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6)
- 2023(363)
- 2022(354)
- 2021(319)
- 2020(224)
- 2019(538)
- 2018(512)
- 2017(831)
- 2016(433)
- 2015(515)
- 2014(504)
- 2013(472)
- 2012(411)
- 2011(356)
- 2010(322)
- 2009(300)
- 2008(289)
- 2007(269)
- 2006(249)
- 2005(182)
- 学科
- 济(2334)
- 经济(2331)
- 地方(1474)
- 管理(923)
- 中国(827)
- 业(776)
- 企(692)
- 企业(692)
- 地方经济(671)
- 方法(621)
- 运输(618)
- 数学(544)
- 数学方法(532)
- 水路(522)
- 水路运输(519)
- 贸(413)
- 贸易(413)
- 财(398)
- 教育(387)
- 融(338)
- 金融(338)
- 理论(326)
- 易(324)
- 事业(311)
- 教学(293)
- 务(278)
- 财务(278)
- 财务管理(278)
- 企业财务(269)
- 制(266)
- 机构
- 大学(6161)
- 学院(5853)
- 研究(2325)
- 济(1969)
- 经济(1928)
- 管理(1926)
- 理学(1600)
- 理学院(1555)
- 管理学(1548)
- 管理学院(1519)
- 中国(1307)
- 范(1224)
- 师范(1218)
- 科学(1134)
- 京(1062)
- 师范大学(1039)
- 所(1028)
- 中心(978)
- 教育(927)
- 研究所(926)
- 州(912)
- 江(892)
- 财(891)
- 院(861)
- 港(734)
- 财经(718)
- 研究中心(705)
- 研究院(671)
- 经(670)
- 上海(667)
共检索到97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推进香港和深圳的整合,建构"港深都会"既具备必要性,又具备了可行性。目前的"港深都会"属于区域性国际都会,有条件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会。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实现机场铁路接驳,开放河套地区和开发香港边境禁区,编制《建构"港深都会"目标蓝图》,联合发展总部经济,深化金融合作,落实"深港创新圈"合作,激活"港深人才培养计划",共同解决环保问题。
关键词:
港深都会 要素流动 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小龙 沈建法
在经济与制度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框架下,对30年港深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系统研究。30年港深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96年,"前店后厂"的跨界地域生产体系在香港与深圳间形成,市场(跨界投资)成为引领港深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政府是区域一体化中缺失的部门;1997—2003年,随着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香港特区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区域政策,对区域一体化重新认识;2004年以来,制度化的区域一体化开始在港深两市出现",港深都会"成为两市合作的旗帜,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建森 余凌曲
目前世界金融极分别是欧洲的伦敦和美洲的纽约。亚洲的六大金融城市虽然各具优势,但近期内要成为世界金融第三极都有较大的困难。本文认为,把香港和深圳建设成为一个金融中心,最有可能成为世界金融第三极。期望把港深都会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消除港深金融中心的制度性障碍。
关键词:
港深都会 世界金融中心 国家战略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2007年,注定在港深合作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香港提出"与深圳携手打造国际大都会";深圳明确"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借用卫星发现最亮的连城灯火出现在香港和深圳之间,预测一个世界级大都会将要出现。世界城市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对世界其他地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丁
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第五次施政报告中提出在香港毗邻深圳的屯门区和北区开发建设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以下简称"北都")。这个消息传出来后,可谓"石破天惊",在港深两地乃至大湾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就香港北都问题做出如下九点观察分析。一、北都并不专属港事,而是透过"双城"关联"三圈"我们注意到,北都计划并不只是谈及北都本身,而是围绕北都谈到了"双城三圈",其中的"双城"就是香港和深圳。显然,林郑特首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北都开发建设仅仅锁定在香港自身范围内,而是通过和毗邻的深圳的深度合作而展开。与此相匹配,她提出的"三圈"同样不是北都的三圈,
关键词:
大湾区 深圳前海 深港合作 都会区
[期刊] 改革
[作者]
段樵
过去20年香港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此一过程与贡献常在“外地直接投资”的理论范畴中分析,而策略涵义也据此导出。究其实,以香港投资的规模、技术优势与投资项目的分工性质而言,香港对邻近地区的跨境投资如视为都会区在市场机能下的自然发展,并在此一架构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凤旋
本文讨论了香港和广东省在近20 年来的紧密经济合作关系即“前店─后厂”模式的出口型轻工业的地域分工和以这个为基础所形成的香港和广东省的珠三角共同组成的新的经济区域单元──香港都会经济区,探讨了都会经济区的定义以及香港都会经济区所涉及的政策和规划问题,对两地将来在经济合作与分工的考虑时,建议应以都会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和利益为起点。
关键词:
