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54)
2023(6639)
2022(5556)
2021(5533)
2020(4505)
2019(10161)
2018(9893)
2017(18584)
2016(9798)
2015(11344)
2014(10866)
2013(10952)
2012(10316)
2011(9861)
2010(9650)
2009(9124)
2008(9100)
2007(8018)
2006(7398)
2005(6693)
作者
(27794)
(23312)
(23211)
(22165)
(14889)
(11143)
(10653)
(9128)
(9088)
(8185)
(8006)
(7788)
(7643)
(7347)
(7322)
(7086)
(6912)
(6817)
(6663)
(6444)
(6078)
(5494)
(5451)
(5285)
(5284)
(5177)
(4993)
(4879)
(4662)
(4653)
学科
(45631)
经济(45480)
管理(28142)
(21840)
方法(19896)
(18316)
企业(18316)
中国(16078)
数学(15726)
数学方法(15637)
(12563)
环境(12309)
(10951)
(10830)
贸易(10823)
(10694)
(10569)
业经(9324)
(8762)
理论(8472)
(8139)
(7939)
资源(7751)
(7541)
关系(7186)
农业(6640)
地方(6152)
(6147)
银行(6139)
(6111)
机构
大学(153153)
学院(146368)
(69897)
经济(68879)
研究(57435)
管理(54950)
理学(47002)
理学院(46436)
管理学(45896)
管理学院(45602)
中国(43889)
(33422)
科学(32458)
(29920)
(28597)
研究所(26194)
财经(24567)
中心(24514)
经济学(23670)
(22654)
北京(21926)
(21419)
师范(21291)
经济学院(21191)
(19970)
(19874)
(19673)
财经大学(18435)
师范大学(17822)
科学院(17618)
基金
项目(97453)
科学(78207)
基金(74239)
研究(73329)
(64855)
国家(64389)
科学基金(54737)
社会(51789)
社会科(48101)
社会科学(48085)
基金项目(38034)
教育(33022)
(32862)
自然(32492)
自然科(31604)
自然科学(31593)
自然科学基金(31097)
资助(30705)
(29213)
编号(28100)
成果(24212)
(24088)
国家社会(23047)
中国(22464)
重点(22181)
(21212)
教育部(21062)
人文(19623)
(19518)
大学(19161)
期刊
(75871)
经济(75871)
研究(47640)
中国(31518)
学报(22691)
科学(21996)
(21764)
管理(19935)
(17775)
大学(17005)
教育(16364)
学学(15265)
经济研究(13433)
财经(13289)
农业(12752)
(11692)
图书(11134)
(10999)
(10858)
金融(10858)
问题(10421)
世界(10266)
国际(9810)
技术(9763)
资源(9319)
业经(9130)
书馆(8130)
图书馆(8130)
(7872)
技术经济(6915)
共检索到226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秦华  科特尼·弗林特  
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两个主要研究传统。目前关于这两个分支学科的讨论主要是局限在美国学术界内,而其对于其它国家环境和社会研究学科建设的借鉴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本文在中国的学术背景中提出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相互融合问题的原因所在。环境社会学在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学科建设阶段,垮学科的中国环境与资源社会学在投身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完全有希望实现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的实质融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曹艳春  
本文采用跨学科分析方法,探讨贫困群体面临的收入性稀缺,从心理学视角来分析贫困人员的"稀缺"心态,从重要性和急迫性两个方面对比"获取当前收入"和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群体的心理影响,深入探究贫困群体由于稀缺心态导致"管窥"现象、减少"带宽",降低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退出或不参加社会保障制度的原理,提出设计符合需要的"自我满足标准";灵活设计激励机制,将社会保障纳入"管子"视野内;完善提供机制;构建滚动缴存机制和建立阶段性渐进式退出机制,避免"稀缺陷阱"等措施建议,以提高贫困群体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参与率和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新庚  聂建晖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风险事件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急剧增加,环境风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王芳教授撰写的《事实与建构:转型加速期中国区域环境风险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姜继  
中国图书馆学的跨学科研究姜继Abstract:Thoughtheterm"interdisciplinarystudy"hasappearedinthestudyoflibraryscienceinChinasomewhatlate,thesimil...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福国  瞿帅伟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总体上可以从结构、组织和制度三个视角进行分类和把握。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并且把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划分为社会转型的普遍解释基础、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解释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三个层次。研究的三个视野以制度为研究支点,向上可以连接到结构背景,向下可以引入具体的组织要素分析,从而搭建了一个社会转型研究的沟通平台。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马文超  
环境资源约束决定了环境资源管理,企业将结合环境资源状况进行预算和业绩报告。因此,环境报表的设计尤其关键,它揭示了企业的环境资源状况,从财务层面明确了企业管理控制的重点。在环境报表的设计中,基于环境社会学理论"认定"环境资产、负债和权益,考察诸要素在核算流程中的表现,明确"会计等式"的价值内涵,将决定环境资产负债表内生于"环境社会"的"合法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旭东  
