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75)
- 2023(12427)
- 2022(10091)
- 2021(9657)
- 2020(7751)
- 2019(17056)
- 2018(16959)
- 2017(29679)
- 2016(16720)
- 2015(18471)
- 2014(18268)
- 2013(16634)
- 2012(15241)
- 2011(14092)
- 2010(14579)
- 2009(13311)
- 2008(12736)
- 2007(11636)
- 2006(10277)
- 2005(9227)
- 学科
- 济(56895)
- 经济(56829)
- 管理(49585)
- 业(42513)
- 企(37985)
- 企业(37985)
- 中国(22347)
- 教育(22262)
- 方法(19106)
- 技术(18679)
- 学(17214)
- 理论(16928)
- 农(14992)
- 地方(14692)
- 业经(14667)
- 数学(14398)
- 数学方法(14148)
- 财(13336)
- 技术管理(12834)
- 制(12354)
- 教学(10591)
- 银(10481)
- 银行(10455)
- 融(10344)
- 金融(10336)
- 和(10287)
- 行(10148)
- 农业(9912)
- 体(9694)
- 划(9633)
- 机构
- 大学(225484)
- 学院(222872)
- 济(80532)
- 管理(80304)
- 研究(79443)
- 经济(78468)
- 理学(68650)
- 理学院(67723)
- 管理学(66431)
- 管理学院(65960)
- 中国(54006)
- 京(49289)
- 科学(48133)
- 范(40636)
- 师范(40325)
- 所(38927)
- 财(38224)
- 江(36001)
- 研究所(35459)
- 教育(35446)
- 中心(34972)
- 师范大学(32755)
- 北京(31428)
- 农(31160)
- 财经(29561)
- 院(29382)
- 业大(29261)
- 技术(29234)
- 州(28600)
- 经(26707)
- 基金
- 项目(148461)
- 科学(119943)
- 研究(117813)
- 基金(103404)
- 家(89644)
- 国家(88741)
- 科学基金(76317)
- 社会(72911)
- 社会科(68783)
- 社会科学(68774)
- 省(61635)
- 教育(60951)
- 基金项目(53696)
- 划(53113)
- 编号(50569)
- 自然(46297)
- 自然科(45299)
- 自然科学(45283)
- 自然科学基金(44467)
- 成果(43734)
- 资助(39461)
- 课题(38565)
- 创(36213)
- 重点(35030)
- 发(34018)
- 部(33047)
- 创新(32781)
- 年(32172)
- 项目编号(31242)
- 规划(30600)
- 期刊
- 济(93942)
- 经济(93942)
- 研究(76057)
- 教育(61877)
- 中国(56926)
- 学报(32539)
- 管理(32365)
- 科学(30888)
- 财(29415)
- 农(28418)
- 大学(25482)
- 技术(23961)
- 学学(22177)
- 农业(19397)
- 融(17460)
- 金融(17460)
- 职业(16376)
- 业经(16213)
- 经济研究(15502)
- 财经(14548)
- 坛(12865)
- 论坛(12865)
- 科技(12838)
- 图书(12812)
- 经(12790)
- 问题(10786)
- 发(10597)
- 业(10428)
- 技术教育(10352)
- 职业技术(10352)
共检索到347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国瑞
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具有强烈的本土性、政治性与发展性特征,在高等教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发展经历了创建、重构和升华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也存在明显不足。以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创新,应正确处理三个重大关系,进一步深化党的百年教育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加强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的协同攻关,优化宏观理论研究的体制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准确把握和遵循不同类型学科划分的逻辑和价值取向,结合高等教育实际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完善问题导向和多学科研究范式,科学界定学科边界,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客观开展中美教育学研究生比较,凸显中国特色,打造高等教育学的中国式研究范式、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邬大光 郭玉婷
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深受时代特征影响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结果,也是历时性与共时性互动的产物。在时代特征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视角阐明了其中的复杂性,提出了重构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包括辩证处理知识体系的时代性与超前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思想性、模仿性与自主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学 时代特征 知识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浩进 纪玉山 申浩然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新的学理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新质生产力理论延伸、拓展了生产力理论体系,是一场“范式革命”,对于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能级跃升,是新质态的生产力。对新质生产力特质、机理、方法论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能够避免“泛泛而论”“虚置虚化”的研究趋向,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创新范式。新质生产力的特质在于进化性、集成性、风险性等,运行机理在于微观维度上的新质企业、中观维度上的新质产业、宏观维度上的新质经济体系等。在此基础上,研究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新质”方法论,确立“人是创新之本”,把握好量变—质变—裂变、可能性—现实性—颠覆性、偶然性—突变性—必然性等方法论,以实现精准“导航”、深化拓展理论研究。因地制宜地践行新质生产力,就要在其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立足创新活动的实践,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演化中持续发挥效能,推动整体上的创新驱动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忠华
学科的“开放性”对高等教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和资源,使其能不断吸收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从而保持活力和创新性。而知识体系“自主性”则是高等教育学“开放性”学科属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只有具备“自主性”,高等教育学才能有效地筛选、整合和应用外部信息,进而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在学科“开放性”视角下,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自主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基本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晨 杨满福 季益龙
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突出人民性、民族性、适应性、开放性的理论品质。实践过程中,应立足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知识属性,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知识面向,以凸显文化自觉为使命的知识根基。在自主化、类型化发展的背景下,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聚焦职业教育实践的“元”问题,服务职业教育实践,锚定知识体系宏观方位,实现守正创新与自信自立、自主发展与社会适应、知识创新与内外融通相统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宝贵 李慧
