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94)
- 2023(10366)
- 2022(8863)
- 2021(8172)
- 2020(7120)
- 2019(16487)
- 2018(16356)
- 2017(31762)
- 2016(17556)
- 2015(20157)
- 2014(20486)
- 2013(20533)
- 2012(19882)
- 2011(18237)
- 2010(18461)
- 2009(17603)
- 2008(17678)
- 2007(16431)
- 2006(14642)
- 2005(13022)
- 学科
- 济(77887)
- 经济(77817)
- 管理(44603)
- 业(40471)
- 方法(33654)
- 企(30132)
- 企业(30132)
- 数学(29982)
- 数学方法(29716)
- 中国(23512)
- 农(22080)
- 地方(19972)
- 财(17691)
- 学(17529)
- 制(15321)
- 业经(14854)
- 贸(14742)
- 贸易(14735)
- 农业(14269)
- 易(14233)
- 银(12925)
- 银行(12884)
- 行(12369)
- 融(12150)
- 金融(12148)
- 和(12104)
- 环境(11942)
- 地方经济(11047)
- 理论(10178)
- 发(9550)
- 机构
- 大学(265915)
- 学院(263613)
- 济(107212)
- 经济(104668)
- 研究(96769)
- 管理(93190)
- 理学(78797)
- 理学院(77725)
- 管理学(76161)
- 管理学院(75690)
- 中国(73241)
- 科学(61928)
- 京(58920)
- 所(51577)
- 财(50464)
- 农(50457)
- 研究所(46786)
- 中心(43820)
- 江(41910)
- 业大(41374)
- 农业(40249)
- 财经(39278)
- 北京(37766)
- 范(37020)
- 师范(36589)
- 经(35409)
- 院(35062)
- 州(33493)
- 经济学(33465)
- 经济学院(30398)
- 基金
- 项目(168890)
- 科学(130467)
- 研究(120814)
- 基金(119650)
- 家(106414)
- 国家(105552)
- 科学基金(87127)
- 社会(74193)
- 社会科(70125)
- 社会科学(70102)
- 省(66535)
- 基金项目(63482)
- 划(57360)
- 自然(56796)
- 教育(55811)
- 自然科(55310)
- 自然科学(55287)
- 自然科学基金(54258)
- 编号(49846)
- 资助(49560)
- 成果(41779)
- 重点(39560)
- 发(38191)
- 部(37323)
- 课题(35933)
- 创(33898)
- 科研(32828)
- 计划(32063)
- 创新(31906)
- 教育部(30815)
- 期刊
- 济(123159)
- 经济(123159)
- 研究(80421)
- 中国(54427)
- 学报(45951)
- 农(45262)
- 科学(40514)
- 财(37454)
- 大学(33427)
- 管理(33002)
- 学学(31134)
- 农业(30608)
- 教育(30078)
- 融(25206)
- 金融(25206)
- 技术(22780)
- 业经(19884)
- 经济研究(19750)
- 财经(19525)
- 问题(17356)
- 经(16842)
- 业(16252)
- 图书(14465)
- 贸(14224)
- 技术经济(13220)
- 理论(13192)
- 版(12987)
- 统计(12936)
- 资源(12545)
- 商业(12451)
共检索到405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肜新春
考察新中国60年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铁路建设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面对资源稀缺、要素禀赋有限的情况,在区域布局方面,围绕枢纽城市,连通不同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内源性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态势;在空间演进方面,东部、中部、西部渐次贯通,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比较吻合,圈层结构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及差异等特征明显,这种演进形态与区域经济增长在同步性方面并不完全一致,错综交织,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取得了不一样的发展绩效。与世界铁路产业的发展路径相比,我国的铁路建设在制度设计、政策实施等方面还有一定距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的铁路建设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先行作用需要得到强化,在建设布局和空间有效...
