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6)
- 2023(6016)
- 2022(5100)
- 2021(4469)
- 2020(3738)
- 2019(8637)
- 2018(8728)
- 2017(16253)
- 2016(8743)
- 2015(9648)
- 2014(9715)
- 2013(9619)
- 2012(9303)
- 2011(8876)
- 2010(9150)
- 2009(8781)
- 2008(8414)
- 2007(7325)
- 2006(7272)
- 2005(6862)
- 学科
- 济(61378)
- 经济(61322)
- 管理(20623)
- 地方(16161)
- 方法(15308)
- 业(15034)
- 学(14277)
- 数学(13568)
- 数学方法(13465)
- 中国(12657)
- 企(12206)
- 企业(12206)
- 地方经济(12023)
- 制(10947)
- 业经(10340)
- 农(9592)
- 体(9348)
- 经济学(9266)
- 财(8745)
- 土地(8025)
- 融(7902)
- 金融(7902)
- 银(7079)
- 银行(7057)
- 发(6983)
- 体制(6910)
- 行(6908)
- 环境(6900)
- 问题(6450)
- 农业(6388)
- 机构
- 大学(132932)
- 学院(130787)
- 济(65332)
- 经济(64157)
- 研究(57993)
- 中国(43890)
- 管理(42748)
- 理学(35146)
- 理学院(34634)
- 科学(34457)
- 管理学(34011)
- 管理学院(33765)
- 所(31142)
- 京(29934)
- 财(29607)
- 研究所(28033)
- 农(26008)
- 中心(24245)
- 财经(22038)
- 江(21996)
- 经济学(21877)
- 院(20880)
- 农业(20386)
- 经(19928)
- 北京(19546)
- 业大(19434)
- 经济学院(19128)
- 省(18836)
- 科学院(18145)
- 范(17503)
- 基金
- 项目(79662)
- 科学(61567)
- 基金(57520)
- 研究(55700)
- 家(52211)
- 国家(51804)
- 科学基金(42211)
- 社会(36663)
- 社会科(34665)
- 社会科学(34652)
- 省(30100)
- 基金项目(29052)
- 自然(26570)
- 划(26089)
- 自然科(25836)
- 自然科学(25823)
- 自然科学基金(25362)
- 教育(24825)
- 资助(24309)
- 编号(20391)
- 发(19125)
- 重点(18994)
- 部(17764)
- 成果(17610)
- 课题(16114)
- 国家社会(15993)
- 创(15656)
- 发展(15450)
- 展(15251)
- 创新(14897)
共检索到226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黎志辉
建国初期,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经历过土地革命的原中央苏区,通常被视为土地分散地区的典型代表。苏区革命对建国后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相对分散的土地占有状况上,而且体现在较为特殊的社群关系和政治生态上。后苏区时代地主与农民的微妙关系,以及前苏区干部的历史问题,都使苏区土地改革呈现出与其他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这些现实状况,是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适用了某些特殊政策的前提条件。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启示: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应在社会心理的认同下,努力寻求国家的政策扶持,同时积极探索现代化经营模式,不断增强经济"造血"功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红云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地制度的历史考察,认为传统平均主义和个人主义意识对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是促使中共中央在建国初继续土地改革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思想渊源。从土地改革的制度内涵以及传统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来看,土地改革建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呈现明显路径依赖特性的连续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温铁军 刘亚慧 唐溧 董筱丹
民国"黄金十年"经济高增长之际,银元币制受西方国家纸币改革和美国白银法案的负面影响无法维持,民国政府被迫进行外汇本位的纸币改革,但也因此而必须依靠外部支持来维持币值稳定。民国后期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直至谢幕。新中国被动继承这一币改成本,初期通胀严重;但通过土改,仅用1年多时间就依靠国内的力量彻底治理了通胀。其中的关键机制是,土改形成对占人口88%的农民的动员能力使得新政权能够获得绝对充裕的物资,为打击投机和实施货币折实制度提供了基本保障;货币折实、抑制投机使人民币回归了价值载体的最基本职能,政权与城乡劳动者相结合的"实物本位"和"劳动吸纳货币"的币制特征,体现了人民币内含劳动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之币"的政治经济学属性。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大制度创新,不仅显著区别于民国法币体系的外币本位和"投机吸纳货币",也与西方财富吸纳货币、资本剥夺劳动的币制具有本质区别。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费菊瑛
刘少奇建国初期的经济思想 ,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经济建设部分在脉络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重新认识刘少奇经济思想理论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刘少奇 经济思想 社会主义理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辛维举
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进程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在步入工业化进程前都经历了一个消除私营经济 ,建立单一公有制的制度急剧变迁的特殊阶段 ,而后由强政府的推动才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我国建国初期短短几年就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变迁 ,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分析 ,探讨了政府如何干预经济 ,实现制度变迁的历程 ,指出行政压力、国家资本渗透和群众性政治运动是社会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三种主要方式 ,并分析了其各自发挥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政府干预经济 制度变迁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徐琳
建国初期是我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时期,其间逐渐形成的计划经济思想对当时储蓄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显著提升了储蓄总量和国民储蓄率,强化了政府对国民储蓄的控制,而且通过储蓄总量、结构政策以及强制储蓄等方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储蓄格局。