都会经济区 香港 珠江三角洲 跨边合作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林万泉
《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为关心深港合作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有意义的参考。创建深港国际大都会的设想酝酿已久。中共中央、
关键词:
深圳 香港 国际性城市 书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敏 刘人怀
基于港口业主的物流服务需求和文献分析,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五个主要港口的物流服务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AHP算法和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赋值,建立衡量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的云标尺,再通过云模型综合评价"深中通道"影响大湾区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的期望值、熵值和超熵值,改善了港口物流服务评价中随机因素的不足,得出的云模型综合评价指标影响力相较于其他指标赋权的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可靠。研究表明,"深中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珠海港、中山港进出口集装箱物流通道的重新选择上。具体而言,"深中通道"开通后,珠海北区原转运至珠海港约53%的集装箱货源,以及中山南区原转运至珠海港的全部集装箱货源将完全被"深中通道"分流,约占珠海全港货源的17%和3%左右;中山南区原转运至中山港约35%的集装箱货源将被"深中通道"分流,约占中山全港外贸集装箱货源的8%左右。广州港和东莞港的集装箱港口物流业务则不会因"深中通道"的开通受到较大影响;珠海北部、中山南部或广州港的大宗散杂货源受"深中通道"开通的影响较小,仍保持原有港口物流分布态势。因此,需要大力开拓珠江西岸港口群的腹地资源,改善珠江东岸港口资源分配,提升港口现代物流服务优势,借力港澳,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间的协同合作与差异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平德
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是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广州、深圳和香港1990—2007年间的港口和航空物流增量与当地和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城市群GDP之间增量的因果关系,从定量角度分别研究了广州、深圳和香港港口和航空物流业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运用回归模型确定港口物流和航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它们呈非线性的三次曲线关系,然后采用边际效应和弹性分析分别计算出三地港口和航空物流业的单位增长给当地和区域经济带来的增长额度,最后提出协调区域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湘豫 赵婷
文章在"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新政策下,结合t-EGARCH模型和Copula方法,利用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以及恒生指数对沪、深、港股票市场进行了分析.该模型能更好地捕捉资产间的非线性相关性,更符合现实市场。在此基础上,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股指投资组合的VaR及CVaR,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汪海
香港和深圳优势互补,可以共建世界级大都会。为跨越港深两地的制度差异和区界分割,可在港深之间的深圳湾中建造人工岛,形成高度开放的特殊跨境经济合作区,形成高度集聚现代服务业的新中央商务区——环深圳湾大都会圈的"东方曼哈顿",推动香港和深圳人员、商品、资金、企业的无障碍交流,促进两地经济全面融合和两大城市联体发展,以共同建设世界级大都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蔡木生
可以预见,在港、澳回归我国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深、珠两个特区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的香港、澳门在经济上会共同合作,走上同一市场。尽管在四区内存在两种制度,但四区的经济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这就必须导致四区的经济大协作,共同开拓同一市场。为此,必须使四区经济一体化。所谓四区金融一体化是指在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后,在"一国两制"下,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的"二线"封闭起来,同时将"一线"放开,人员货物自由出入,经济运行向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发展;形成金融电子化、金融业务多元化和把港币、澳门币、特区币联合成一个整体。在整体内各种货币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对美元汇率实行联合浮动。这个模式的构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炜
在当今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人们称电子信息技术是先导、新材料是基础,那么生物工程则可称为是核心了。这是因为:①生物工程与技术的发展,对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保健等重大问题十分有意义;②生物工程的开发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上,有利于资源的充分有效使用;③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打破人们在物质生产、能源消耗、信息处理方面的传统观念,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物工程与技术从本世纪3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