际储备规模管理思路提供了借鉴。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康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超常增长,并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实证角度剖析了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冲击,以及引起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促使国际收支结构平衡,以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