关键词:
建国初期 计划经济思想 储蓄政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贤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坚持着“先经济后教育”的教育财政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既与当时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渴求有关,也与当时政策决策层不平衡发展论及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育不断地被边缘化,教育规模和教育经费也多次被削减,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但是,这一思想的出现是当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无法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关键词:
“先经济后教育” 教育 教育财政思想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永琦
本文分析了台湾省土地改革推动台湾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和途径。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作用机制下,台湾省的土地改革通过激励机制、效率机制、供求机制和公平机制,以及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优化、收入公平分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途径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武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长期资金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此时回顾一下建国初期为时不长的京津两地股市及关于建立长期资金市场的设想,也许对今天培育长期资金市场有一些借鉴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中国产业体系的制度结构研究课题组
由于史料与数据缺失以及学术传统等原因,经济学界对计划经济的具体运行机制及其效率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在制度变迁理论的框架上,利用最新的历史资料,对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1949-1957年)进行经济史层面的归纳,通过分析经济史料中的事件细节,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相关数据,试图揭示出这次基本经济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制度绩效。研究结果发现:计划经济的建立,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产业体系失衡、价格机制缺失、供求关系紊乱、企业缺乏竞争等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经济效率受到了负面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曼荣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领土包括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国土面积约17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8强,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土地是农业的基本问题,没有合理的土地政策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稳定发展。自九十年代初,俄罗斯分阶段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先是取消了国家对土地的垄断,进行土地的非国有化,把收归国有的土地发还给农业生产者所有。第二阶段是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土地分成份额,大部分无偿转给公民所有。第三阶段是从经济上实现农户(农场)经济、农村庄院、果园、菜园的土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冯永琦
要素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而经济持续增长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本文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改革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途径和作用机制。台湾地区土地改革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优化、收入公平分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途径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是台湾地区土地改革取得成功以及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胡怀国
土地既是一种生产要素,又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对人类社会有着特殊的含义。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西方国家大致经过了两次土地改革,一是明确土地的私有产权及其边界,二是重新认识土地的部分公共属性并对其完全私有产权进行某种限制。前者有助于促进效率,后者则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寻求一种兼顾效率和公正的制度安排,而几乎任何土地改革思想都或多或少与古典经济学有关。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静
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到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私有以及倡导土地买卖、租佃自由,从对老区互助合作组织和党员买地、出租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到逐渐批判土地买卖、租佃自由,最后通过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组入社的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自由流转存在的合法性。
关键词:
土地买卖 土地租佃 土改运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常明明
建国初期,由于土地改革这一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收入水平呈增长趋势,使得农家支出水平亦不断增长。在农家支出结构中,合作化完成前支出主要用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合作化完成后主要用于生活方面。总体来看,吃、穿等生活性支出在农家支出中始终占据绝大比重,由此决定了当时农家消费是一种温饱型消费。同时,自给性消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说明农家消费具有典型的自给自足性质。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农家支出 自给自足 温饱型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