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46)
- 2023(10011)
- 2022(8401)
- 2021(7894)
- 2020(6477)
- 2019(14748)
- 2018(14259)
- 2017(26621)
- 2016(14201)
- 2015(15866)
- 2014(15000)
- 2013(14903)
- 2012(13740)
- 2011(12464)
- 2010(11848)
- 2009(10857)
- 2008(10360)
- 2007(8581)
- 2006(7454)
- 2005(6468)
- 学科
- 济(59187)
- 经济(59127)
- 管理(38673)
- 业(34544)
- 企(25711)
- 企业(25711)
- 方法(25601)
- 数学(23384)
- 数学方法(23254)
- 中国(18390)
- 农(16753)
- 贸(14995)
- 贸易(14988)
- 易(14616)
- 环境(14321)
- 财(13573)
- 地方(12236)
- 业经(11620)
- 学(11460)
- 农业(11295)
- 制(9878)
- 划(9625)
- 银(8453)
- 银行(8422)
- 技术(8402)
- 融(8307)
- 金融(8305)
- 行(8081)
- 和(8027)
- 出(7983)
- 机构
- 大学(200056)
- 学院(197283)
- 济(88855)
- 经济(87538)
- 管理(74170)
- 研究(73438)
- 理学(65197)
- 理学院(64386)
- 管理学(63543)
- 管理学院(63178)
- 中国(55851)
- 科学(45181)
- 京(42641)
- 农(38340)
- 所(36699)
- 财(36386)
- 研究所(34153)
- 中心(32821)
- 业大(32290)
- 农业(30616)
- 财经(30283)
- 经济学(28694)
- 经(27932)
- 北京(26687)
- 院(26560)
- 江(26259)
- 经济学院(26119)
- 范(25143)
- 师范(24811)
- 科学院(23427)
- 基金
- 项目(142790)
- 科学(112675)
- 基金(107100)
- 研究(99005)
- 家(96531)
- 国家(95781)
- 科学基金(80959)
- 社会(67090)
- 社会科(63716)
- 社会科学(63701)
- 基金项目(57433)
- 自然(52785)
- 省(52599)
- 自然科(51558)
- 自然科学(51539)
- 自然科学基金(50658)
- 划(45870)
- 教育(43505)
- 资助(42599)
- 编号(36294)
- 重点(32500)
- 部(32313)
- 发(31316)
- 创(30026)
- 国家社会(29691)
- 创新(28277)
- 科研(28051)
- 中国(27767)
- 成果(27664)
- 教育部(27416)
共检索到281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吉祥 周江评 肖龙珠 杨林川
步行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是体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城市居民步行频率持续下降,相应地带来体力活动水平的持续降低,伴随着肥胖等慢性非传染病广泛蔓延,值得警惕。西方很多研究证实了建成环境(常以"3D"或"5D"等模型刻画)对步行行为的影响。基于西方的结论对于中国香港、北京和上海等具有与西方城市大相迥异的建成环境的城市是否适用?不同的人群由于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属性和生活节奏、习惯,其步行行为受建成环境的影响在方向、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以香港为案例地,以职员和学生2类人群的步行通勤通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利用香港人口普查数据、Open Street Map数据以及中原地图数据等,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发现:①通勤通学距离是影响职员和学生步行通勤通学行为的最重要变量;②以"5D"模型刻画的建成环境对香港居民步行通勤通学行为的影响,与西方情境下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香港,距地铁站的距离与职员和学生步行通勤比例相关性均不显著;③建成环境对步行通勤通学行为的影响,在职员与学生两类人群之间在方向和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人口密度与职员步行通勤比例负相关,但与学生步行通学比例正相关。研究凸显了在"建成环境-交通行为"关系研究中情境(context)和人群区分(segmentation)的重要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照民 安睿 刘耀林
城中村作为带着农民特色和阶级混杂重塑的空间,为弱势劳动群体融入城市化体系、实现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保障。探讨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开展城中村建成环境改造,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通勤和就业困难意义重大。论文基于武汉市2018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数据,以公共交通通勤方式选择作为二元分类因变量,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分析建成环境与城中村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结果显示:普遍长距离通勤的城中村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依赖性强,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弥补了传统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其中公交站可达性预测贡献度最大(19.89%),阈值分别在300 m和1000 m左右,在城中村改造时应尽量满足直线距离300 m公交站点可达,保证1000 m内存在公交线路,其余变量也有相似的可解释性。研究得到的建成环境影响的优先层次和最有效的空间属性范围将为提升城中村居民就业和通勤公平,实现区域包容、协调的城镇化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贺慧 张庆昊 郭亮 张彤 荣升
短距离通勤在交通活动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其通勤方式选择存在一定弹性。街道作为承载短距离通勤活动的空间,其建成环境可能对通勤方式选择产生一定影响。文章借助随机森林算法测度街道建成环境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识别出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梯度及作用曲线,并基于此评估在武汉市主城区内每条街道上,不同短距离通勤方式的选择倾向。结果表明:街道网络特征、断面及景色特征等均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同街道建成环境对各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公园绿地附近、住区或商业中心等不同城市区域的街道上,短距离通勤方式的选择倾向存在差异。结论可为绿色出行导向下的街道更新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延吉 胡思聪 陈小辉 赵立珍
汽车依赖已成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为此,整合福州中心城区的社会调查、兴趣点、道路网、公交线路等数据,探究各类城市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通勤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密度与绿色通勤的概率呈倒U型关系,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小尺度街区对步行、骑行或公交出行具有显著正面作用,反映出适度集约利用土地和保障非机动化路权的重要性。②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建成环境影响不尽相同。住所周边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将促进居民选择步行通勤;加密单位附近的公交线路不仅会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也能为慢性系统改善创造积极条件。③除纳入态度偏好变量外,对单位大院、房改房、保障房住户另行分析可规避居住自选择的干扰。经检验,上述建成环境特征的影响是独立且稳健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伟星 曾鹏 刘蓓蓓 蔡良娃 施林丰
