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8)
- 2023(11418)
- 2022(9607)
- 2021(9059)
- 2020(7471)
- 2019(16983)
- 2018(16545)
- 2017(31627)
- 2016(17465)
- 2015(19909)
- 2014(19904)
- 2013(19477)
- 2012(18405)
- 2011(16782)
- 2010(16985)
- 2009(15912)
- 2008(15865)
- 2007(14278)
- 2006(12800)
- 2005(11935)
- 学科
- 济(72578)
- 经济(72479)
- 管理(52399)
- 业(48326)
- 企(39988)
- 企业(39988)
- 方法(27445)
- 中国(24502)
- 数学(23219)
- 数学方法(22953)
- 农(21321)
- 财(20028)
- 制(19644)
- 业经(18030)
- 贸(15816)
- 贸易(15808)
- 易(15498)
- 地方(13837)
- 体(13486)
- 银(13411)
- 银行(13397)
- 农业(13118)
- 行(12972)
- 策(12918)
- 理论(12458)
- 产业(12242)
- 融(12172)
- 金融(12169)
- 技术(11648)
- 学(11289)
- 机构
- 学院(249755)
- 大学(248869)
- 济(114422)
- 经济(112252)
- 管理(92911)
- 研究(90350)
- 理学(78559)
- 理学院(77705)
- 管理学(76735)
- 管理学院(76225)
- 中国(69947)
- 财(55233)
- 京(52888)
- 科学(48228)
- 所(44300)
- 财经(42279)
- 中心(40080)
- 研究所(39466)
- 江(38835)
- 经(38477)
- 经济学(36680)
- 农(35456)
- 北京(34237)
- 范(33017)
- 经济学院(32912)
- 师范(32785)
- 院(32492)
- 财经大学(31184)
- 业大(30313)
- 州(29958)
- 基金
- 项目(157565)
- 科学(125925)
- 研究(123365)
- 基金(114400)
- 家(97543)
- 国家(96718)
- 科学基金(83155)
- 社会(80655)
- 社会科(76649)
- 社会科学(76638)
- 省(60069)
- 基金项目(58598)
- 教育(57749)
- 划(50471)
- 编号(49951)
- 自然(48988)
- 自然科(47836)
- 自然科学(47825)
- 资助(47566)
- 自然科学基金(47031)
- 成果(42867)
- 部(37271)
- 课题(36349)
- 重点(36039)
- 发(35500)
- 制(35200)
- 国家社会(33991)
- 创(33586)
- 教育部(32876)
- 性(32805)
- 期刊
- 济(132503)
- 经济(132503)
- 研究(84666)
- 中国(57640)
- 财(42397)
- 管理(38044)
- 教育(34689)
- 农(34255)
- 科学(32373)
- 学报(31858)
- 融(27393)
- 金融(27393)
- 大学(26047)
- 学学(24142)
- 农业(23237)
- 技术(22490)
- 财经(22388)
- 经济研究(21782)
- 业经(20103)
- 经(19553)
- 问题(17575)
- 贸(16572)
- 国际(14754)
- 世界(14323)
- 业(12719)
- 技术经济(12336)
- 坛(11984)
- 论坛(11984)
- 现代(11474)
- 经济问题(10952)
共检索到398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孟华
首先,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法制化管理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前提。结合以上情况的分析,可发现要彻底解决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仅依靠高校单方面的教学改革可能还不够,它还需要文化管理部门首先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和管理的理念。这种新的文化发展和管理思想观念,不应是一个单方面的理念,应该是一个主要包括文化经济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卫学莉 张帆
中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为推动经济增长转型,国家更是努力将其打造为支柱产业。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创意人才、制作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人才诉求。我国文化产业目前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管理不善等问题,必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转变投入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产学研交流,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高端转型。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人才需求 人才困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夏娜
多元文化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是英语语言、商务知识和文化能力的综合培养。文化能力要求学习者不仅学习目的语文化,也要更好地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和资源,进而参与本国文化的传承和传递。因此,应重树本国文化自信,加强商务英语人才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中学西传 文化自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吕超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相关人才资源却严重缺乏,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存在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杂乱、师资匮乏、教材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此提出几点改革建议:明确育人目标,实践整合创新;定位学科共性,彰显校本特色;巩固师资力量,加速资源转化;重构课程体系,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材建设,实现教材补位。
关键词:
高校 文化产业 管理人才 培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温丽琴 卢进勇 朱震峰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类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同时,为海外并购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根据清科数据,2014年第二季度文化娱乐产业海外并购金额总数已经超过10亿美元,而且还有加速的趋势。文化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着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并购标的资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符桂芹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的全面接轨 ,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 ,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即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对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改组 ,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 ;坚持文化创新 ;做好做大文化产业集团 ;完善文化法规 ,整顿文化市场秩序 ,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
WTO 文化产业 挑战 战略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朝霞
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两个角度首次系统分析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地理机制。理论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在直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来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前者是一种正的空间外部溢出,而后者是一种负的空间外部溢出。经验研究进一步发现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经济集聚的直接促进和正的空间外部溢出来实现的,正是在这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差异性和集聚性并存的格局。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经济集聚 空间分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吕方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沿着从农业、工业再到服务业这样一个轨迹发展的。而文化产业的出现,则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目前中国虽然在制造业具有某种比较优势,但却处在国际制造业的低端,获取的利润很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尤其是以创造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来推进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中国的制造业,使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陈争辉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可分为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且间接就业效应显著于直接就业效应;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可分为就业总量效应和就业结构效应。就总量来讲,第三产业与文化产业对于就业都存在正向拉动作用,且文化产业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0.13>0.037);就结构来讲,文化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符合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文化创新和文化领域的自主创业,培育民族文化品牌,加大承接文化产业的力度。
关键词:
文化产业发展 就业总量效应 就业结构效应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袁江
我国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前期孕育、初步发展时期之后,近几年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排斥问题广泛存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要获得突破性发展,亟需解决产业投融资瓶颈的制约,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而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是文化产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陆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高职 人才培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垚 夏杰长 刘奕
本文在对长三角文化产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文化产业人才构成的趋势与特征,总结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提出现阶段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保障措施。研究表明,文化企业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统一、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实操技术性人才以及核心创意型人才和市场推广型人才;应着重培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以能力培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力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保障体系的相关建议,即构建高端创意人才信息库,实施行业专项人才发现计划;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协助企业打造人才职业发展平台;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培养双师型师资和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人才培训平台的扶持力度,营造更具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嫚 王如忠
论文在对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力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双循环"动力机制,并在其基础上引入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借此提出了相应区域发展策略。结果显示:(1)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度处在中度耦合阶段,整体文旅融合水平也较低,处在中度失调阶段,2000—2018年间呈现缓慢上升态势;(2)区域间融合程度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阶梯式差异特点,但年均增长率则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融合速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中部地区上升趋势最明显;(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西部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呈现明显的中心化特点,融合度发展水平与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身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嫚 王如忠
论文在对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力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双循环"动力机制,并在其基础上引入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借此提出了相应区域发展策略。结果显示:(1)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度处在中度耦合阶段,整体文旅融合水平也较低,处在中度失调阶段,2000—2018年间呈现缓慢上升态势;(2)区域间融合程度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阶梯式差异特点,但年均增长率则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融合速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中部地区上升趋势最明显;(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西部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呈现明显的中心化特点,融合度发展水平与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身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常红霞 王芳 刘阿宝
本着以"创意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设计与制作技能"培养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职业道德、创新思维"为基本要求,创设"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现能力与岗位需要对接;技能与就业方向对接;素质与企业要求对接;知识与未来发展对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