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44)
- 2023(5618)
- 2022(4514)
- 2021(4717)
- 2020(3676)
- 2019(8680)
- 2018(8607)
- 2017(14220)
- 2016(8679)
- 2015(10222)
- 2014(10117)
- 2013(9452)
- 2012(8869)
- 2011(8493)
- 2010(8461)
- 2009(7518)
- 2008(7273)
- 2007(6324)
- 2006(5692)
- 2005(5426)
- 学科
- 济(31422)
- 经济(31396)
- 教育(18888)
- 中国(18313)
- 管理(13798)
- 方法(13466)
- 数学(12418)
- 数学方法(12327)
- 业(11302)
- 学(10666)
- 贸(8571)
- 贸易(8565)
- 易(8476)
- 理论(7560)
- 企(7492)
- 企业(7492)
- 农(7244)
- 发(6770)
- 教学(6124)
- 发展(5893)
- 展(5771)
- 关系(5588)
- 财(5535)
- 出(5226)
- 制(5193)
- 银(4823)
- 银行(4816)
- 行(4769)
- 融(4567)
- 金融(4567)
- 机构
- 大学(123799)
- 学院(114745)
- 济(51282)
- 研究(51136)
- 经济(50471)
- 管理(34259)
- 中国(33109)
- 理学(29131)
- 京(28734)
- 理学院(28650)
- 管理学(28176)
- 管理学院(27922)
- 教育(27743)
- 科学(26970)
- 范(26133)
- 师范(26031)
- 所(25181)
- 研究所(23178)
- 师范大学(22089)
- 财(21365)
- 中心(20253)
- 北京(19958)
- 经济学(18497)
- 院(17929)
- 财经(17526)
- 经济学院(16564)
- 经(16406)
- 江(16129)
- 研究中心(14187)
- 研究院(14084)
- 基金
- 项目(72042)
- 研究(60931)
- 科学(59012)
- 基金(52033)
- 家(45015)
- 国家(44571)
- 社会(38847)
- 社会科(36593)
- 社会科学(36589)
- 科学基金(36455)
- 教育(36283)
- 基金项目(25373)
- 编号(25110)
- 划(24613)
- 省(24541)
- 成果(24070)
- 资助(21876)
- 课题(21053)
- 部(20161)
- 自然(19778)
- 自然科(19335)
- 自然科学(19329)
- 自然科学基金(19040)
- 中国(18612)
- 教育部(18313)
- 重点(18235)
- 年(17487)
- 发(16940)
- 性(16715)
- 国家社会(16647)
共检索到187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有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是指具有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理论效力、拥有世界格局等思想品质的教育哲学。现代中国教育哲学走过了一条从学科建构到思想创生、从打造特色到形塑气象、从危机话语到理性自觉的历程。建构有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是创生中国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智识努力,既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教育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建构有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要求学人具有历史意识、问题意识和世界意识。建构有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教育哲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思想创生的使命担当与理性自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桑新民
近年来,建构主义对国内外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一种理论的跨时空传播,必然产生文化的误读,但这同时也正是理论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作者跨越二十多年研究建构主义的独特思想体验和教学生活体验,对建构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并探讨了中国教育研究和借鉴西方建构主义应该持有的健康心态和科学方法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历史 哲学 解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建华
本文研究社会建构主义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意在为当代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宁中
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避免激情的产物。思考教育,希望能够究其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推理。思考的结果,或许会对现实教育的反思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而见,孟老先生是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关键词:
哲学 教育学 教育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长伟 方展画
如果说杜威哲学的使命是批判二元论,恢复连续性,维护自身即是目的的教育实践,那么就杜威而言,由于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使得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成为可能,教育哲学的现时代使命就被他定位在批判专制社会的教育的二元分裂,恢复教育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主生活方式上。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批判专制的教育,守护民主的教育始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经验 专制 民主 教育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润洲
哲学地教教育哲学既意味着爱智、创新地教教育哲学,也意味着反思、批判地教教育哲学,还意味着对话、说理地教教育哲学。当下,哲学地教教育哲学主要遭遇着智慧的知识化、知识的非智慧化和话语霸权的盛行等阻隔。因此,哲学地教教育哲学则需践行教研融通,探寻教育智慧;学会哲学思考,实现转识成智;秉承自知无知,开展对话教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学 哲学 智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柳海民