以大连中心城区内7个地铁站点周边800 m范围内的步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19名步行者进行问卷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析微观建成环境与站域可步行性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存在6个潜变量影响站域可步行性,“便捷性”占主导地位。结合实地调研情况,识别出建成环境中的人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下通道过街和指示标识是高效失衡型指标,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国东 康建成 李煜绍 芮建勋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将可能给地球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的行为深受意识的影响和制约,环境意识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上海、香港两个地区来分析公民对环境的关注度、公民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以及公民对政府环境工作的看法和评价,研究公民对全球环境变化反应的区域差异,为政府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调查结果显示,上海、香港两地公民在很多环境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在对于环境状况好转的期待值、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对人为因素主导力量的认识、环境保护与日常生活的切实关系、为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对于环境教育内容的认可度等方面存...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环境意识 上海 香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梓烽 柴彦威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出发时间决策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活动安排的制约性(或弹性)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发时间(特别是"错峰出行")的决策,但多数研究仅考虑工作时间的制约(或弹性),较少从整个通勤链出发分析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以及"错峰出行"决策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实背景,基于2012年在北京市郊区实施的调查数据,尝试揭示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时空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以证实弹性的活动安排是否有利于居民"错峰"出行。研究结论主要有:(1)居民的通勤出发时刻集中在高峰时段;(2)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宏 曹宁
文章研究了三地上市银行和房地产公司股票之间的收益关系,发现三个市场的银行股票收益都显著地受到房地产股票波动的影响,并且利用三地数据的结构性差异点,确定了次贷危机发生作用的时点。对比次贷危机前后的三个市场银行股和房地产股票收益的关系后发现,代表银行股收益对房地产股波动敏感性的回归系数在次贷危机后均有所增大,显示美国和中国的银行业所面临的房地产风险已经由非系统性风险转变为系统性风险,其风险敞口在加大。
关键词:
房地产 按揭抵押贷款 次贷危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苏治 李进 方彤
金融危机以来,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已是国际社会共识。周边化及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建立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监测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东盟及中国香港人民币使用情况的分析,提出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指数的构建框架并进行影响因子的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在政策推动及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未来东盟人民币接受程度将持续提升,但短期内受经济政治影响会出现较大反复;(2)受政策推动、存款规模较小以及贬值预期影响,中国香港人民币贸易接受程度的提升快于金融接受程度,提高人民币存款占比有助于提升人民币接受程度;(3)中国香港经济状况对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影响力要...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区域接受程度 货币替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吉祥 肖龙珠 周江评 郭源园 杨林川
步行不仅是一种原始、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时也是体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公共健康、改善交通拥堵和减轻污染排放等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城市居民步行比例持续下降,体力活动水平日益降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体力活动的缺乏将导致肥胖等慢性非传染病,为其将来发展埋下巨大的健康隐患。如何通过对建成环境进行干预,提高青少年步行通学比例,从而提高其体力活动水平,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既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大部分已有研究以西方城市为案例,很少研究关注中国城市;第二,绝大部分既有研究基于线性或广义线性的假设考察建成环境对步行通学的影响,很少研究关注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鉴于此,论文以厦门岛为案例,基于极限梯度提升模型,考察青少年家和学校建成环境对其步行通学的影响。研究发现:(1)通学距离是影响青少年步行通学最重要的因素,其相对贡献接近4成(39.99%);(2)建成环境(以5Ds模型表征)作用显著,家、校建成环境相对贡献合计达36.28%,超过社会经济属性(23.73%),离市中心的距离和道路交叉口密度等变量具有重要作用;(3)全部建成环境变量和主要社会经济属性变量均与青少年步行上学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研究为城市决策者关于提高青少年步行通学倾向提供了丰富的政策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艳 贾宾 翟婧彤
厘清城市居民通勤出行特征,揭示其内在规律,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调查,综合考虑智能手机信息化效应,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典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的个人属性、家庭现状、住房类型、职住地附近公共交通环境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作用显著,现阶段地铁分担率较低,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覆盖不足;智能手机的信息化效应对公共交通模式较为显著,对居民通勤时间、路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促进职住平衡、减轻低收入群体通勤负担、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等。
关键词:
通勤效率 智能手机 结构方程 通勤方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翟婧彤 宋顺锋
分析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问卷调查,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属性对于通勤特征有较大影响;全过程通勤效率有待提升;慢交通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职居失衡等问题凸显。应从提升公交分担量、提升全过程通勤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明确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变革方向。
关键词:
问卷调查 通勤特征 通勤方式 全过程通勤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周泳宏 谭海泉
KIB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服务和产品,对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香港专业服务业为例,实证分析了KIBS对香港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专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地,专业服务业与其他三个主要行业①的交叉项、专业服务业细分的三大类服务②内部的交叉项均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从而说明KIBS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内地KIBS的发展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若愚 陶青
文章通过利用经济增长模型,考察人口因素相对于资本、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把人口因素按照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两个途径进行分解,力图揭示在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数量变化、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三方面对经济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