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53)
2023(7456)
2022(6330)
2021(5551)
2020(4312)
2019(9881)
2018(9699)
2017(17968)
2016(9677)
2015(10787)
2014(10864)
2013(10744)
2012(10282)
2011(9598)
2010(9971)
2009(9069)
2008(9091)
2007(8341)
2006(7785)
2005(7491)
作者
(29010)
(24123)
(24003)
(22477)
(15630)
(11654)
(10887)
(9341)
(9269)
(8918)
(8248)
(8054)
(7963)
(7862)
(7745)
(7372)
(7224)
(6997)
(6954)
(6895)
(6251)
(6047)
(5880)
(5608)
(5548)
(5474)
(5462)
(5402)
(4891)
(4799)
学科
(47346)
经济(47298)
(28610)
管理(27237)
(21985)
企业(21985)
中国(19186)
地方(18373)
(14535)
业经(12693)
方法(11108)
地方经济(10488)
农业(10259)
(10098)
(9430)
银行(9420)
(9276)
(9202)
金融(9202)
(9114)
(8929)
贸易(8917)
数学(8722)
数学方法(8610)
(8554)
技术(8028)
环境(7813)
(7707)
(7669)
发展(7594)
机构
学院(141547)
大学(138422)
(59570)
经济(58166)
研究(55580)
管理(51779)
中国(42874)
理学(42766)
理学院(42198)
管理学(41598)
管理学院(41291)
科学(32179)
(31251)
(29056)
(26904)
研究所(25783)
中心(24353)
(23894)
(23142)
(21394)
师范(21205)
北京(20665)
财经(20082)
(19977)
(19668)
业大(18059)
(17948)
(17890)
农业(17610)
经济学(17134)
基金
项目(86027)
科学(67847)
研究(66282)
基金(59602)
(51255)
国家(50743)
科学基金(43227)
社会(41938)
社会科(39731)
社会科学(39724)
(35351)
基金项目(30638)
教育(29788)
(29337)
编号(27896)
自然(25698)
(25512)
自然科(25099)
自然科学(25097)
自然科学基金(24643)
资助(24079)
成果(23211)
发展(20992)
课题(20922)
(20597)
重点(19683)
(18361)
(18030)
创新(17096)
(17050)
期刊
(78963)
经济(78963)
研究(49247)
中国(38291)
(23656)
管理(23085)
教育(20658)
科学(20081)
(18836)
学报(18491)
(17455)
金融(17455)
农业(16218)
业经(14962)
大学(14383)
技术(13539)
学学(13205)
经济研究(12210)
问题(10041)
财经(9686)
(8579)
(8422)
(8300)
国际(8051)
商业(7901)
(7809)
论坛(7809)
图书(7780)
世界(7567)
(7439)
共检索到242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明立  
本人认为,我国未来人口变动将呈现三大明显特征,并将给经济和人口自身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和后果。 第一、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即使在不改变并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的情况下,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势头一时也不会停止下来。直至2050年达到16亿左右的峰值后,可望停止下来,然后逐渐有所下降。这一持续增长的时间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是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单学勇  
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分析 (一)基本定义 我们把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以政府为主体建立人类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通过对当代人行为的激励与约束,降低生态环境成本,在经济发展中把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产出最大化,结构最优化;既满足当代人,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龙男  
中国在均衡与非均衡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环境的影响作用重视不够,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未来区域开发面临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未来的区域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区域开发与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金世洵  
一、西藏能源发展基本情况西藏能源资源中,煤炭、油、气等发现较少,而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比较丰富。全区共有356条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必定  林斐  俞世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向明  
人口发展战略是指导人口再生产和人口活动全局的根本方针,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导国民经济活动全局的根本方针,两者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从人口方面看,全体人口和劳动人口的生活、生产需求,包括幼儿抚育,青少年教育,青壮年就业,婚育、老年人的退休、赡养等等与社会物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过程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莉  战炤磊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世界各国均将其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从规模、质量和结构等层面对于人口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认为,当前南京人口发展现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有支撑作用,又有制约作用。因此,必须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南京人口发展思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高人元  张雁  
本文从空间效率角度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我们首先给出了空间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区域协调发展须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发,应用贸易引力模型与1997年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分析了表征各地区空间效率大小的指标——真实市场潜能。本文发现,中国区域的真实市场潜能按从高到低顺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第二层次为京津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第三层次是中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居于第四层次。同时,从真实市场潜能构成来看,所有地区的真实市场潜能主要是由本地区内部需求引致的,而其他地区需求与国外需求引致的真实市场潜能较弱;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较快发展产生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力君  
文章从分析天津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提出天津与京冀地区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京津塘、唐津、京沪、京沈和津蓟等高速公路为轴线,重点发展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沿海城市带,形成服务首都,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实现天津与京冀地区的一体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邕健  毛蒋兴  
阐明了资源型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从资源型城市的城乡关系特征出发,指出资源开发中的狭隘资源观是导致这类城市城乡发展失调的根源所在。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即树立广义资源观,建立与广义资源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构建与新型产业结构一致的城乡空间结构。阐明了城乡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并以河南省舞钢市为例,对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论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义丰  谭杰  陈美景  贾大猛  王晶  宋思雨  
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国家的形象标识。长城在为人类带来极大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同时,其物质遗存和发展环境正受着人类活动深刻的影响。科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长城资源,体现其应有的科考、教育和经济价值,并保证后代人有同等机会分享先辈们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本文按照战略性、整体性、层次性、目标指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建立长城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提出通过建立长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长城发展企业联盟和长城文明示范村等一系列措施,探索长城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推动长城所在区域实现科学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耀彬  郑维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贯穿了"注重公平—注重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以注重公平为重心、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辩证逻辑主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稳健、开放、活力、公平"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为此,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推行环、带状区域发展新模式,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聚焦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李泊溪  
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确立依据和战略的内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东西部的绝对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近几年相对差距也呈扩大趋势。并提出这是中国面临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指出,为顺利实现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地区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最后对如何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若干战略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