以往,我们做教育研究,往往是不加反思的,忽视了对一些本体性问题的思考,如这项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自身有哪些行动规则?所得结论是否对改善当前教育现状有所裨益?事实上,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我们才越发感到教育研究的无力——这项令人尊崇的学术工作,似乎让教育学人并不那么"体面",甚至引起不少的质疑与诘难。当我们从对研究过程的关注转向对研究自身加以关注的时候,眼前便出现了另一番图景:教育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澜
以儒家为主体、儒道释并存的思想格局呈现的价值取向、基本的思维方式及其存在方式构成的中国哲学传统具有存在的独特和意义,它内含着教育精神与智慧,形成了基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哲学。从天地人相通相生、人应依天道之法而行、人在天地万物之间的特殊地位与关系的天人关系的三层意义,可见天人合一内含的教育精神。以人生为对象的修习践行,是解决人何以成人、立身、成事这一由天人合一引申出的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由此,"教育"一词的中国式表达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中国哲学传统中重智慧胜于重知识与经验,导致了中国哲学传统中认识事物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独特:重综合思维,着力于整体与关系的认识;形成互通互化的关系思维,并进行关系范型推演;运用时势运转的思维方式,关注转化过程中条件变化和关节点。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教育精神 智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陶志琼 黄鑫
中国式教育哲学是指从中国儒家传统哲学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的思辨。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生哲学,中国式教育哲学思辨的就是人生教育应该何所为的问题。人生教育应在"三人"教育即人格教育、人才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因为受着何种教育,便养成何种人格,成为何种人才,便会过何种人生。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格教育,修养高尚人格不仅是义务,而且是权利。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才教育,不只是才能教育,更是人的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充沛的人文气场让人体会到"斯文在兹",而且是智仁勇融为一体的精神教育。人格教育是做人的"内圣"教育,人才教育是做事的"外王"教育,"内圣外王"的做人做事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体两面:做人教育旨在成己的"内圣",做事教育旨在成物的"外王"。中国式人生教育是成己成物的"仁—生"教育,把提升心灵境界和实现人的整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关键词:
教育哲学 人格教育 人才教育 人文教育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建构当代中国本土政治哲学,是哲学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项尤为紧迫的、亟待推进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的推进和完成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展开,是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及坐标系。这一坐标系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路线图。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应是以“打通古今”为视野的、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这三重规定性,能够从根本上超越西方政治哲学的既定理论范式。
[期刊] 求索
[作者]
白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创人类文明新类型的巨大胜利。因此,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自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具备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资本论》占据着当今时代真理、道义和文明的"制高点",又为作为时代文明表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最经典的文本支撑。可以说,正是在理论传统、实践基础和文本支撑的"三维一体"中,作为"哲学中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才真正成为可能。唯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才真正成为反映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期刊] 求索
[作者]
唐凯麟
人类的哲学思考和文明建构,归根到底,都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追求"好生活""好社会"的一种观念上的顶层设计和价值构想。由于中国初民在走向文明社会时的特殊生存境遇和道路,孝成为了中国人最初的哲学思考和文明建构的价值原点,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仪为中心,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的特殊的文明形态,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和道德意识。这些乃是建构中国现代文明不可忽视的文化基因,也是有助于摆脱所谓"现代化困境"的历史价值力量。
关键词:
孝 价值原点 文明形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明
目前的人权话语主要是在欧美启蒙文化的主导下形成的。然而,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义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当人类将人权作为指导实践的原则时,发现不同的文化对人权存在不同的理解。从诠释学的角度看,人权这一术语产生于西方,但人权的内涵却可以由不同的文化来填充。当代人权话语的建构需要抛弃西方的文化中心主义,在遵循人权观念的形式约束和实质约束下,考虑不同的文化对人权的内涵所具有的可能贡献。只有如此,不同的文化才会将人权自觉地视为是内在于自身文明的,而不是将其视为"外来物"加以抵制。在当代人权话语的建构中,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哲学元素同样具有积极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