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1)
- 2023(15806)
- 2022(13655)
- 2021(12701)
- 2020(10573)
- 2019(24160)
- 2018(23768)
- 2017(46070)
- 2016(25200)
- 2015(28024)
- 2014(27968)
- 2013(27552)
- 2012(25471)
- 2011(23226)
- 2010(23395)
- 2009(21503)
- 2008(20781)
- 2007(18198)
- 2006(16300)
- 2005(14302)
- 学科
- 济(113809)
- 经济(113697)
- 管理(72205)
- 业(66426)
- 企(54252)
- 企业(54252)
- 方法(45629)
- 数学(39908)
- 数学方法(39447)
- 农(27676)
- 中国(27145)
- 财(25133)
- 地方(25117)
- 学(24789)
- 业经(23029)
- 贸(18935)
- 贸易(18926)
- 农业(18670)
- 制(18371)
- 易(18317)
- 环境(16880)
- 和(16152)
- 理论(15833)
- 策(15256)
- 技术(15165)
- 务(15120)
- 地方经济(15090)
- 银(15082)
- 财务(15050)
- 财务管理(15027)
- 机构
- 大学(362386)
- 学院(361520)
- 济(151064)
- 经济(147870)
- 管理(141089)
- 研究(126804)
- 理学(122289)
- 理学院(120914)
- 管理学(118846)
- 管理学院(118220)
- 中国(92423)
- 科学(79208)
- 京(76972)
- 财(66718)
- 所(64477)
- 农(63184)
- 研究所(58978)
- 业大(56791)
- 中心(55981)
- 财经(53503)
- 江(52920)
- 农业(49724)
- 北京(48702)
- 经(48617)
- 范(47123)
- 师范(46623)
- 院(45929)
- 经济学(45484)
- 州(42296)
- 经济学院(40731)
- 基金
- 项目(246551)
- 科学(192310)
- 基金(178166)
- 研究(176476)
- 家(156867)
- 国家(155561)
- 科学基金(132241)
- 社会(111499)
- 社会科(105633)
- 社会科学(105604)
- 省(96050)
- 基金项目(94523)
- 自然(87169)
- 自然科(85065)
- 自然科学(85040)
- 自然科学基金(83490)
- 划(81418)
- 教育(80208)
- 资助(73620)
- 编号(71113)
- 成果(57417)
- 重点(55127)
- 部(53736)
- 发(53186)
- 创(50717)
- 课题(49133)
- 创新(47352)
- 科研(46954)
- 教育部(45656)
- 国家社会(45395)
- 期刊
- 济(169471)
- 经济(169471)
- 研究(109736)
- 中国(65640)
- 学报(61192)
- 农(56977)
- 科学(54624)
- 管理(51752)
- 财(48763)
- 大学(45545)
- 学学(43270)
- 农业(39047)
- 教育(36820)
- 融(31194)
- 金融(31194)
- 技术(30133)
- 经济研究(28213)
- 业经(26570)
- 财经(26287)
- 经(22589)
- 问题(21819)
- 业(19460)
- 技术经济(18539)
- 科技(18033)
- 版(16974)
- 理论(16857)
- 图书(16792)
- 现代(16426)
- 贸(16261)
- 商业(16179)
共检索到531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徐琳
建国初期是我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时期,其间逐渐形成的计划经济思想对当时储蓄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显著提升了储蓄总量和国民储蓄率,强化了政府对国民储蓄的控制,而且通过储蓄总量、结构政策以及强制储蓄等方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储蓄格局。
关键词:
建国初期 计划经济思想 储蓄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中国产业体系的制度结构研究课题组
由于史料与数据缺失以及学术传统等原因,经济学界对计划经济的具体运行机制及其效率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在制度变迁理论的框架上,利用最新的历史资料,对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1949-1957年)进行经济史层面的归纳,通过分析经济史料中的事件细节,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相关数据,试图揭示出这次基本经济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制度绩效。研究结果发现:计划经济的建立,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产业体系失衡、价格机制缺失、供求关系紊乱、企业缺乏竞争等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经济效率受到了负面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费菊瑛
刘少奇建国初期的经济思想 ,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经济建设部分在脉络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重新认识刘少奇经济思想理论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刘少奇 经济思想 社会主义理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贤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坚持着“先经济后教育”的教育财政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既与当时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渴求有关,也与当时政策决策层不平衡发展论及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育不断地被边缘化,教育规模和教育经费也多次被削减,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但是,这一思想的出现是当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无法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关键词:
“先经济后教育” 教育 教育财政思想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严跃平 侯青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大力整顿私营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重估银行财产。1950年10月,著名会计师徐永祚等32名代表在上海市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正式提出了重估私营企业财产的提案。在《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办法》出台后,众多银行对此存有顾虑。本文基于公私合营红色档案,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为例,探讨金融业重估财产的背景和过程,旨在透过历史细节探索党对该业整顿的原则、方式、经过及意义,更好地理解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整顿私营金融业的必要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
私营金融业 财产重估 红色档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俊山 尹银