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首先阐明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内涵,从时代之维、历史之维和世界之维阐述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蕴,解析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而提出建构策略:以问题导向为基石,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丰实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意蕴;以中文应用为目标,发挥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服务功能;以数智转型为动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贾佳
知识积累是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基于学术史的回顾,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知识积累及其“学科化”建构始于西方,近现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知识在西方文本与本土实践中逐渐累积,并伴随高等教育学的创立被赋予了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使命与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知识积累具有明显的“反学科化”特征,集中表现为积累方式的拿来主义与快餐化、积累内容的工具主义与碎片化,以及积累程度的浅层次化与内含其中的内在惰性,从根本上制约了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实践根基、本质规定及其深度建构。解困的关键在于树立起高等教育知识积累的“学科立场”,通过还原知识积累的实践本源、深化知识积累的层次与结构以及激发知识积累主体的学科自觉,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知识积累 知识体系 高等教育学 学科建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鲁成
本文依据系统科学、技术创新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分析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这个理论模式阐述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功能、运行模式和调控要求、系统目标和实现机理。作为一种研究思路,这个模式将有助于人们去建立各自的区域创新体系,并对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做出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丹丹
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教育研究的理论自觉,是当代教育学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时更需要几代学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教育学论纲》作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阶段性成果,一经发表,便引起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2023年5月15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座谈会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十余位教育等领域的学者就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展开研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如赞 张兴
本文从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互动发展的角度 ,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结合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提出了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的“四级办学 ,两级管理”的高等教育分层管理体系 ,以及引入市场机制建设现代大学城与发展二级学院等新思路和政策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连志英
[目的/意义]通过对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及其建构的理论研究,深化学界对此知识体系的认识,并推动其建构。[方法/过程]阐释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和构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解析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当代意义,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探究。[结果/结论 ]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特定的逻辑基础和方法论,围绕本学科的元问题,扎根本土实践开展研究所形成的知识系列,它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的知识。建构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档案学人的学科自觉及理论建构在新时代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中国档案学人打破西方档案学中心主义、建构档案天下大同的学科使命。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
关键词:
档案学 自主知识体系 本土化 国际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明辉 王扬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整体论述精神,建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及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务之急。文章在归纳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审计理论研究基本成就、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系统探讨了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的建构价值、理论品质、内容框架和建构原则、目标及路径。研究指出,从长期看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的建构目标是建构一套中国自主、体系完备、切合时情、融合贯通、支撑实践的高水平审计知识体系,建构路径包括中国传统审计文化的学理化发展、中国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挖掘、中国审计经验的理论解释和中国审计制度文本的学理研究等十个方面。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樊恭烋
到2020年我国要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企业也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意味着今后十几年内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要为工厂、企业培养出数量巨大的、能完成自主创新任务的科技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成军
文中指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一网络系统,介绍了基于这一网络系统的知识创新的知识生产内生性、知识传播内生性、经济特征及其与组织变革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了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尝试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宜加强的五个方面。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知识创新 高等教育 高教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