跨学科性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属性,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着学科性质的争论,并出现了领域论、学科论、领域和学科双重论、跨学科论等观点。跨学科性是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一种普适性,比较教育研究跨学科研究是由教育的复杂性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方法多元性、全面性、区域差异性等特征。比较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的具体表现应该是比较教育亚学科群的建构,如比较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政治学、比较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政治经济学、比较教育文化人类学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程天君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包括学科要素与学科历史两个基本论域,学科要素则主要由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方法论三者构成。通览我国教育社会学近百年的学科论,可概括大要为如下四则:"一涉",即研究方法论上的"价值涉性";"二说",即研究对象上的"社会化过程说"与"相互关系说";"三论",即学科性质上的"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论";"四段",即学科历史上的"初创"、"停滞"、"重建"及"转型"四个阶段。本文以史带论地检视了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中的四个困扰性问题:研究对象上长期主导的"关系说"其实并不能标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独特性,学科性质上不得不坚持的"事实学科论"事实上难以成立,学科历史上惯...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钟旭  
文章从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的学科关系、工作内容与方法等入手 ,分析了 194 9~1985年三学科间跨学科研究的产生背景和基础 ,对三学科间跨学科研究的形式、规模、强度以及跨学科研究著者的著文分布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嵩迪   卢晓中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跨学科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内蕴着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双重命题,这一双重命题也构成了高校开展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基本遵循。而在以学科组织为基本结构的大学中开展跨学科教育,尚面临着活跃的跨学科科研与滞后的跨学科教学的分离、跨学科人才旺盛的产业需求侧与迟滞的高校供给侧的脱节。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组织经验表明,高校需突破传统院系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多种类型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构建多方主体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组织策略,为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产业界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提供组织基础,培养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崔允漷   郭洪瑞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既是亮点又是难点,但它是一个多义词,亟须厘清。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是指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教学,以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操作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科目A跨科目B”型与“科目A跨科目B+”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四个关键特征表现为以科目之跨为起点,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实践学习为路径和以素养培育为旨归,强调了其科目学习的逻辑起点,观照了学习内容组织的变革,凸显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革命的表征。从实践策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重实施单元化,以单元作为设计实施的单位和载体;应注重主题意义化,建构有意义的综合性主题;应注重内容结构化,开展指向整合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注重学习实践化,推进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变革;应注重评价表现化,嵌入表现性评价变革传统评价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泽泉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拓展和日益复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不再是单一视角下的制度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个人发展问题,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临诸多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新形势下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新界定、市民化程度测量标准和指标的重新确立、概念框架的统一与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事实上,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趋势除了加强原有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管理学等原有学科的交叉研究外,还必须将发展生态学、公共健康学、政策学、发展人口学、发展人类学、营养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纳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中,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好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在跨学科框架内重新思考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议题和新的问题意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志成  
弗莱雷解放教育课程建构论重视全体成员参与、注重学生生活经验、提倡培养批判意识、强调原生主题来进行课程的建构。基于批判建构主义的原理,弗莱雷实施了"跨学科课程改革计划"。这一新的课程改革计划的主导思想是:探究和确定现实世界中的原生主题,围绕主题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开展以批判与建构为特色的课程改革计划,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意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费孝通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我知道得不多,好得最近几年已经有人进行研究,而且写出了专著,不仅大陆上有,香港也有。今天只想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一点补充。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航  
在公共品博弈中,搭便车会导致合作瓦解,这是一个著名的社会困境。大量研究表明,对搭便车进行惩罚,是维护公共合作的有效机制。但惩罚是有成本的,它又会诱发二阶搭便车,进而导致惩罚机制瓦解,这种情形被称为二阶社会困境。如何化解这一困境,是该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通过一个多行为主体(Multi-Agent)演化博弈随机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即可证明,在不改变其他假设的情况下,只要公共品的回报足够大,惩罚行为就能保持稳定的演化趋势。研究显示,随着公共品回报的不断增加,二阶搭便车对惩罚者的演化优势会不断缩小;当这种优势足够小时,它就可能被演化过程的随机性所抵消。本文的跨学科研究表明,以公平和公正为宗旨的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