关键词:
铁路建设 区域布局 空间演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庆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慧
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疏度和人口稳定度等指标来研究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程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一直保持较为均衡的态势,但基尼系数不断增大,人口分布日趋集中;②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从根本上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约束,人口密度随自然环境差异表现出沿"鲁西平原区—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半岛丘陵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且呈现出"高—高"关联和"低—低"关联的分布模式;③山东省人口空间集疏不断发展并将继续强化。前30年各县域人口普遍增加,人口集疏不明显,人口分布相对稳定。近30年各县域人口增减趋于普遍,人口集疏日益加剧,集疏程度不断提高,且人口流入/流出趋于频繁,影响范围越来越广;④改革开放是山东省人口分布格局和集疏快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区发展差异成为人口集疏变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成为人口流动的强大推力,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人口的再分布。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岳清唐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思想与实践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建国前后到大跃进开始,坚持城市发展工业、城市领导乡村、城乡互助的方针;大跃进开始至文革结束,以人民公社为城市化的载体,追求公社工业化,消灭城乡差别;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城市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城市规模的讨论中,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思想占主导地位;本世纪初至今,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加快城市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刚 罗海艳 任志安
文章基于2000—2011年全国221个地级市样本组成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我国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的地区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进而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高校区域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口总量是我国高校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支出亦对高校区域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区域布局的影响程度最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次之,同时,验证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文娟
基于福建省9个城市2010-2020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对福建省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一般,2017年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增强;各城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平衡,空间差异较大;福建省物流产业存在空间正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向分散演变,且高度集聚城市占比较少,区域物流集聚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快区域物流集聚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严汉平 李冀 王欣亮
自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划方式正式出现在国家"七五计划"中,以此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区划方式仍然是一种较为简单粗略的划分方式,对省际空间结构、经济联系等考虑不足,因此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可能存在系统性的偏差。本文试图引入新的区划方式,以Theil指数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并与三大地带区划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说明采用更加细致且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区划方式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价值所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金家麟
对我国改革前后的经济增速变化进行了分段分析 ,着重指出 1984— 1988年与 1991— 1995年两阶段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都由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突飞猛进 ,而 1997年开始的经济增速下滑也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投资收益预期下降所导致的增速严重下滑。因此 ,建议领导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振兴乡镇企业 ,扩大其发展 ,以解决我国农村 1.7亿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速 乡镇企业 国民经济二元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敬前 郑庆昌
农业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科技目标而设定的基本行动准则。文章首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发展的相关规划为主线,结合相关的国家文件,把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分成"奠定基础"、"消弱"、"恢复建设"、"改革创新"四个阶段,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演化的梳理,接着研究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农业科技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据显著地位;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就始终强调农业科技工作要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上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我国就开始探索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业生产结合的工
关键词:
农业科技 科技政策 科技创新 农业经济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邝婵娟 朱忠玉 曾建强
我国40多年来粮食生产跨上7个台阶,粮食增产的潜力在于科技的进步,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等。在地域生产布局上应充分发挥产大于需类型区粮食的生产优势,特别是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三大余粮区,挖掘产需趋向平衡类型的生产潜力,提高产小于需类型区粮食的自给水平。提出了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经过努力,本世纪末,我国粮食能再增产5000万吨是能够实现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小娃
高职院校区域布局不均衡是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区域布局结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省际间不均衡,各省高职院校数差距大;二是地区间不均衡,高职院校主要聚集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数较少,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三是城市间不均衡,中心城市依然是高职院校分布比较密集区域,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民办高职院校主要位于各省的中心城市。为推动高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应配套政策安排,省级及以下地方主管部门要发挥协调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要利用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布局结构 调整策略 区域差异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云
以建国以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一系列衡量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指标,计算分析了河南省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并进一步用偏离份额法评价了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特征。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产业结构转换方向越来越合理,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但与全国及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产业结构总体仍处于低级化水平,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调整产业结构仍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动态演进 河南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何章磊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衡量地区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支撑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实证,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发现,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聚集态势逐渐增强,各地区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2004—2015年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Moran’s I指数变动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邻近地域的物流业出现聚集趋势,安徽省区域物流已演化形成"一带两团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关键词:
安徽省 区域物流 空间分布 产业集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何章磊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衡量地区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支撑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实证,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发现,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聚集态势逐渐增强,各地区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2004—2015年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Moran’s I指数变动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邻近地域的物流业出现聚集趋势,安徽省区域物流已演化形成"一带两团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关键词:
安徽省 区域物流 空间分布 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欣 邹统钎
高速铁路网的建成是交通条件的一种突变,也是旅游系统要素空间关系的一种突变,将对中国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时空替代机制,探讨了旅游系统的网格空间模型。结合对北京结点的探讨,高速铁路网给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空间的放大与变形,更大范围的全面竞争,结点效应、端点效应与空格点效应,巨型中心城市崛起,结构调整与重新定位,跨越时间门槛等,并讨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关键词:
高速铁路网 网格空间模型 空间结构 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