通过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可知,计划生育政策的确对居民储蓄率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影响并不一致,1991~1997年间,由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储蓄率。1998~2007年间,独女可生二孩政策与二孩政策混合的地区尽管相对于二孩及以上的政策地区,存在储蓄与孩子的互替,储蓄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性别比失调导致的婚姻市场挤压,储蓄的婚姻作用远远超过了教育;在高储蓄率的背后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对储蓄率影响的下降,预计中国未来的居民储蓄率会有所降低。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常态发展。
关键词:
计划生育政策 居民储蓄率 性别比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林中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杜正琦 王理政
本文通过计算我国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发现我国国民储蓄率自2010年后就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居民储蓄率下降是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随后,本文测算了我国的最优储蓄率水平,得出结论,虽然我国的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但总体上依然处于最优储蓄率的测算区间。最后,对储蓄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储蓄率的下降会显著降低投资率水平并增加金融风险,而且储蓄率的下降可能是一个长期且无法避免的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民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 投资率 杠杆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汪伟
本文研究了由计划生育所引发的中国人口急剧转变所带来的储蓄与增长效应。在生育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约束的制度环境下,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三期世代交替模型讨论了出生率、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等人口变量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理论研究发现,出生率(人口增长率)下降会提高国民储蓄率与人均GDP的增长率,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不确定。本文运用中国1989—2007年的分省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经验结论与模型的理论预测相一致,人口变量的变化能够解释人均GDP增长率的绝大部分变化,也能很好解释储蓄率的变化。本文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的人口变量的选取、估计方法的选择以及估计函数形式的设定都是非常稳健的,计划生育...
关键词:
计划生育 人口转变 储蓄 经济增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邹平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建国初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玉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于西方在华企业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外资企业最终撤出中国。本文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勾画出建国初期我国外资政策变化的轨迹,进而对其演变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基于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与西方在华企业不相容的,中西关系的恶化加速了外资企业在华的终结,并由此对中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及长期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关键词:
建国初 外资 长期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辛维举
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进程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在步入工业化进程前都经历了一个消除私营经济 ,建立单一公有制的制度急剧变迁的特殊阶段 ,而后由强政府的推动才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我国建国初期短短几年就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变迁 ,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分析 ,探讨了政府如何干预经济 ,实现制度变迁的历程 ,指出行政压力、国家资本渗透和群众性政治运动是社会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三种主要方式 ,并分析了其各自发挥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政府干预经济 制度变迁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黎志辉
建国初期,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经历过土地革命的原中央苏区,通常被视为土地分散地区的典型代表。苏区革命对建国后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相对分散的土地占有状况上,而且体现在较为特殊的社群关系和政治生态上。后苏区时代地主与农民的微妙关系,以及前苏区干部的历史问题,都使苏区土地改革呈现出与其他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这些现实状况,是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适用了某些特殊政策的前提条件。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启示: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应在社会心理的认同下,努力寻求国家的政策扶持,同时积极探索现代化经营模式,不断增强经济"造血"功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光学,张志,王长城,汪廷忠,张怀富,陈远敦,谢伯龄,刘纯泽
一、什么是综合平衡法?作为计划方法的综合平衡,是指对计划时期的社会各种需要和人、财、物资源进行科学的测算、并在需要和资源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和不断调整,从质与量二方面、预先地揭示和确定计划时期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所需保持的比例关系,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的一种方法。综合平衡法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编制计划、检查计划,调整计划,都要用综合平衡法对对立双方进行分析、计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忠良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飞跃。为使这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